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起《马前课》这本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毕竟“卧龙先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几乎已经成了智慧和神算的代名词。三国演义里,他呼风唤雨,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简直就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的智圣。所以一旦有什么古代的“预言书”,很多人下意识就会和诸
要说起《马前课》这本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毕竟“卧龙先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几乎已经成了智慧和神算的代名词。三国演义里,他呼风唤雨,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简直就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的智圣。所以一旦有什么古代的“预言书”,很多人下意识就会和诸葛亮联系到一起。《马前课》就是这么一本书,流传了几百年,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
那这本书到底是什么?名字听着就挺有味道。“马前”两个字,立刻让人想到古代将军在马前筹谋决断,或者谋士在马上对主君指点江山。课呢,在古代往往指的是一种卜筮的方法,就像我们说“一课一卦”。所以“马前课”字面上就是在马前所立的占课。民间传说说,诸葛亮在出征的时候,每到马前,推演未来的吉凶成败,于是留下了这部奇书。
不过,史料往往比传说冷静。《三国志》里陈寿写得很明白,诸葛亮治军严谨,勤于政务,但并没有说他写过什么《马前课》。《三国志·诸葛亮传》里,他的主要事迹都集中在治蜀、北伐和后期病逝五丈原。裴松之注里也没有说过什么“预言书”。所以从严格的史学角度讲,《马前课》不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甚至唐宋以前都没有它的影子。这说明它应该是后人托名的作品,而不是诸葛亮亲手写下的。
那它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学者认为,《马前课》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明代有很多托名诸葛亮的兵书、术数书,比如《将苑》《心书》之类,都是后世人为了给自己的学说增加权威,假托诸葛亮的名头。《马前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传开的。它的内容其实很像另一部著名的“预言书”——《烧饼歌》。都是以隐晦的诗句、图像来推测历代王朝的兴亡。全书共有十四课,每一课都用寥寥数语,看似隐晦却又仿佛精准地预言了从三国之后直至后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朝代更迭,语言精炼得很,可背后的含义却相当深刻。
举个例子,就说第一课,“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乍一看,这短短十六个字,很多人都觉得简直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啊!“无力回天”,说的可不就是他一心想要兴复汉室,却最终难以改变蜀汉衰亡的命运;“鞠躬尽瘁” 更是直接体现了他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精神;而 “八千女鬼”,稍微懂点文字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合起来就是个 “魏” 字,不正是暗示了曹魏政权最终取代了蜀汉嘛。
再看第二课,“火上有火,光烛中土。” 有人解读说这预言的是晋朝的统一,为啥呢?因为司马炎的那个 “炎” 字,可不就是两个 “火” 叠加,正好对应 “火上有火” 嘛。还有第十课,“猪后牛前,千人一口。” 这又被不少人认为是在说明朝灭亡、清朝上台。这里的 “猪” 谐音 “朱”,指的就是朱明王朝,而 “牛” 呢,据说和满族的 “牛录” 有关,用来指代清朝。这么一看,《马前课》里的预言似乎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严丝合缝,让人惊叹不已。
《马前课》的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中国古代“谶纬”文化的一部分。早在东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就记载过各种谶书,比如《石渠谶》《金匮图》。这些书往往用隐晦的象征语言,预测王朝更替。因为太直白会惹祸,隐晦一些既能博人眼球,又能留下想象空间。等王朝真的更替了,大家就说:“看吧,早就写在书里了。”这类书籍的社会功能很复杂,一方面满足了百姓对未来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常常被政治人物拿来作为“天命”的证明。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欢这类东西,他推翻元朝后,常常拿一些谶语来证明自己是“顺天应命”。《马前课》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被捧起来的。
至于诸葛亮本人,他当然精通天文历法。《三国志》里有一段记载,说他懂得“奇门遁甲”,还会观天象以决军机。但他也非常务实,不会像民间传说里那样天天掐指算命。他北伐时写过《出师表》,字字恳切,没有一点神秘色彩,更多是忠臣的直言。所以如果他真写过《马前课》这种预言书,史书里不可能完全不提。因此可以肯定,《马前课》不是他写的,而是后人借他的名声来传播。
但是有趣的是,中国人对诸葛亮的信任太深了,凡是带点神秘的书,都愿意挂上他的名字。宋元明清以来,很多算命先生、江湖术士,都喜欢手里拿一本《马前课》,对别人说:“这是诸葛孔明留下的秘本。”这种说法一出口,立刻就增加了可信度。大家觉得,既然是诸葛亮传下来的,那就准!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正如鲁迅说的,中国人最喜欢“托古改制”,用古代圣贤的名义来证明自己的话。
说到《马前课》的流行,它和《推背图》常常被放在一起。两者都号称能预测未来,结构上也很相似:都是一课一诗,配上图解。《推背图》传说是唐代李淳风、袁天罡所作,后世影响极大。《马前课》虽然出现得晚一些,但因为和诸葛亮挂钩,所以同样被传得神乎其神。明清以来,社会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人们更容易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天机”之书上。你想,一本书翻开来,好像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走向都能看见,那种神秘感本身就很吸引人。
当然,如果我们从学术的角度看,《马前课》其实就是一部谶纬预言类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后世百姓对于天下大势的焦虑与想象。它不是诸葛亮的著作,而是后人假托的。但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说明这种“模糊而精准”的语言,满足了人们心里的某种需求。就像今天有人喜欢看星座运势、塔罗牌,古人也喜欢看这种“课书”。书本身可能不是谁写的,而是时代共同的产物。
所以要回答开头的问题,《马前课》是什么书?它是一部托名诸葛亮的预言书,内容是十四课的诗句,对应王朝更替、世道变迁。是不是诸葛亮写的?不是,至少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能证明。它的流行,更多是因为诸葛亮的声望,以及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谶纬文化氛围。它本身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的“预测未来”,而在于它折射了中国人对历史循环的理解:兴衰有数,盛极必衰,天命所归。看《马前课》,不如说是看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祖先在乱世里的一种心理安慰。
来源:胖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