摘要:2025年,自治区教育厅启动了 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陆续举行,共有来自英国、波兰、卢旺达、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近180名师生参与,在暑假期间他们围绕
2025年,自治区教育厅启动了 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陆续举行,共有来自英国、波兰、卢旺达、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近180名师生参与,在暑假期间他们围绕生命科学、生态农业、数学史、生态文明等学科领域与我区青年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互鉴。
7月3日-9日,呼伦贝尔学院联合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农业大学开展了“农学学科国际暑期海外学生来华项目”,27名俄罗斯师生在呼伦贝尔草原完成植物分类野外实习、微生物实验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并体验书法、茶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该项目以“生态农业”为核心,通过“学术-科技-产业-文化”四位一体模式,向国际师生展现了中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实践。
7月14日-18日,内蒙古民族大学开展 “高级免疫学国际化课程”国际暑期学校项目。项目邀请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SANDAG TSOGTSAIKHAN教授全英文授课《医学免疫学》,依托学校“知行楼智慧教室”和“基础医学院医学免疫学”前沿实验平台,为42名中外学子提供五天高密度学术训练,搭建起中蒙医学教育合作桥梁。
7月10日-20日,内蒙古科技大学举办的“山水中国·生态北疆”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吸引了来自英国、波兰、卢旺达、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等6个国家的36名师生走进内蒙古,共同探索中国北疆生态保护的实践密码与科技力量。为期10天的课程横跨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治理、包钢绿色转型、伊利健康谷可持续产业链等场景。该项目通过扎实的学术课程、深度的实地考察、前沿的科技展示和真诚的人文交流,向国际学生讲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内蒙古篇章。
7月20日-8月1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国际暑期学校项目。项目特邀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内外11位著名数学史学者担任授课教师,来自海内外2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0余名研究生与青年学者参加。该项目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汉字文化圈数学交流史的学术积淀与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外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既是学术前沿的“播种机”,也是文明互鉴的“连心桥”。当各国师生带着绿色发展理念、免疫前沿、治沙经验、数学史新知踏上归程,一段跨越国界的学术合作与文明互鉴之旅,已在中国北疆大地生根发芽。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继续加大指导力度,不断提升国际暑期学校办学质量,深化中外青年学术友谊和交流互鉴,推进“留学中国—走进内蒙古”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