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血糖高或不用治疗?真实情况或许让人意外,建议看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7:39 1

摘要:天一凉,晨练的人又多了起来。有人快走,有人打太极,还有人手里攥着个血糖仪,边走边看。血糖这事儿,不少人是从朋友嘴里听来的。

天一凉,晨练的人又多了起来。有人快走,有人打太极,还有人手里攥着个血糖仪,边走边看。血糖这事儿,不少人是从朋友嘴里听来的。

有时候,早上起床,喝口水再量血糖,数值有点高。可精神头儿不错,吃饭也正常,腿脚不发沉,就觉得没啥大事,也不太当回事。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

空腹血糖偏高,在不少人眼里,像是“预警信号”,但又不像真正的病。

医生说是糖尿病前期,你却觉得也没啥症状,心里总是打鼓:要不要吃药?

有个邻居,60多岁,体检查出血糖6.8,说实话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回来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半个糖尿病”,吃药太夸张,先看看再说。这种想法,其实挺普遍。

血糖升一点,身体有没有啥反应?很多人说没有。但其实,神经系统、肾脏、血管内皮,在你感觉不到的地方,可能已经开始有点小动作了。

有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间,也就是“临界值”,已经与心血管病风险升高有关。这种风险,不是靠“感觉好”就能排除的。

不少人会说,那我控制饮食不就行了?确实,饮食是关键。

但控制饮食并不是一顿不吃或者天天吃青菜豆腐,而是要有节制、有规律、长期坚持。

但问题是,单靠饮食控制,效果往往有限。特别是到了50岁以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代谢节奏变了,血糖高的趋势更容易“稳中有升”。

有些人会想着,既然药物会有副作用,那我不吃,靠运动、饮食来“拖一拖”。这种“拖”,其实风险不小。慢性高血糖对视网膜肾小球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

有个老同事,原本血糖6.9,没吃药,控制饮食两年,后来觉得还行。

结果三年后查出糖尿病性肾病早期,那时候再回头,才知道“早治”不是吓唬人的。

剑桥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那些空腹血糖略高但长期未干预的人,十年后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三到四倍。这种事,不能靠侥幸。

很多人对“吃药”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怕副作用,怕依赖。其实,二甲双胍这类基础药物,副作用是相对可控的,而且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

更重要的是,早期使用低剂量药物,反而有可能延缓胰岛功能的衰退。

等到真成了糖尿病,药就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了。

也有人说,那我坚持运动行不行?当然行,但问题是,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性,很多人达不到。尤其是腿脚不便、天气不好、心肺功能差时,运动反而成了负担。

更不用说,空腹晨练其实对血糖调节不利,容易造成低血糖反跳,反而让血糖忽高忽低,对血管刺激更大。所以,运动也不是越多越好,要讲方法。

从心理上讲,不愿吃药的根源,其实是种“我还能行”的自信。

到了这个年纪,认老不容易,承认身体有点儿毛病,更是种心理挑战。

但身体不是靠意志力就能维持的。胰岛细胞的功能退化,就像冰箱老了不制冷,不是你喊它两句,它就能回春。科学的干预,是对身体的尊重。

也有的人说,我血糖高的时候会口干、尿多、没劲,一低就好点儿。其实这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对高血糖有反应了,只是你在忽略它的“提醒”。

糖耐量受损这个阶段,很多人误以为是“还没病”,其实这是疾病发展的过渡期。

就像房子地基裂了一道缝,你不补,时间一长就塌了。

说到这儿,有必要提一下血糖监测这件事。有些人三个月量一次,有些人天天量,反而弄得自己焦虑。其实,关键是看趋势,而不是盯某一个值。

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比单次空腹血糖更靠谱。如果糖化在6.0以上,其实就值得重视了。

在饮食方面,很多人以为只要少吃糖就好了。

但其实,精制碳水才是大问题。白米饭、馒头、面条,这些吃多了,血糖照样往上蹿。

一些人改吃杂粮粥,觉得健康,其实粥类升糖指数也不低。

如果喝得多,还容易饿得快,反而摄入更多热量。饮食这事,真是门学问,不能一刀切。

情绪也有关系。长期焦虑、睡眠不好,会让身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血糖自然就高了。这时候吃得再清淡也白搭。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肾功能和血糖的关系。血糖高的时候,肾脏要加班加点地代谢葡萄糖,时间一长,肾小球负担太重,慢慢就出问题了。

所以,不是说血糖高一点就一定吃药,而是说:别拿“没症状”当借口,也别拿“吃药”当最后一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临界点上做出调整。

如果医生建议你用一点点药,不妨换个角度想——这不是“我病了”,而是“我开始照顾自己”了。

药不是敌人,是工具,用得恰当,能帮你往回拉一步。

有时不是你不懂,而是你不愿面对。我们都想靠自己扛过去,但有些事,真不能逞强。

血糖这个事儿,不是短跑,是马拉松,起点很重要。

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些人,早早吃了药,反而控制得好,二十年下来也没出啥并发症。而有些人,前几年硬扛,后面一发不可收拾。

说到底,不是血糖高要不要治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身体多做点事。哪怕只是从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开始,也比一直“看着办”强。

血糖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也不是一刀下去说你有病没病。它更像是个信号灯,你在黄灯的时候减速,远比等到红灯急刹车来得好。

如果你已经听医生说过一次“血糖有点高”,就别把这句话当耳边风。

它不吓人,但也不是废话,是身体给你的一个小提醒,就看你听不听。

有时候,听进去一句话,可能就能省下五年的折腾。而错过一次干预的机会,可能就是五年后的大麻烦。别让“晚一点”变成“来不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剑桥大学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系.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risk of diabetes”研究数据分析报告.

来源:悬泉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