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闽侯人民用热血书写的闽侯抗战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8:26 1

摘要:闽侯县,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不仅是福州的门户,更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前线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到华侨子弟的赤子归来;从大湖战役的辉煌胜利,到民间草根的机智抵抗;从巾帼女性的隐忍坚韧,到志士仁

闽侯县,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不仅是福州的门户,更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前线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到华侨子弟的赤子归来;从大湖战役的辉煌胜利,到民间草根的机智抵抗;从巾帼女性的隐忍坚韧,到志士仁人的壮烈牺牲……闽侯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不屈的长城。

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塔墓•陈堡/摄

统一战线

抗日救亡的准备

闽侯县的抗日斗争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建立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福州市委逐渐转入地下斗争,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派出党员到各县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组织农会,从优秀骨干中发展党员,建立中共支部。

1931年7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为后来的抗日斗争打下了组织基础。1931年8月5日,闽侯工商界就召开“省会各界反日会议”,决定该日为截止办运日货时期。8月9日,在日本人办的闽报社中工作的中国职员集体辞职,印刷工人也纷纷离开报社到别处工作,使《闽报》的销量从4000份锐减到300份。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福州中心市委立即领导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民众、学生召开抗日救国大会。9月30日,闽侯工商界人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同时,闽侯第二中学也组织宣传队,到南乡(今南屿、南通)巡回抗日宣传,演讲“日军凶暴之真相,国人应有之猛醒”。大湖、洋里等山区的学生也组织宣讲团,回乡宣传“日军占领东三省荼毒罪状”,并发起组织农村“救国义勇军”。

1931年10月16日,日本炮舰“圆岛”号闯入闽江进行挑衅,在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福州15所学校推举学生代表到省政府请愿,抗议日舰入侵。次年1月2日,闽侯各校学生聚集西湖公园召开反日宣传大会,与日本驻闽领事和日本水兵发生激烈冲突,闽侯县的人民反日斗争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共产党员郑维新组织肃劣团体。短短1个多月,闽侯各地相继成立了20多个“肃劣会”。这些团体成立后,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并搜查肃清日货。

在领导城市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出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赖金彪等党员到农村总结“五抗”经验,发展游击武装。这些工作为闽侯县后来的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1938年2月,随着抗日运动深入发展,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标志着福州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月,中共福州工委也成立,隶属于福建省委及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领导,决定在郊县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力量。8月,福州工委先后派林白、何希齐等到闽侯县的南屿、浦口、榕桥、侯官等13个乡村活动,通过组织农民夜校等举措宣传抗日,先后建立了拥有6个党支部的二南(南屿、南港)特区,有着18名党员的中共兰圃支部,还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南屿自卫队。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彼时,闽侯县城乡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员人数达到了近百人,有效地充实了抗日基层的领导力量。

华侨救国

海外赤子的热忱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总动员,旅居南洋华侨掀起抗日救国热潮。其中,旅居印尼的华侨成立“筹赈十字会”,闽侯籍印尼华侨林治流任该会捐募委员,积极向乡亲募款,每月筹2万荷兰盾,均以购买药品为名,寄往新加坡,由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转回国内。

1939年,南洋华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许多优秀华侨青年纷纷报名参加。第一批“服务团”87人中,就有来自今甘蔗街道的程道坤、程天如、程瑞华、洪鼎玉及荆溪镇的邹义桂、邹行伟、杨为坤等13名闽侯人。他们从新加坡乘坐轮船出发,在香港休整后转至泉州惠安,在边防人员的配合下,服务团成员夜间乘小船分批上岸。运到第七组时,日军巡逻艇发现并立即开炮开枪,两名华侨青年当场中弹牺牲,其余人只好下水游泳上岸。之后,服务团由福建省政府派汽车接送到南平第十三补训处参加军训,半年后投入紧张的抗日服务工作,主要是转运军事物资、粮食、修理枪支、汽车等,转战于闽、浙、赣三省边区。

“抗战胜利后,服务团成员程道坤、洪鼎玉、邹行伟留在国内,其余由华侨服务团接送回新加坡。”县相关文史专家说。他告诉记者,还有一位出生于上街厚美村的、马来西亚槟城归侨张哲,他积极参加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倒蒋抗日运动。1938年,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转赴陕甘宁边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参加八路军,转战华中、东北一带。1945年,任关中专署科员、关中报社编辑等职。

