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年这时候,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盼着水渠来水。渠道淤塞得厉害,水流到田里只剩‘细线’,急得人直跺脚。”3月26日,春天的暖阳下,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三燕村种粮大户袁丹正驾驶农机翻耕田地。他承包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汩汩清流沿着新修沟渠欢快流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
明星水库灌区俯拍。 达川区水务局供图
□罗玉文 龙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敏
“往年这时候,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盼着水渠来水。渠道淤塞得厉害,水流到田里只剩‘细线’,急得人直跺脚。”3月26日,春天的暖阳下,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三燕村种粮大户袁丹正驾驶农机翻耕田地。他承包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汩汩清流沿着新修沟渠欢快流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
作为四川盆地东北部的重要粮仓,达川区正以“滴水必争”的智慧书写春灌答卷。全区今年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超百万亩,助力达州市冲击全省粮食生产“13连冠”。当前,如同毛细血管般的水网漫灌丘陵山间,活水滋润下的农田呈现别样气象。
畅通水脉
5万余亩粮田提前喝上“春灌水”
3月1日清晨,明星水库的闸门应声开启。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中型水库,如同苏醒的“水巨龙”,300万立方米的水量奔涌而出。清水沿着蜿蜒 60 余公里的干支渠系,浸润大树、万家等4个乡镇的5.52万亩粮田,较往年提前近20多天奏响了春灌序曲。
“现在每条田埂都有‘水管家’!”袁丹轻旋田边水闸,清流便顺着预制U型槽注入秧田。地处达川区现代粮油园区,袁丹见证了此地从“望天田”到“智慧田”的蜕变——过去春灌要等3月底才放水,渠道渗漏、淤塞让水流“跑冒滴漏”;如今改造后的节水工程让灌溉效率显著提升,千亩粮田实现“指尖管水”。
这场嬗变,源于明星水库的“强筋健骨”工程。2023年启动的大坝除险加固工程,以及2024年动工的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让这座老水库焕发新生:近61公里渠道完成整治,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7跃升至0.61,相当于每年省出170万立方米水量。
“以往实际灌溉面积不足2 万亩,去年开展了渠道整治,新增灌面6700亩,改善灌面48500亩。”明星水库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张大平指着新安装的传感设备说,“现在能像‘查脉搏’般实时监测水流,哪里需水就精准‘投喂’。”
不仅在明星水库,达川区以实施桥湾堤防、大堰堤防、铜钵河一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契机,进行河道清淤疏浚6.5公里,为今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粮食丰产厚植底蕴。
智慧蓄水
新增节水能力 599万立方米
水要“活”起来,让水留得住是基础。在达川区的治水图卷中,“蓄”字诀被演绎出多重维度——通过工程固本、智能调度、生态蓄滞的立体“组合拳”,这里正构建起“时空双维”节水体系,让每滴水都迸发出最大效能。
站在明星水库新加固的大坝上,可见防渗墙如银色铠甲般嵌入坝体。这座集散浸(江水上涨,堤身泡水,水从堤内坡或内坡脚附近渗出)和绕坝渗漏于一身的“老病号”,经除险加固后变身节水标杆。“我们采用水泥灌注,相当于给大坝穿上‘防水冲锋衣’,防止渗透。”张大平介绍,全年有3个重要灌溉用水节点:3月的育秧水、4到5月的大秧水、7到8月抗旱保水,全年总用水量在1050万立方米左右。水库综合整治后,加之降雨充沛,足以满足灌区全年农业生产等用水需求。
而走进灌区调度中心,智慧大屏上跳动着实时水文数据,以此为指挥中枢,给水流装上“智能导航”。“就像给每块田配了专属‘水管家’。”工作人员演示着智能闸门系统:当墒情传感器显示某片区土壤含水率低于一定数值时,便会启动精准排灌。
据达川区水务局副局长程杰介绍,去年以来,当地投资2.3亿元实施完成沙滩河、明星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计改善灌溉面积10.3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5.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99万立方米。“节水数字化系统,相当于为9个乡镇的粮田配备了‘节水芯片’。”程杰的比喻形象生动。
同时,全区紧盯降雨集中时节,采取蓄、引、拦、提等多元化形式,有效引水入塘入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应蓄尽蓄,防止水资源流失与浪费。截至目前,达川区71座水库、各类山坪塘蓄水总量达6696.27万立方米,形成雨季蓄、旱季补的格局。
“通过构建起工程锁水、智能管水、生态积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节水理念渗透到每个细节,为春耕备耕乃至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程杰表示。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