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达日本后,鲁迅、周作人等五人决定合租夏日漱石搬走后空出来的那座大房子。这个地方啥都好,就是房东不在,没人打扫。
鲁迅一生与多位女性有过交集,但最令他厌恶的莫过于弟媳羽太信子。
这位从日本远嫁而来的女子,不仅改变了周氏兄弟的命运轨迹,更成为鲁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她的故事,折射出民国时期跨国婚姻的复杂面貌,也展现了人性中最赤裸的贪婪与算计。
01
1906年,21岁的周作人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随后,他便与长兄鲁迅同往日本留学。
到达日本后,鲁迅、周作人等五人决定合租夏日漱石搬走后空出来的那座大房子。这个地方啥都好,就是房东不在,没人打扫。
无奈之下,五个大男人经过商议,决定请个女人来帮忙做杂务。机缘巧合下,房东将日本女青年羽太信子介绍给了他们。
羽太信子是一个相貌普通的日本女子,她身材不高,圆圆的脸庞,小小的眼睛,结实的身子,干活勤快,性格热烈、爽朗。很快,羽太信子便成了这个“家”里唯一的女人。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羽太信子觉得年纪最小的周作人最有意思。因为,他比其他四个留学生更加害羞。偶尔,与羽太信子说一句话,他竟都会脸红。
每次打扫周作人房间,羽太信子都格外认真仔细,就连看不见的边边角角她都会收拾得干干净净。偶尔,她还将家乡的食品带来给周作人品尝。
周作人一直是个喜欢依赖的男人,在家里他喜欢凡事都让鲁迅做主,鲁迅不在的时候,他宁可听从母亲鲁瑞安排,也绝不会去费心想事。日本留学的这段日子,大事全由鲁迅做主,他只一心做学问。而在生活上,他开始依赖羽太信子。
发觉自己对羽太信子的感情发生变化后,周作人不知所措。但羽太信子却落落大方,她直接找家里的老人和鲁迅兄弟说了两个人的事。
当时中国留学生愿意娶日本女子,而日本女子对中国留学生也很有好感。因为,一般能来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多半家境很好而且有才。
但羽太信子家境贫寒,据周氏兄弟的回忆和研究者考证,信子的家庭可能属于城市小市民或下层武士后代(明治维新后许多武士阶层没落),但并无显赫背景。
鲁迅曾直言:"作人娶妻,当娶学问相当者。"在他看来,弟弟与女仆的结合不仅有失身份,更可能带来无穷后患。
然而,周作人不顾兄长反对,1909年,执意与这位女仆结了婚。此时周作人24岁,羽太信子23岁。
02
同是这一年,鲁迅先于周作人返回了国内,并去往浙江大学任教。当时鲁迅的收入并不高,一月也不过30块钱而已,远不足周作人和羽太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为了能够让周作人在日本安心求学。鲁迅不仅将自己的收入悉数寄往日本,还开始变卖田产予以补贴。
到了1911年,周家积攒下来的田产,已经被鲁迅卖得差不多了。实在是无能为力的鲁迅,才给周作人写了信,希望他尽快回国工作,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到了1911年的秋天,周作人才带着妻子羽太信子极不情愿地回到了绍兴老家。
回国之后,先是在浙江的教育司工作,后来又去学校做了教员。虽然收入不高,但足以应对他与羽太信子的生活。
当时信子的弟弟、妹妹还在上学,需要很大的开支。此时的周作人已经是成家立业,妻子是他自己选择的,羽太一家的生活,也本该由他自己解决。然而,这一切还是由经济实力更强大的大哥替他承担了下来。
鲁迅把自己的收入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给自己零花,一部分寄给老家的母亲,用于一家人的开销用度,另一部分则寄给羽太一家,替周作人解决岳父一家人的问题。
就连信子妹妹福子和弟弟重久的学费,也一并是由鲁迅来解决。
1912年的7月末,鲁迅接到了一封从日本寄来的信。寄信人是羽太信子的家人,信中言明家中的生活有些拮据,言外之意是希望鲁迅能够给他们寄些钱。
从1912年下半年到1913年的上半年,鲁迅就给羽太一家寄去了七八十块钱。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字。
后来,鲁迅连信子弟妹的学费也承担了起来,可见鲁迅对弟弟一家的生活,照顾到何种地步。
这段时期,是鲁迅和周作人相处最为融洽的阶段,也是羽太信子对鲁迅最为尊敬的一段时期。
鲁迅去往北京之后,羽太信子时不时地总要给鲁迅写一封信,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鲁迅对这个家,和对远在日本的亲人的照顾。
几年下来,这弟媳妇写给大伯哥的信就有几十封之多,而且常常是单独寄给鲁迅。只不过这种尊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把鲁迅当作了供给自己的财神爷而已。
