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
编者按: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记忆追寻。
本次活动以青春视角走进历史现场,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长沙报道
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很多中小学生上了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
当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这堂课,也被搬进了历史现场。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9位学生,利用今年暑假,实地走访了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怀化等抗战热土,并联合红网,推出了“重走英雄之城”系列报道。
青少年如何理解历史,便会如何走向未来。抗战胜利已有80周年,如今的年轻人怎样看待、如何理解?记者一一采访了这19位同学,来看看他们眼中的湖南抗战。
细节:个人的具体经历最直击人心
历史深处有很多细节。这次“重走英雄之城”,学子们就发现了抗战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傅熙媛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1943年常德会战中,8529名将士仅有83人生还的战斗经历。
她说,当时日军带着火炮、机枪,还使用毒气、出动飞机进攻,中国军队将士立下“战至一人一枪,不弃一寸国土”的誓言,血战了16昼夜。即便弹尽粮绝,他们仍不惜用肉身对抗敌人,最终以生命为代价阻滞了日军的进攻,这份壮烈和坚定让人震撼。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国军队用马克沁重机枪向敌人扫射。(资料图)
令人揪心的发现来自湖南文理学院日本侵华细菌战史展览馆。李墨涵看到了12岁女孩蔡桃儿的照片,她是1941年常德细菌战中鼠疫的第一名受害者。
照片中,蔡桃儿面色苍白,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紧闭双眼。这样年轻的生命,从发病到逝去仅36小时,让参观展览的学子们深深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战争的概念很宽泛,而每一个人的具体经历最直击人心。”李墨涵说。
▲湖南文理学院日本侵华细菌战史展览馆中的常德细菌战受害调查介绍。(李墨涵/摄)
让黄一鸣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一个人的抉择”与“一群人的响应”。
这个抉择来自于洞口县江口抗日自卫队的组织者、中共地下党员萧健皆。
他曾是国民党组编的抗日志愿兵团一团三营十三连的少尉排长,因目睹兵团腐败质问上级而被撤职。他没有消沉,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创建一支真正保卫家乡的队伍。
这支由共产党领导、萧健皆发动亲友乡邻组建的江口自卫队,只有60余人,60条枪。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据守悬崖峭壁,激战8个昼夜,击退了敌人15次冲锋。
战场之外,整个江口都在同心协力:老人和妇女煮饭炒菜,连夜赶制布鞋;青年们运送弹药和伤员……
黄一鸣说,“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抗战不只是军人的事,而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普通人的事。”
▲江口阻击战战场遗址群。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中的一个细节,让莫筱晴印象深刻。
1939年,国共合作创办了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当时,就要不要毫无保留地给国民党军官讲授游击战的问题,在中共党员中引起了争论。叶剑英最后作出结论:“一定要认真地、毫无保留地去讲,这有利于团结抗战。”
这,可以说是抗战中国共合作的一个范例。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关于田汉故事的展板。(谭钰钰/摄)
衡阳保卫战纪念馆内,谭钰钰注意到了抗战中妇女的贡献。
她了解到,南岳设有妇女训练班,青年妇女在此学习战地救护、学唱抗日歌曲,“衡阳妇女捐赠了‘衡阳妇女号’飞机一架,为守军缝制衣服,还在一线抢救伤员,历史记忆中有太多未被看见的面孔。”
而在位于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贾睿琳被一个细节所吸引:“1945年8月日方代表前来投降时,中方要求他们在飞机机尾系上4米长的红布条,并在芷江上空绕飞三圈。这让我意识到抗战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彻底胜利。”
▲1945年8月21日,怀化芷江,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资料图)
她说,“日军投降时签字的桌子,就是普通的木桌,上面甚至还有划痕。中方代表特意选了简单的桌椅,就是要告诉日本人:胜利不需要华丽排场,正义本身就有力量。”
认知:读懂了“血肉长城”的分量
通过“重走英雄之城”的实地探访,有些历史知识,刷新了同学们的认知。
1944年6月至8月的衡阳保卫战,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莫筱晴说:“刷新我认知的,是衡阳保卫战中,衡阳居民和工人对战争所起的作用。”
她原以为全民抗战中,支援前线更多是支援粮食等后勤物资,没想到“日军进攻路线上,株洲至衡阳间的铁路和宝庆至衡阳间的公路,都被衡阳居民破坏,运输设备,一无所有”,此举有效阻滞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衡阳工人破坏铁路。(资料图)
张诗鸿也了解到,每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都离不开后方的支援。为了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用最原始的锄头和双手,自发地去毁路、断桥、沉船,“这不是单靠军事命令能完全驱动的,而是湖南人团结和湖湘精神中‘倔强’‘霸蛮’的体现。”
正是因为全民抗战,苏可欣意识到,英雄不是只有“高光时刻”的大人物,在战争中拼尽全力“送一袋粮”“救一个人”“守一个岗位”的普通人都是英雄。
当年全民抗战的氛围,也刷新了钱星羽的认知。