“抗战胜利后,1975年,张哲任福建省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1982年12月离休,1991年8月病逝。他对家乡建设事业十分关心,任内多次回到闽侯县检查工作。离休后,仍积极参与慈善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县相关文史专家表示。

大湖战役

福建抗日首次大捷

1941年4月,日军占领福州后,又妄图经闽侯县大湖挺进古田县,然后进攻南平、建瓯,直捣战时省府永安,再进逼国民党第三战区江西上饶。

危难时刻,第二十五集团军下属第一纵队装备团副团长郭志雄毅然告别新婚妻子,带领装备团全体官兵开赴前线。5月22日,日寇“晋町部队”4000余人,兵分两路,形成钳形攻势,旨在歼灭大湖地区守军。装备团故设迷阵,将日军引往大湖,决心集中兵力聚而歼之。

志雄关的基础用石块垒成•林若野/摄

5月23日晨,中国官兵与日军在秦洋遭遇,战斗打响。装备团尖兵连抢先占领制高点朝日军射击,日军多次向山顶发起猛攻,均被击退。后因守军损失严重,主动撤离,将日军引往大湖。5月25日凌晨,装备团主力抵达寨上关南坡。郭志雄带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敢死队,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袭击日军。在率部接近双髻山脚时,被埋伏在该地的日寇重机关枪手发现,郭志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同往的士兵群情激奋,一边高喊着“为副团长报仇”,一边冒着敌人炮火向山顶冲去。在战士们英勇的战斗下,日军损失惨重,被迫收缩部队死守郎官村,并最终在5月27日从大湖撤退。

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朱欢欢/摄

大湖战役历时3天,歼敌300多人,击毙敌联队长新田,粉碎了日军深入福建腹地与闽浙赣合围的战略部署,极大鼓舞福建人民的抗战士气。此役后,日军再不敢深入福州内地,在福州地区的活动亦日益困难,物资奇缺。终于在9月3日全线撤退,福州迎来了第一次光复。

民间图存

草根力量显智慧

福州第一次沦陷时,日寇为了把福建变成它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对沦陷区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犯下了许多骇人听闻的罪行。

在闽侯,他们肆意滥杀无辜老百姓,制造了许多惨不忍睹的血案。1941年5月,日军在南屿太平山屠杀无辜百姓23人;在白沙泰山庙,日军屠杀18人。大湖战役中,大湖自然村被杀70多人,农民陈道林一家10口被杀8口;陈妻怀孕身背一子,日寇丝毫无怜悯,一枪之下连毙三命……据统计,日军暴行和殖民统治,使闽侯县群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1941年4月20日闽侯沦陷时,人口651727人,沦陷十七个乡镇,流窜8乡镇,占全县面积47%,沦陷137天,全县难民达45000人,逃出17000人。

日军的暴行没有压弯闽侯人反抗的脊梁,闽侯县民间抗日力量络绎不绝,予日寇以沉重的打击。1941年,兰圃抗日游击队成立,以村内较场坪为基点,配合长乐开展抗日活动,后与福清抗日游击队联合。这支由党领导、以本村子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承担传递情报、侦察敌情、袭扰据点、惩处汉奸等危险任务,与周边兄弟游击队呼应,构筑起一张坚韧的抗日情报网和袭扰网。

1945年农历四月初九,12名日军趁夜摸至兰圃后山教场坪,杀害两名村民,激起民愤。在当地党支部的牵头下,村民迅速组建三支战斗小组进行反击,激战半个小时撂倒10个日军,剩下两人逃窜时被后援的100多名群众围堵,最终自杀。此战以牺牲1人的代价歼灭整支日军小分队,轰动闽侯与福州,沉重打击了敌人气焰。

兰圃村较场坪

在八闽首邑的抗日斗争中,女性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唐英英是南屿南前村人,出生于1914年6月。1939年参加革命斗争,时任闽中溪里游击队队员,为南屿街新桥弄联络点联络员。

1941年7月,唐英英在上山砍柴时,发现日伪军在搜捕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人员。为掩护同志们撤离,她果断地把敌人引向自己,孤身与敌周旋,不幸中弹负伤被捕,随后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廖水妹开办的“兴利饭店”化作“红色堡垒”•图片根据历史资料由AI复原

