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打中国铁路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在大同机车厂交验出厂(1988.12.21.前进型机车,编号7207)意味着在机车制造上告别了蒸汽时代。在机车动力的获取上告别了煤与水,迎来了油与电。正式宣布了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的新时代。
先上机车照片
《中国铁路第一代内燃机车》
有些时日没有与诸师友聊聊火车头的事了。
自打中国铁路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在大同机车厂交验出厂(1988.12.21.前进型机车,编号7207)意味着在机车制造上告别了蒸汽时代。在机车动力的获取上告别了煤与水,迎来了油与电。正式宣布了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的新时代。
当然由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不言而喻,内燃机车制造技术较比蒸汽机车要复杂,当时也没啥技术积累与儲备,所以中国铁路的第一代内燃机车从仿制开始的。
1958年9月26日,大连机车厂仿制了双节重联内燃机车(后改进为东风型),功率达4000马力,推动国产化进程。同时为青岛四方、大连等工厂后续研制第一代内燃机车奠定基础。当时是仿照前苏联T32型电传动内燃机车,命名为巨龙型(图1)代号ND(N为内燃机车,D为电力传动)。后改进设计,定型为东风型。这是东风系列的发韧之作。
1964年由大连、大同、戚墅堰和成都等工厂批量生产,到1974 年止,共制造706台。机车全长16685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00公里,柴油机装车功率1342千瓦,电力传动,轴式Co-Co
东风2型调车用内燃机车(图2)戚墅堰工厂1964年试制并投入批量生产。机车全长1514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95公里,柴油机装车功率805千瓦,电力传动,轴式Co-Co。到1969年止,包括东风2增型共制造149台。
东风3型内燃机车(图3) 1972年,在原东风型的基础上,将牵引齿轮传动比由4.41改为3.88,使构造速度提高到每小时120公里,作为客运机车,并命名为东风3型。到1974年止,共制造226台。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图4)由四方工厂1958年设计,1959年试制出第一台样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型,代号NY1。N意为内燃,Y意为液压传动。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 也可单机使用。到1972年停产时,共制造107 台。机车全长1655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40公里,柴油机装车功率1357千瓦,液力传动,轴式B--B.
建设型内燃机车(图5)北京二七工厂1958年试制,共2台。柴油机装车功441千瓦,电力传动。
先行型内燃机车(图6)戚墅堰工厂1958年试制1台。柴油机装车功率1470千瓦,电力传动。
红星型内燃机车(图7)四方工厂1958年开始制造,1966年停止生产,包括东风摩托车在内共制造20台。柴油机装车功率44千瓦,液力传动。
东方红2型内燃机车(图8)由四方工厂设计并于1966年试制一台。1973年转由资阳工厂批量生产,主要用于调车作业。到1976年停产时,共制造51台。机车全长1240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62公里,柴油机装车功率920千瓦,液力传动, 轴式B-B。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中国铁路从仿制外国造的内燃机车开始艰难起步,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自主设计制造的内燃机车行遍祖国大地。不用说所有型号,仅东风一种型号内燃机车,从东风原型起,先后发展了东风3,东风4,东风4B、4C、4D(外号老虎)东风4DK、东风5,东风5B、5C。东风6,东风7B、7C、7D。东风8,东风9,东风11(外号狮子)东风11G(外号猪头)如此众多型号内燃机车更是撑起了铁路运输的一片天地。
当然,在众多电气化铁路上更为经济的牵引动力是电力机车。就国产电力机车来说那更是可圈可点的。有机会说说电力机车。
来源:清凉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