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围墙上的小广告又多了一层,昨天刚被物业刮掉的。广告纸颜色各异,撕不干净,墙面看着像得了某种皮肤病。老郑摇摇头,继续往前走。
早晨六点半,老郑背着鸟笼出了门。
小区围墙上的小广告又多了一层,昨天刚被物业刮掉的。广告纸颜色各异,撕不干净,墙面看着像得了某种皮肤病。老郑摇摇头,继续往前走。
他穿着2008年冬奥会志愿者的蓝色外套,那是儿子当年参加志愿者活动留下的。衣服背后的”志愿者”三个字已经掉了色,远看像是”愿者”,再远点看,啥也不是了。
公园离家不远,走路十分钟。老郑每天必到这里遛鸟,风雨无阻,连前年摔了腿也是拄着拐来的。那时候,老伴骂他:“摔成这样还惦记你那破鸟!”他嘿嘿一笑:“鸟儿闷家里头不好。”老伴说:“你是怕自己闷吧。”他没接话,推开门就走。
公园里有个专门的鸟友角,一溜长椅,十来个老头老太太,人手一个鸟笼。鸟笼大小不一,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放在椅子上,有的架在专门的鸟架上。几十只鸟叽叽喳喳地叫,公园的麻雀倒是不怕,还凑过来看热闹。
老郑的画眉叫”小黑”,养了三年了。笼子是他自己做的,用的是厂里最后一批生产的钢材。老郑曾是国营钢铁厂的车间主任,厂子倒闭那年,他刚好到了退休年龄。
他把鸟笼挂在老槐树下惯常的位置,鸟友们跟他打招呼:“老郑来啦!”
“嗯,来啦。”他点点头,从兜里掏出塑料袋装的鸟食。袋子皱巴巴的,显然是反复使用过的。
老刘凑过来:“小黑今天精神不错啊。”
老郑脸上有了笑意:“昨儿个下午它连叫了十几声,好久没这么活泼了。”
“你那个偏方真管用。”老刘说着,掏出香烟,递给老郑一根。
老郑接过来,放在耳朵上别着,没有马上点:“那是祖传的,我爷爷当年靠它救过一只被猫抓伤的黄鹂。”
鸟友们各自摆弄鸟笼,聊着闲话。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洒在他们身上。时间在这一刻变得很慢,仿佛退休后的日子本该如此。
“昨天电视上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了。”老王说。
“可不是嘛,我孙子才三十岁,头发就掉了一大半。”老李叹气。
“那肯定的,房贷那么高,工作那么累,哪有咱们那会儿轻松。”老刘接话。
老郑听着他们说,眼睛却被公园入口处的一个人影吸引了。那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站在那里像是在犹豫要不要进来。男人穿着一件明显不合身的西装外套,袖口都磨白了。手里提着个公文包,看起来鼓鼓囊囊的。
“那不是振华电器的徐老板吗?”老郑眯起眼睛,自言自语道。
“哪个徐老板?”老刘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就是振华电器的,以前我们厂倒闭那会儿,他刚开始做生意,后来发达了,开了好几家连锁店呢。”老郑说,“不过听说前年出了事,好像是被合伙人坑了。”
徐老板像是下定决心,走进了公园。他走路的姿势很怪,背挺得笔直,但步子却很慢,像是害怕踩空似的。他在公园的石凳上坐下,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块饼和一瓶矿泉水。
老郑看了一会儿,站起身来:“我去打个招呼。”
“你认识啊?”老王问。
“当年他店里的电器我们厂里批发过不少。”老郑说完,把烟从耳朵上取下来点上,朝徐老板走去。
徐老板正在小口咬着干巴巴的饼,看到老郑走过来,愣了一下,然后眼睛一亮:“是郑师傅吧?”
老郑点点头,在他旁边坐下:“徐老板,好久不见了。”
徐老板的笑容有些勉强:“别叫我老板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老郑吸了口烟,没说话。
沉默了一会儿,徐老板像是找到了话题:“郑师傅退休了吧?每天来公园?”
“嗯,遛鸟。”老郑指了指远处的鸟笼,“你呢?怎么在这儿吃早饭?”
提到这个,徐老板的嘴角抽搐了一下:“随便吃点。最近…生意不太好。”
老郑点点头,又吸了口烟。春天的风吹过,带来远处孩子们的笑声。公园里的喷泉开始喷水,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
“徐老板,”老郑突然说,“那会儿你不是挺能干的吗?怎么…”
徐老板苦笑了一下:“合伙人卷款跑路了,欠下一屁股债,房子车子都抵押了还不够。现在…”他指了指身上的西装,“这还是以前的,穿出来找工作用的。”
老郑眉头皱了一下:“找工作?”
“嗯,都这把年纪了,也没别的出路了。”徐老板低着头,“之前开连锁店,都是用的贷款,想着生意好了慢慢还。谁知道…现在每天就是找工作,但年龄大了,也没人要。”
老郑沉默了一会儿,问:“家里人呢?”