青口镇联丰村的廖水妹,也是闽侯县女性抗日的杰出代表。她以开办的“兴利饭店”作为联络站,在敌伪频繁活动的交通要道上周旋,常常借“招呼客人”之名,观察敌情;以“买菜送米”之由,传递密信。在她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也全部投身抗日:幼子陈木火担任交通员,穿梭于福清西区崇山,护送干部抵达罗汉里游击根据地;长子陈焰吓、次子陈金官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一线。

抗日志士

一腔热血昭青史

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抗战岁月里,无数来自首邑的志士挺身而出,他们隶属不同阵营,却同样闪耀着不屈的民族魂,共同奔赴在救国图存的战场。

郭仕春是青口镇青圃岭村大坪顶自然村人,1898年出生。1928年,他在福清海口街认识了“整雅”皮鞋店的陈金来(福清党组织领导人),在陈金来的影响下加入革命队伍。

郭仕春烈士故居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

1941年4月中旬,福清、长乐等县第一次沦陷。陈金来在福清阳下玉岭村与郭仕春等一起,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不久,这支队伍发展到100多人,陈金来任队长,郭仕春任参谋长。此后,郭仕春参与指挥了多次战斗。6月中旬,他获知日军补给队伍途经荆溪的情报,在陈金来指挥下游击队果断出击,在荆溪镇关中村凤凰山东南麓的三峰寺附近埋伏,毙敌十多人,缴获一匹战马和全部军需品。

郭仕春领导下的游击队用过的长矛和火枪

1941年8月4日,郭仕春参与了著名的琅尾港伏击战。战斗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我方无一伤亡,击毙日军马营地区守备司令田中岛中佐、分队长野村等日寇42人。这是我党领导下的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绩最大、最为辉煌的一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坚定了沿海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张敬,南通镇泽苗村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陆军炮兵科,后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炮兵学校深造。1939年,张敬到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麾下,任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部少将高参。

1940年5月,侵华日军集中了十五万余人的兵力,在大批坦克飞机配合下,分三路围攻枣阳地区。从5月7日至16日,张敬跟随张自忠将军连续作战,因为得不到补给和增援,战况十分险恶。张自忠将军决心与敌人拼死一战,两次命令包括张敬在内的非战斗人员撤离战场。

“身死名垂乃军人殊事,今日愿与张公共存亡!”面临生死之间的大恐怖,张敬毅然表示,要留下参战。在生命的最后,看着蜂拥而至的日寇,他带头冲向敌人,在接连击毙数名敌人后,被冲上来的日军残酷杀害,壮烈殉国,时年32岁。新中国成立后,追认张敬为抗日烈士。

热血书写壮烈,生命铸就丰碑……在那烽火岁月中,张敬、郭仕春是千千万万抗日英雄的缩影。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都毅然决然地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以及赤诚之心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历史记忆

英烈精神永传承

为纪念抗日牺牲的英雄,闽侯县建立了多处纪念设施。1943年,大湖浮岛山山顶立起了“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塔墓”。塔为方形尖顶,三层花岗岩结构、高7米,塔身中、上两层四周镌有蒋介石“气作山河”和顾祝同“功昭闽海”等题词及阵亡将士名单。

“气作山河”“功昭闽海”

1945,为纪念郭志雄,寨上关易名为“志雄关”。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郭志雄为革命烈士。20世纪90年代,闽侯县还以大湖战役的史实为蓝本,拍摄了四集电视连续剧《大湖之战》。1999年,闽侯县重修了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告慰了战役中埋骨于此的272名英烈。

志雄关 •图源闽侯文旅

在兰圃村,2002年,村里老党员、五老人员、接头户等主动捐资,建起兰圃革命纪念亭,留存村民抗日的红色记忆。大顶沃山上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也镌刻着那段悲壮可歌的历史。“铭记历史,是我们的责任,要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使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村民林老伯说。这份铭记,不仅是为缅怀,更是为传承——让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勇气与信念,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兰圃革命纪念亭

如今,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巍然矗立,“兴利饭店”遗址前的快速通道车流如织。一幢幢高耸的楼宇,一幕幕孩童嬉戏的场景,八闽首邑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的生活气息。这片曾经洒满革命热血的土地,正以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告慰着昔日志士的付出与牺牲。

记者:林若野编辑:林丹(小) 李雯珺校对:吴梓航 洪婷婷审核:王立强 陈燕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