03
1919年7月,38岁的鲁迅先生看上了北京八道湾一座罗姓的住宅,以3500元的价钱将它买了下来。
随后,鲁迅与朱安、周作人一家和羽太信子部分娘家人、周建人等便住到了一起。
此时,整个周家的三个女人中,鲁瑞年纪大了且对北京不熟,而鲁迅原配朱安性子弱且没读过书,自然:此时唯一能当权的女人,只能是羽太信子了。
于是,住到八道湾后,周家的经济大权就全权抓在了羽太信子手里。
当时,鲁迅每月有300来元,周作人也有240元,建人虽无正式工作,但由翻译、写作也有所收入。
这个家的家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下子抓这么多钱在手里,羽太信子顿时有了一种暴富的感觉。
她在经济上开始失控,坚持要住洋房、雇多个佣人,家中日用必须全部采购日本进口商品。
鲁迅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信子又索钱""作人处支取百元"。据统计,仅1919年至1923年间,鲁迅就为弟弟家垫付了超过5000银元(折合现今约250万元)。这笔巨款大多流入了信子的口袋,用于满足她奢侈的生活需求。
就在羽太信子大手大脚花钱的同时,因为时势的缘故,各处欠薪,周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危机。而此时,羽太信子与鲁迅、周建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起来。
一方面,鲁迅提倡节俭,他对羽太信子的花钱习惯很是不满,为此,他还多次和周作人沟通,但都无果。
另一方面,羽太信子完全日本化的生活习惯也让鲁迅很不爽,这也就算了,羽太信子竟然还信不过中国医生,每次看病不管大小,都要请日本医生,这也让鲁迅很不悦。
而周建人,则经常被信子羞辱。在鲁迅给周作人的孩子买糖被羽太信子扔掉后,他甚至不满地说:“在她眼里,穷人的东西就都是低贱的。”
1923年7月19日,矛盾终于爆发。这天上午,鲁迅按惯例到八道湾胡同的周宅取书,却遭到羽太信子歇斯底里的辱骂。
她高声叫嚷鲁迅"偷窥"她,并逼迫周作人立即与兄长绝交。
第二天一早,周作人便将一封绝交信拍到了鲁迅讹桌上,信上写到:“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在听了妻子的“一面之词的控诉”后,周作人甚至连一句解释也不想听,就直接给鲁迅甩了绝交信。这就足以看出羽太信子在周作人心中的地位,在妻子与兄弟之间,对周作人而言:妻子显然重要得多。
这也难怪,毕竟,真正能决定周作人一生幸福的,是作为妻子的羽太信子,而不是兄长。这点,人性都是如此。
气不过的鲁迅当即就决定带着朱安还有鲁老太太,搬出八道湾。
搬走后几日后,鲁迅来八道湾拿东西,竟还与羽太信子爆发了肢体冲突。这些,被鲁迅详细地记录在了日记里。
04
鲁迅走后,羽太信子完全掌控了周家的财政大权。
她变本加厉地挥霍,甚至要求周作人向北大预支薪水。1924年,鲁迅在《弟兄》一文中隐晦地批判了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她总是先花未来钱,把将来的收入都抵押干净。"与此同时,信子开始染指鸦片,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经济危机。
历史学者在分析这段恩怨时指出,羽太信子的行为模式具有典型的"经济依存型人格"特征。她通过控制丈夫、排斥亲属来巩固自身地位,用奢侈消费填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周作人在离开鲁迅后,的确开始“创造新生活了”,抗战爆发后,当所有文化界名流都选择撤离北平时,他却选择了留守北平。
1939年,周作人出任了伪职,挂名北大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自此,他的文化汉奸之路便拉开了序幕。
世人都说,周作人与鲁迅决裂和最后落水沦为汉奸,都与羽太信子分不开。可见,羽太信子对周作人一生的影响之大。
1961年,73岁的羽太信子在北京孤寂离世,临终前竟无人愿意通知上海鲁迅的遗孀许广平。这个曾经挥金如土的女人,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个"周家祸水"的骂名。
回望这段往事,羽太信子的形象已超越了个体范畴。她既是民国时期跨国婚姻困境的缩影,也折射出传统家庭在现代转型中的阵痛。
鲁迅研究者钱理群指出:"信子现象背后,是知识分子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的普遍无力。"
当我们剥离那些狗血的情节,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碰撞与人性挣扎。
来源:稀鸿市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