她说:“过去,我总觉得抗战更多是军队的战斗,但这次走访让我明白,像芷江机场的修建、战时物资的运输、伤员的救治等,都离不开普通民众的无私付出。这种全民抗战氛围,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更震撼。”
▲1945年5月6日,湘西会战前线,烈日下一名男子正用仅存的一只手臂艰难地推着满载弹药的独轮车。(资料图)
张丽君也有同感,“5万民工当年仅靠肩拉手推,建成了芷江机场,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让我读懂了‘血肉长城’的分量”。
黄广凤走访的是洞口县。她说,通过实地探访,历史书上短短的“湘西会战”变得丰富而有重量,“战争中,一是日军的残忍,二是我国军民的团结程度,都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洞口县江口镇“麻雀战”的故事,让曹修萍感受到了民众的智慧,“月溪麻雀战中,乡亲们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山中鸣枪诱敌,日军误以为遭遇大部队而仓皇行进,等他们赶到时,自卫队早已转移。”
▲江口镇留有弹孔的门板。
湘西会战结束后不久,日军就投降了。其实,湖南大学也是受降点之一。
这次走访,让秦月阳对历史的载体有了新的理解。
在湖南大学办公楼205会议室——原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旧址,当她看见205会议室的金色牌匾“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旧址”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突然觉得历史变得无比真实。
▲“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旧址”牌匾。(秦月阳/摄)
这间仍在使用的会议室,将80年前的民族胜利与今日的学术讨论奇妙地连接在一起。她意识到,文物也可以生动,红楼外仍然有人在打卡,俨然是“活的纪念馆”。
收获:与这片土地有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重走英雄之城,在于它用“身边的历史”,搭建起与青年对话的桥梁。
谈起收获,李奕萱说:“通过此行,我真正触摸到了抗战精神。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到生活之中,融入到抗战地标之中。”
苏可欣的感受有些类似,她说,此行最大收获,是对历史的认知从“抽象文字”变成“可感生命”。
▲被日军炮火轰炸后的衡阳城到处一片火海。
在走访之前,学子们主要从资料中了解衡阳保卫战,记住的主要是“1944”“47”等数字和关键词。
苏可欣说,“当站在陆家新屋西厢房的墙前时,我感受到了士兵们不认输的劲儿;在南岳忠烈祠前,讲解员说的那句‘衡阳保卫战最艰难时,士兵们喝着雨水、啃着树皮,却没人说过撤退’,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人在危难时刻骨子里的韧劲。”
▲陆家新屋墙上的不规则弹洞仍清晰可见。(张璘/摄)
攀登雪峰山的经历,则让何圳玲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站在半山腰喘息时,我不敢想象,当年抗日自卫队的前辈们,是如何穿着单薄的草鞋,在枪林弹雨下翻越这样的山路?”
谭钰钰则认为,此次重走,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细心观察,主动思考,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变成了“参与者”。
“这次行走,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补课’。”应霓说。
比如,她收获了对“英雄之城”长沙最鲜活的体感。它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岳麓山上每一块承载着记忆的石头,是清风峡里每一个回荡着历史的回响,是湖大学子心中油然而生的敬意。
应霓认为,这种“在场感”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遗址)。(秦月阳/摄)
此行中,何圳玲还有另一番发现:“这次走访让我看到,党和国家、社会从未忘记抗战这段历史。”
比如,洞口县的抗战纪念馆里,每一件文物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讲解员耐心地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当地村民自发组成“历史守护者”队伍,定期为抗战遗址清理杂草、维护设施。
▲江口阻击战前线指挥所旧址。
陈欣用“体验”“见证”二词概括此行收获,“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抗战的年轻人来说,每次到遗迹现场都是一次和历史对话的过程,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这次芷江之行给廖梓豪的珍贵礼物,是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而滚烫”。他略有所思,“原来这就是传承,历史从来没走远,它就藏在这些地方,等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听,接着走。”
▲位于芷江的受降纪念坊。(钱星羽/摄)
说到传承,张璘提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
在南岳忠烈祠,他们遇到了在乌克兰留学的一位中国学生,他在长辈的带领下,和妹妹一起为先烈献花。
张璘说,“在面对我们的采访时,这位留学生教妹妹说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深深动容。”
▲南岳忠烈祠。(张璘/摄)
应霓也讲了一个“传承”的故事:
“我走进长沙岳麓山清风峡幽深的洞穴,那是第九战区司令部的战时指挥部遗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遗址前,一位父亲向他年幼的孩子讲述长沙会战的故事。”
这位父亲弯下腰,对着孩子,用一种近乎虔诚的语气,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告诉我们今天岁月静好的生活,是烈士们当年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应霓说,“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无数个像这位父亲一样的普通人,将那段记忆深植心底,又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我们这些年轻人。”
当抗战精神从宏大叙事落到个体成长,历史也就鲜活如初。
来源:红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