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Engl J Med | 医学界的“缺失环节”:谁能为明日的疑难杂症寻找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8:26 1

摘要:想象一个场景:一位病人罹患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规疗法悉数失效,病情日益恶化。主治医生在病床前,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她深知,要挽救这个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需要一次科学上的突破。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间顶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一位研究人员可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病人罹患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规疗法悉数失效,病情日益恶化。主治医生在病床前,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她深知,要挽救这个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需要一次科学上的突破。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间顶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一位研究人员可能正在研究一个与此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但他对临床的迫切需求一无所知,他的研究成果或许永远只会停留在学术期刊的纸页上。

连接临床病床 (Bedside) 与科研实验台 (Bench) 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医师科学家 (Physician-Scientist)。他们既是身着白大褂、诊疗病人的医生,也是手持移液枪、探索未知的研究者。他们是医学创新链条上最关键的“翻译官”,能够将临床上最棘手的难题转化为清晰的科学问题,又能将实验室里最前沿的发现带回病房,变成拯救生命的希望。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在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数量萎缩的危机。在中国,这个挑战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8月30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发表了一篇题为 “推进中国的医师科学家培训——挑战、差距与未来方向” (Advancing Physician-Scientist Training in China — Challenges,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 的前瞻性文章。该文系统性地剖析了国内在培养这一医学精英群体时所面临的困境,并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份诊断书,它所揭示的,关乎中国乃至全球医学的未来。

要理解问题的严重性,我们首先需要看几组冷静而有力的数据。

文章指出,在中国,培养医师科学家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医学博士双学位项目 (M.D.-Ph.D. programs)。然而,这些项目的招生规模小得令人担忧。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 M.D.-Ph.D. 项目总共只招收了约100名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与美国的数据做一个对比:仅仅在 2022至2023这一个学年,美国就招收了 743名 M.D.-Ph.D. 学生。五年100人对一年743人,这个超过35倍的差距,清晰地勾勒出了两国在这一精英医学教育领域投入的悬殊。

这不仅仅是绝对数量上的差距,更反映了培养理念和体系上的深层次差异。在美国,有一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资助的“医学家培训计划” (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 MSTP),它为顶尖的 M.D.-Ph.D. 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生活津贴和专门的研究时间,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级支持框架。而在中国,类似的中央集权式资助体系尚未成形,多数双学位学生依赖于有限的院校奖学金,这些资助往往难以覆盖漫长的培养周期,也可能附加各种限制,束缚了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职业选择。

除了塔尖的 M.D.-Ph.D. 项目,我们再来看一看整个医师群体的科研素养。根据《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执业医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为19%。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中国医生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严格的科研思维和技能训练。这并非是对临床能力的否定,而是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 的短板。当一位医生缺乏设计临床试验、进行统计分析或批判性解读文献的能力时,他们就很难从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更不用说领导一项独立的研究了。

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生物医学论文贡献国,论文数量蔚为大观,但在这些海量的出版物中,由临床医生主导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却“代表性不足” (underrepresented)。我们发表了许多基础研究的成果,但在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关键一步上,却显得步履维艰。这就像我们拥有了无数高质量的砖块,却缺少能够将它们设计和建造为坚固大厦的建筑师。

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本身,也为医师科学家的成长之路设置了重重关卡。

目前,中国医学院的主流是五年制的临床医学学士项目 (Bachelor of Medicine, Bachelor of Surgery, M.B., B.S.)。顾名思义,这些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课程设置也因此高度集中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学生们在繁重的课程和实习中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正式的、系统性的科研训练。科研,对于大多数五年制医学生而言,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非一个触手可及的职业选项。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中国的14所顶尖大学开设了八年制医学博士 (M.D.) 项目,每年招收约1500名学生。这些项目在设计上整合了临床教育与科研训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视野和更深入的科研接触。这无疑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然而,即便是在这些精英项目中,研究训练的系统性、一致性和深度依然存在不小的差异。许多项目中的科研部分更像是临床学习的点缀,而非一条贯穿始终、精心设计的成长路径。学生们可能参与了某个实验室的课题,但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科研的“游戏规则”——从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到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的全过程?这要打上一个问号。

即便是那些通过 M.D.-Ph.D. 项目或在博士阶段接受了严格科研训练的医生,当他们完成学业、真正步入职场时,往往会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新的“技能鸿沟” (skill gaps)。文章尖锐地指出,许多拥有高等学位的医生仍然缺乏独立领导研究的能力,尤其是在临床试验设计 (clinical trial design)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研究方案开发 (protocol development)等核心技能上。

这种技能上的欠缺,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只能在研究团队中扮演“操作者” (operational roles)的角色,负责执行和数据收集,而无法成为“领导者” (leadership positions),去构思、设计和主导一项研究。一份针对389名中国青年临床医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渴望学习如何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这是临床研究的黄金标准。这种强烈的需求与稀缺的结构化培训机会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果说教育体系是塑造医师科学家的“先天”因素,那么他们毕业后所处的制度环境,则是决定他们能否茁壮成长的“后天”土壤。不幸的是,这片土壤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够“肥沃”。

