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坚持义务补课40年,学生送锦旗被拒,背后真相令全镇动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03:25 2

摘要:许多年前,桃树镇上的人都知道秦老师家那条小巷。巷子不宽,青砖铺地,墙上爬着些老藤,有几处砖缝里长出了不知名的野草。巷尾一间两层老房子,漆了浅绿色的铁门,门旁挂着一块深蓝底的牌子,上面白字写着”秦氏私塾”。

许多年前,桃树镇上的人都知道秦老师家那条小巷。巷子不宽,青砖铺地,墙上爬着些老藤,有几处砖缝里长出了不知名的野草。巷尾一间两层老房子,漆了浅绿色的铁门,门旁挂着一块深蓝底的牌子,上面白字写着”秦氏私塾”。

那个年代,没有课外班这个说法,但秦老师家的门总是开着的。

我去那儿,是小学五年级的事了。那年数学不及格,险些被补习班的老师开除。妈来接我那天,数学老师把卷子甩在她脸上。妈愣了一下,抬头看见我躲在老师背后,低下了头。

回家路上,她突然拐进一条陌生的小巷。

“下次别考砸了,把公交费省下来。”妈一手拉着我,一手拍了拍我兜里皱巴巴的十块钱。

走到巷尾,停在绿漆门前。秦老师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穿着褪色的蓝格子衬衫,年龄很难猜测,大概六十多岁。她戴着一副厚底眼镜,镜片略黄,看人时得把头微微后仰。她满脸皱纹,但笑起来还带着几分年轻人的神气。

秦老师是那种典型的老派教书匠,宽大的裤腿下露出松垮的白袜子,袖口总有粉笔灰,说话声音不大不小,但是镇定。

“数学?来,坐那边。”秦老师指了指堂屋左侧一张旧桌子,上头压着几本早就不用的老教材,封面泛黄,边角卷起。我挑了张矮凳子,木头的,上面刻着几道深深的痕迹,像是被谁用小刀故意划的。

母亲掏出钱包,秦老师摆手:“小孩学习,不收钱。”

妈愣了下,想说什么,被秦老师打断:“先看看适不适合再说。”说完又跟刚进来的高中生讲解起函数题。

那天之后,我每周二、四、日下午四点准时去秦老师家”补课”。有时候去早了,就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看书,听见屋里老收音机播着评书,不知道是《三国》还是《水浒》。

秦老师的堂屋被改成了教室,四张桌子分别坐着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来自桃树镇的三所学校。秦老师在前面的黑板前来回走动,时而停下看一看这个学生的作业,时而走向另一个解答疑问。黑板是老式的,上面总有擦不干净的粉笔印,角落钉着几张发黄的奖状和一张1977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墙角有个老旧的饮水机,还有几个已经褪色的塑料杯,我们轮流用那些杯子喝水。夏天的时候,秦老师会在饮水机旁边放一个大风扇,老旧的扇叶转动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那年冬天特别冷,秦老师家只有一台煤炉,她把我们都安排在炉子周围,自己却坐在最远的地方。有次下了雪,秦老师穿着线缝起来的布鞋,脚步有点打滑,她笑着说:“老毛病犯了,腿脚不好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注意到秦老师家的角落里放着一把轮椅,却从未见她用过。

数学成绩慢慢上来了,期末考了88分。我兴冲冲地拿着卷子去找秦老师,她微笑着点点头:“好孩子,下次考95。”她没说”考100”,这让我觉得她懂我。

转眼到了初中,我依然去秦老师家补课。那时才发现,镇上很多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几乎都是秦老师教过的。有次听大人们聊天,说秦老师年轻时是县里最好高中的数学老师,后来因为什么事提前退休了,具体原因众说纷纭。

初二那年,我偶然听见了秦老师和一位家长的对话。

“秦老师,这次真得收下,您帮了我家小子这么大忙。”一位中年父亲塞给秦老师一个红包。

“真不用,我这把年纪,除了教书还能干啥?”秦老师轻轻把红包推了回去,目光落在墙上那张高考录取通知书上,“何况现在补课班那么多,我这儿设备简陋,教得也不一定好。”

“您这不是谦虚吗?镇上谁不知道秦老师教得好,您看我家那小子,都上重点高中了。”

秦老师笑了笑:“都是孩子自己努力。”

他们没注意到我,我也没出声,悄悄离开了。

我上高中后,去秦老师家的次数少了,但每次路过那条小巷,总会看到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进出出。有时遇到下雨,秦老师会站在门口,给学生们一个个撑伞送出去。雨水顺着她的眼镜滑下来,她也不在意。

后来我去外地上大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偶尔回镇上,还是会看到秦老师家亮着的灯,那盏老式吊灯,黄黄的光透过窗户洒在小巷里。

直到那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说桃树镇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为秦老师庆祝教书五十周年。几百名学生自发组织,要给秦老师送一面锦旗,题字是”桃李满天下,春风化雨人”。

听到这消息,我立刻赶去了秦老师家。小巷比记忆中窄了些,门前站满了人,都是秦老师的学生,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刚上小学的孩子。

巷子里挤满了人,有的抱着花,有的提着果篮,更多的人只是来看一眼秦老师。当年的同学小李现在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拿着话筒高声宣布着什么。

“秦老师一生未婚,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40年来,她坚持免费为桃树镇的孩子们辅导功课,从不收取一分钱。据不完全统计,在她辅导过的3000多名学生中,有800多人考入重点高中,300多人考入一本大学,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的学子。”

人群中有人抹眼泪,有人低声议论。我挤到前面,看见秦老师坐在她那把从未用过的轮椅上,脸上依然带着那种温和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

镇长亲自递上锦旗,秦老师却摆摆手,拒绝了。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锦旗,我不能收。”秦老师声音不大,但在突然安静下来的巷子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教书不是为了这个。”她顿了顿,“我只是在还债。”

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不解的目光投向这位老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颤抖着站了出来:“秦老师,您这是什么话?您为桃树镇的孩子们付出了一辈子,哪来的债?”

