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乡村学校打造“专递课堂”——“云端课堂”让乡村娃触摸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8:23 1

摘要:新学期伊始,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考勒乡岘子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围坐在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前正在上英语课,他们跟着画面里的教师读着英语单词、拍着手,欢快的朗读声在校园里飘荡。

新学期伊始,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考勒乡岘子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围坐在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前正在上英语课,他们跟着画面里的教师读着英语单词、拍着手,欢快的朗读声在校园里飘荡。

“上课的都是西北师大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孩子们对英语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岘子小学校长马建忠欣喜地说。

岘子小学的变化来源于甘肃省教育厅自2019年起实施的“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依托该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远程专递课堂的形式,为临夏州东乡县、临夏县及陇南市礼县的18所小规模学校打造“专递课堂”,让偏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一直参与该项目的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飞介绍,学院先后选派8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232名教育硕士及英语师范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支教活动。截至目前,受教班级累计达86个、受教学生人数892名、完成授课时数近1500学时,涵盖三至八年级。

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才能“上岗”。通过试讲和面试,学院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为每个支教点选拔3—5名组成教学团队,再对教学团队进行远程教学设备操作及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紧接着,由学院指导教师带队,教学团队前往各支教点开展学情调研、示范授课,双方教师深入研讨,为后期线上教学建立良好基础。

每一节课上课之前,各支教团队先和当地授课教师商讨授课内容,并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集体备课、磨课和教学研讨等。“我们的任务是补齐学科短板,激发校园活力,为英语基础教育提供‘养分’,既给支教点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帮助,又让支教团队成员取得进步,实现共同发展。”王飞介绍。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直播课堂,学习劲头可足了,抢着和屏幕里的老师互动,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我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欣慰。在和大学生备课、磨课、共同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东乡县坪庄乡三社小学英语教师肖永弟说。

现为东乡县东乡中学英语教师的王亚琴,是外国语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那段支教经历深深触动了我。如今,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我每天都与纯真而坚韧的学生们相伴,孩子们的进步、他们眼中逐渐点亮的光,是我最大的动力。”王亚琴尝试将英语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结合,用“家乡故事”主题写作激发学生的表达,她也在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活的过程中,收获了跨文化共情力与创新教学的韧性。

“大学生老师讲课像讲故事,比如教单词‘fruit’时,会带我们画苹果、橙子等,还让我们用英语猜水果谜。”岘子小学六年级学生马浩说,自己现在每天背单词,也用英语和同学交流,以后要努力考上大学。

在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育松看来,“互联网+”支教项目像一座桥梁,让孩子们跨越重重大山,丰富了教育载体,也引导大学生践行教育家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为当地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带动了当地教师共同发展,是一场“双向奔赴”。

支教不仅提升了当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深远影响。“支教不仅补了学科短板,大学生还教家长用智能手机查农技、做电商。有户人家跟着学直播卖山货,去年收入翻了倍。现在,村里对学校的关注度高了,师生们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东乡县坪庄乡三社小学校长马吉祥开心地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