文章指出了一个在中国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障碍” (Institutional barriers):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将患者诊疗量 (patient volume)置于比科学研究更高的优先级。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医院的收入、科室的排名、医生的晋升,都与临床工作量和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一个医生看的病人越多,开的处方越多,做的手术越多,他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的“价值”就越高。

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科研成了一种奢侈品。医生们被无穷无尽的门诊、病房和手术所淹没,几乎没有“受保护的科研时间” (protected research time)。即便内心有再多关于疾病的疑问和探索的冲动,也会被现实的压力消磨殆尽。科研需要静下心来长期、专注的投入,而这与当下追求高周转率、高效率的临床环境形成了根本性的冲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晋升标准。尽管近年来有所改革,但许多医院的职称评定体系仍然过于看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而非研究本身的质量和临床转化价值。这催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研究文化。相比于一项需要耗时数年、投入巨大且风险极高的大型临床试验,做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基础研究,或者发表几篇病例报告,似乎是更“聪明”的晋升策略。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医生们投身于真正重要、但艰难的临床研究的热情。

与此同时,资金支持的“碎片化” (Fragmented funding)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如前所述,中国缺少一个像美国 NIH MSTP 那样集中、稳定、长期的国家级资助框架。临床研究的资金往往依赖于零散的医院预算、临时性的横向课题或是竞争激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这种“东拼西凑”的模式,让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长周期的临床研究变得异常困难。研究者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申请各种小额资助,项目随时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中断。这种不稳定的预期,让许多有志于此的年轻医生望而却步。

尽管挑战重重,但文章同样也捕捉到了积极的变化信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建医师科学家培养体系的蓝图。

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是国家层面对临床研究的日益重视。文章提到,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临床研究项目比2023年增加了45个,增长率高达52.9%。总资助金额增加了3055万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55.3%。这清晰地表明,决策层已经认识到了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国家主导的投资” (state-led investment)来推动其发展。这笔资金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它所释放的政策信号,远比其绝对金额更为重要。

基于这些积极的信号,文章提出了一套组合拳式的改革建议,涵盖了从资金、教育、制度到国际合作的方方面面。

第一,建立国家级的“脚手架”:呼唤集中化的支持体系。

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在于顶层设计。中国急需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 NIH MSTP 的国家级资助框架,为最优秀的 M.D.-Ph.D. 学生提供稳定、多年的财政支持、受保护的科研时间,并为他们规划清晰的学术发展路径。这不仅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这一领域,更能为他们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应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医师科学家培养课程体系,例如建立“临床研究所网络”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network),确保无论学生身处何处,都能接受到高质量、同质化的科研训练。

第二,精心培育创新者:导师制度与国际合作的力量。

一个杰出的医师科学家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指引。文章强调了有效导师制度 (effective mentorship)的关键作用。医院和大学需要建立专门的导师框架,为青年研究者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将模糊的想法提炼为有竞争力的研究项目。在这方面,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华子刊《NEJM医学前沿》组织的“高影响力临床试验培训证书项目” (High-Impact Clinical Trial Training Certificate Program),邀请了来自美国顶尖医学院和 NEJM 的专家,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训,内容涵盖研究设计、方案开发、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等。这类项目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将国际一流的知识和经验带给更广泛的受众,是提升整个群体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改写游戏规则:让激励机制与创新精神同行。

没有制度层面的改革,任何培训都可能事倍功半。文章呼吁,医疗机构必须进行深刻的政策改革,以保障医生的科研时间,并将晋升标准与真正的研究成果,而非仅仅是论文数量挂钩。可以设立专项的职业发展奖金 (career-development awards)基于绩效的奖励 (performance-based rewards),以及有针对性的资助,来激励临床医生投身研究事业。同时,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支持团队,来分担研究者们的行政管理负担,让他们能够专注于科学问题本身,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第四,放眼全球棋局:中国的独特优势与世界责任。

最后,文章将视野提升到了全球高度。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病例资源,这为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的临床数据集 (clinical data sets)本身就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库,能够为解决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如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做出独特的贡献。通过加强与全球机构的合作,参与和领导跨国临床试验,中国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临床研究水平,更可以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将本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

不仅是培养医生,更是投资未来

回顾《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这篇文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个职业群体培养困境的剖析,更是一次对医学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医师科学家,这个连接着已知与未知的群体,是现代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再迈向“精准医学”的引擎。

他们是那种会在深夜读完最新文献,第二天就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自己病人的医生;他们是那种会在手术台上发现一个解剖学变异,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发育生物学研究课题的医生;他们是那种能够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象中,捕捉到疾病本质规律,并有能力去验证它的医生。

培养他们,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医疗、科研和政策制定者协同努力,久久为功。这绝非易事,但其回报将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我们今天在医师科学家培养体系上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可能在未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带来荫蔽。

这不仅仅是关于培养少数医学精英的故事,它是关于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何为那些今天尚无答案的医学难题储备下最宝贵的智力资本。这条路,中国必须走,而且必须走好。因为在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漫长征途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让我们错失下一个伟大的医学突破。

参考文献

Li P, Zhao J, Wang J, Zhu S, Wong GWK, Xiao RP. Advancing Physician-Scientist Training in China - Challenges, Gap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 Engl J Med. 2025 Aug 30. doi: 10.1056/NEJMp250352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88698.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生物探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