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牡丹”和“匏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23:59 2

摘要:中国人是比较喜爱牡丹的。刘禹锡有诗作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开的时候的确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感觉。但是牡丹有一个特点,就是花开的很震撼人心,但是果实极其不起眼。

中国人是比较喜爱牡丹的。刘禹锡有诗作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开的时候的确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感觉。但是牡丹有一个特点,就是花开的很震撼人心,但是果实极其不起眼。

匏瓜,也叫瓢葫芦,开花的时候不怎么惊艳,甚至藏在密密麻麻的藤蔓之间而不为人知。可是到了秋后,大大的果实-匏瓜(葫芦),就可能就突然出现在人的眼前了,这种葫芦成熟之后,切开还可以当瓢(舀水的工具)用。

本来牡丹和匏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可是,这两个事物的特点被青年毛泽东给抓住了,引起了他的思考。

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关于牡丹和匏瓜的日记,名为《自讼》,并将其写在信里送给友人看。

毛泽东在这篇日记当中,别出心裁地将牡丹和匏瓜进行对比,字里行间透露出毛泽东个性化的心理倾向。

毛泽东说,匏瓜繁盛之时,“缠牵成蔓”,“纵横荆棘之巅”,“间吐疏苞”,可能无人理会。而“秋深叶萎”,“剔草疏榛”,”累累之物“,”大者如瓮“,是蔓之瓜也。“牡丹之在园中,绿萼朱葩,交生怒发”,争妍斗艳。而”秋至凉归“,”花则枯矣“,实不可得。“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无终,一者有卒”,在毛泽东看来牡丹“无静澹之容,有浮嚣之气”,“日学牡丹之所为,将无实之可望”。

从这篇日记当中可以看出,推崇匏瓜,贬抑牡丹,彰显出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具有极强烈的、极鲜明的求实务实的倾向。而这种最初的求实、务实的倾向表现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老老实实地学习知识,学习和追求经邦济世和平定天下的学问。

求实务实才能有所成就。

理想的模样,身着朴素的衣裳。美好的理想,五颜六色的理想,姹紫嫣红的理想,必须通过务实的行动,务实的步骤,务实的措施,才能实现。而这种务实就是“朴素的衣裳”。而只有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取得一点点成绩,做出一点点贡献。

来源:泥土最清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