提到这个,徐老板的眼圈红了:“老婆带着孩子回老家了,说是暂时避避风头。孩子在上高中,马上要高考了。”他顿了顿,“家里断顿的时候太多了,前天我妈又犯了老毛病,肺心病,住院要钱…唉,我这个做儿子的…”
老郑看着他,没说话,只是把烟递给了他。
徐老板接过烟,手有些抖:“谢谢郑师傅。”
他们沉默地抽着烟。远处的湖面上,有人在放风筝,红色的风筝在蓝天上飘来飘去。
“你回头去我们家一趟。”老郑突然说。
徐老板一愣:“啊?”
“我退休的时候,厂里给了一笔补偿金,一直存着没动。”老郑说,“你先拿去周转下。”
徐老板连忙摆手:“不行不行,郑师傅,我怎么能…”
老郑打断他:“客气什么。你妈那病我知道,我老伴当年也是,吃了中药好了。回头去我家,我把方子给你,再拿点钱应急。”
徐老板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郑师傅,我…我现在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你钱。”
老郑摆摆手:“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再说了,当年我们厂倒闭的时候,你不也帮了我们不少忙吗?”
徐老板愣了一下:“什么忙?我没…”
“忘了?”老郑笑了,“我们厂里最后那批钢材,是你全买下来了,还多给了两万块。要不是那笔钱,我们好多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徐老板沉思片刻,似乎想起来了:“哦,那批钢材。我记得质量特别好,用来做货架,到现在都没坏。”
老郑点点头:“所以啊,这叫债还债,福还福。”
徐老板深吸一口气,低声说:“郑师傅,谢谢您。不瞒您说,我昨晚…差点想不开。”
老郑的眼睛瞪大了:“胡说什么呢!”
“真的,”徐老板声音有些哽咽,“我妈住院,孩子要上学,老婆回了娘家,债主天天上门,我…我真的看不到希望了。”
老郑猛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这个年纪正是经验足、干劲还在的时候,咋能轻言放弃?”
徐老板没说话,只是苦笑。
老郑沉思了一会儿,又说:“我听我儿子说,现在缺电工,特别是有经验的。你不是学电气的吗?当年开电器店就是这个专业吧?”
徐老板点点头:“是,我大学学的电气工程。”
“那不就得了,”老郑拍了拍大腿,“我儿子在那个…新能源公司上班,他们那缺电工,要不要我帮你问问?”
徐老板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郑师傅…”
“行了行了,别叫师傅了,叫我老郑就行。”老郑掏出手机,“留个电话,我待会儿问问我儿子。”
徐老板连忙报了电话号码,他的手还在抖,但眼神已经不一样了。
老郑把号码存好,站起身来:“走,先去我家,把钱和方子给你。然后我们商量商量以后的事。”
徐老板也站了起来,他背挺得更直了,但这次不是为了强撑面子,而是因为心里有了一丝希望。
老郑走回鸟友那里,取下鸟笼:“我先回去了,今天有点事。”
鸟友们好奇地看着他和徐老板,但谁也没多问。
走出公园的时候,老郑想起了什么,转头对徐老板说:“对了,有句老话送给你。”
徐老板看着他:“什么话?”
老郑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一刻,春风拂过他们的脸,小黑在鸟笼里叫了一声,远处的风筝越飞越高。
三个月后。
老郑依然每天早晨去公园遛鸟,只是现在常常晚一会儿到。因为每天早上,徐老板会先到他家,两人一起吃早饭,然后徐老板去上班,他去公园。
徐老板通过老郑儿子的介绍,在新能源公司找到了工作,负责电气设备维护。因为经验丰富,很快就受到了重用。他妈妈的病也在老郑给的偏方下有所好转,省了不少医药费。
那天,徐老板拿着工资来还老郑的钱,老郑笑着说:“不着急,你先把家里安顿好。”
徐老板红了眼眶:“郑师傅,要不是您那天在公园里遇到我,说不定我真的…”
老郑打断他:“行了行了,都过去了。记住我说的话,人活一辈子,总有起起落落。现在是你的低谷期,过了就好了。”
徐老板点点头:“是啊,我这阵子想明白了,做生意有赔有赚,但只要人在,一切都还有希望。”
老郑笑了:“这才对嘛。”
夏天到了。公园里的树更绿了,喷泉的水花在阳光下像无数颗钻石。老郑还是坐在老地方,鸟友们还是那些人。只是话题多了一个:老郑救了个老板的事。
“那徐老板都准备跳河了,是老郑一句话救了他。”老刘说。
“什么话这么厉害?”老王好奇。
老郑摆摆手:“哪有那么夸张,我就是正好遇到他,帮了点小忙。”
“对了,”老李突然问,“老郑,你那个治肺心病的偏方真那么管用?我表姐家的老头子也是这病,医院都看不好。”
老郑点点头:“确实管用,我老伴当年就是靠这个好的。”
老李凑近了些:“能不能也给我一个方子?”
老郑笑了:“行啊,回头写给你。”
七月的一天,天特别热。老郑刚坐下没多久,就看见徐老板急匆匆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杯。
“郑师傅!”徐老板满脸笑容,“好消息!好消息!”