秦老师摘下眼镜,慢慢擦拭着,好像在整理思绪。她的眼睛没了镜片的遮挡,显得格外明亮,又带着几分疲惫。

“1976年,我在县高中教数学。那年冬天特别冷,下了场大雪,学校后山路滑,我骑自行车回家时摔了一跤。”秦老师说着,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腿,“就是这条腿,从那以后就不太好了。”

人群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放轻了。

“那天要不是路过的李师傅和他爱人把我送去医院,我可能就没命了。”秦老师望向人群中的一位老人,那是镇上修车的李师傅,现在已经退休了。

“因为腿的问题,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站着上一整天的课。校长体谅我,安排我做了教研室的工作,但我知道,我亏欠了学生们。那一届高三,我带的班只有三个人考上大学。”

说到这里,秦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提前退休后,想着总要做点什么,就在家开始教孩子们功课。一开始只是几个邻居家的孩子,后来越来越多。我想,如果我能多教几个孩子,可能就能弥补当年的亏欠。”

人群中有人小声啜泣起来。

“所以,这不是什么功劳,只是我在还一个教师的本分。这锦旗,我不能收。”

我感到脸上有湿润的东西滑落。原来,40年的坚持,不是为了任何荣誉,只是一颗教师心的执着。

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艰难地走上前来,他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信封,递给秦老师。

“秦老师,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是您1976年高三(2)班的学生,张国强。”

秦老师愣住了,接过信封,手微微发抖。

“这是我43年前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那年您摔伤后,我们几个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小组,用您教给我们的方法互相帮助。最后我考上了大学,成了全班第一个大学生。”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有些哽咽:“秦老师,您没有亏欠谁。相反,是您教给了我们自学的方法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我后来当了30年的中学校长,一直在学习您的教育理念。”

说完,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秦老师低头看着那封泛黄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滴在她摊开的手掌上。

“我…我真的不记得了…”她轻声说,“那么多年过去了…”

这时,又一个人走上前来,是我当年的同学小王,现在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

“秦老师,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根本负担不起补习费。如果不是您免费教我,我可能早就辍学回家种地了。”小王紧紧握住秦老师的手,“您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前来,向秦老师诉说着感谢。有人带来了当年在秦老师家补课时用过的作业本,有的甚至带来了秦老师用过的粉笔头——那是他们珍藏多年的纪念品。

我望着这一切,突然明白了那把从未用过的轮椅为什么总放在角落。那不是秦老师需要的,而是她不愿让学生们担心,强撑着站了这四十年。

傍晚,人群渐渐散去,我留在最后,帮秦老师整理那些学生们送来的礼物。她的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手工制作的贺卡、亲手织的围巾、名贵的补品,还有无数的感谢信。

秦老师坐在轮椅上,望着那面被她婉拒却仍挂在墙上的锦旗,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老师,”我轻声问道,“您真的觉得自己亏欠了那届学生吗?”

秦老师沉默了片刻,然后摇摇头:“也许不是。但那次意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该有遗憾。”

她指了指墙上那张1977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那是我自己的。改革开放后第一届高考,我考上了师范大学。那时我已经27岁了,比同学大很多。”

我有些惊讶,从未听说过这段往事。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是村里一位退休老师教了我五年,让我有机会参加高考。”秦老师的眼睛望向远方,好像看到了那段遥远的往事,“所以,我不是还债,我是在传递。”

夜深了,我扶秦老师回卧室休息。途中经过那面挂了几十年的黑板,上面还留着今天课程的笔记。忽然,一张贴在墙角的纸条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张发黄的小纸片,上面工整地写着几行字:

“教书育人,无需太多言语。 倾其所学,奉献所知。 不为名利,但求无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落款是:秦淑华,1980年8月1日。

我这才意识到,从来没有人知道秦老师的全名。

几天后,桃树镇的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镇政府决定设立”秦淑华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第一笔捐款来自秦老师的全部积蓄——40多年来省下的退休金,共计36万元。

更让人意外的是,报道中还附了一张老照片:年轻时的秦老师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黑板前,笑容灿烂。照片背后写着:“愿以一生,还那未尽的师者之责。1980年8月1日。”

这就是秦老师40年如一日坚持义务补课的真相——不是为了赞誉,不是为了荣誉,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承诺。

后来,我常常想起那条小巷,想起秦老师家门前的石阶,想起她擦拭眼镜时的样子。我想,真正的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的爱与责任。

如今,桃树镇那条小巷已经扩建成了宽阔的街道,秦老师的旧居被改建成了”秦淑华纪念馆”。每年教师节,都有无数人前来献花,感谢这位普通却又不普通的乡村教师。

而我,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希望能够像秦老师那样,点亮更多孩子的人生。

记得临行前去看望秦老师,她已经90多岁了,身体渐渐衰弱,但精神依然矍铄。我告诉她我要去城里当老师了,她拉着我的手,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记住,”她说,“好老师不是教出多少状元,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她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截短短的粉笔,已经用得只剩下一小节:“留着它,在你教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它。”

我把那截粉笔珍藏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起秦老师坚持的40年,想起她说过的话:

“教育是心灵的接力,一代又一代,没有终点。”

来源:清爽溪流ikhZi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