老郑看着他:“什么好消息?”
“我被公司提拔了,当了技术主管!”徐老板兴奋地说,“工资涨了一倍多!”
老郑笑了:“这么快?”
“是啊,”徐老板解释道,“因为我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节省了公司不少成本。领导特别重视,直接提拔我了。”
鸟友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恭喜。徐老板打开保温杯,原来是白酒,给每人倒了一小杯。
“这是好事啊,”老刘举起杯子,“得喝一杯!”
他们碰杯,一饮而尽。酒很烈,老郑咳嗽了几声。
“对了,”徐老板放下杯子,“郑师傅,我来是想告诉您,我打算重新开店了。”
老郑一愣:“开店?不在公司干了?”
“不是不干,”徐老板解释,“是周末开个小店,卖些电器和日用品。规模不大,就是补贴家用。我已经跟银行谈好了贷款,这次吸取教训,不跟合伙人合作了,自己慢慢来。”
老郑点点头:“这想法不错,稳妥一些。”
“而且,”徐老板神秘地笑了笑,“我想请您当顾问,每个月给您三千块钱。”
老郑摆摆手:“瞎说什么呢,我一个退休工人,能给你什么建议?”
徐老板认真地说:“您经验丰富,人脉广,而且…说实话,我把您当成我的贵人,想请您镇镇场子。”
老郑笑了:“你这是迷信。”
“不是迷信,”徐老板坚持,“是感恩。郑师傅,您那天如果不出现,我可能真的就…您不仅救了我一个人,还救了我全家老小啊。”
老郑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行吧,不过三千太多了,一千就够了。”
徐老板还想说什么,老郑摆摆手打断了他:“就这么定了。”
秋天,树叶开始变黄。徐老板的小店开业了,就在老郑家附近的商业街上。店面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他请老郑当顾问,每周末老郑都会去坐半天,跟客人聊聊天,给他们一些用电器的建议。
慢慢地,小店有了固定客户。很多人专门来听老郑讲故事,讲他在钢铁厂的经历,讲他养鸟的心得,讲他对生活的理解。
“老郑,”徐老板有一天下班后对他说,“你知道吗?很多客户都是冲着你来的。”
老郑笑了:“胡说,他们是来买东西的。”
“真的,”徐老板认真地说,“有个客户专门告诉我,每次来都能从你这儿学到东西。他说你这人有智慧。”
老郑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哪有那么夸张。”
冬天到了,公园里的树光秃秃的,但鸟友角依然热闹。老郑的小黑似乎也习惯了冬天的寒冷,叫声比平时还要响亮。
一天早晨,老郑照例去公园遛鸟。才刚坐下,就看见徐老板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怎么了?”老郑问,“今天不上班?”
徐老板兴奋地说:“郑师傅,大好消息!我被调到技术部门当经理了!”
老郑笑着点点头:“这是好事啊,恭喜恭喜。”
“而且,”徐老板继续说,“我们家小店上个月盈利了一万多!再过几个月,我就能把借您的钱全还上了。”
老郑拍拍他的肩膀:“不着急,我又不是还不起房贷的年轻人。”
徐老板笑了:“对了,我妈让我谢谢您,说多亏了您的偏方,她现在能下地走路了,昨天还去跳广场舞了呢。”
老郑摆摆手:“小事一桩。”
他们聊了一会儿,徐老板看了看表:“我得去上班了,下午公司有个重要会议。”
老郑点点头:“去吧去吧,别迟到了。”
徐老板走了几步,又转回来:“郑师傅,我一直想问您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那天在公园,您为什么主动过来找我?我们好多年没见了,您是怎么认出我的?”
老郑想了想,笑了:“其实我那天一开始没认出你来。”
“那您为什么…”
“我只是看你坐在那儿,一个人吃干巴巴的饼,眼神很绝望。”老郑说,“我就想,这人可能需要帮助。”
徐老板沉默了一会儿,眼圈有些红:“郑师傅…”
“行了行了,”老郑挥挥手,“赶紧去上班吧,别迟到了。”
徐老板点点头,转身匆匆离去。
老郑坐在那里,点了根烟。小黑在笼子里跳来跳去,鸟友们还在聊天。阳光从树梢照下来,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日。
“老郑,”老刘凑过来,“徐老板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老郑吐了口烟:“挺好的,当经理了。”
“还真让你救活了,”老刘感叹,“一句话就把人从绝境里拉出来,你这是积了大德啊。”
老郑笑了:“哪有那么夸张,就是碰巧遇到了,说了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已。”
“就这句话?”老刘惊讶,“就这句话救了人一命?”
老郑摇摇头:“当然不是。是他自己救了自己。那会儿他只是一时看不到希望,需要有人提醒他,生活总有起有落,过了低谷就是坦途。”
老刘若有所思:“这话有道理。”
老郑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腿:“人这辈子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时候就是需要有人提醒一下,让你知道,天总会亮的。”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冬日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就像他对徐老板说的那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清爽溪流ikhZ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