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恒,197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12月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现任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相山大队副大队长,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4次、个人三等功3次,带领队伍获评“淮北市工人先锋号”。
红绿灯下的忠诚守望者
——对话“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张恒
张恒,197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12月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现任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相山大队副大队长,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4次、个人三等功3次,带领队伍获评“淮北市工人先锋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夏日的淮北市万达广场周边的美食一条街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人流如织,人声鼎沸。“老板,门口的烧烤架子,麻烦收一下,阻碍通行了。”张恒一边细致巡查路面,一边督促摆摊的店主规范经营。“好的,‘张黑子’警官。”店主一边熟络地和他打招呼,一边将烧烤架子搬到了屋内划定线里。
张恒在给外卖骑手讲解交通法规。董玉玉 摄
淮北市万达广场自2018年正式开业后,迅速带动了周边商圈的蓬勃发展,成为市民休闲消费的热门地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交通拥堵问题。面对这一“成长的烦恼”,张恒没有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严罚手段。这位被群众调侃为“张黑子”的交警心怀温暖,和同事们一起对万达广场周边道路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研,最终通过推动社区、商户、物业等多方力量协同共治,解决了这一难题,让繁华商圈周边的道路“毛细血管”畅通起来。
扛起一面旗帜
带好一支队伍
“在我看来,脸黑心红、公正严明正是公安民警的本色”
记者:您从部队转业后选择走上交警岗位,14年来累计执勤超3.5万个小时,年均磨坏5双鞋,是什么精神一直支撑着您?
张恒:这要追溯到我的军旅生涯。在“杨根思部队”时,老连长常教导我们“三个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作为一名老兵,我接受了忠诚担当思想的熏陶,在重大任务中锤炼了意志品质。2011年转业时,我主动选择交警岗位,就是要将这种精神延续到守护城市交通的工作中。
我认为,交警就要坚守路面一线,用耐心和真情与群众交流,守护百姓出行平安。14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我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手势最标准、业务最出色。2016年获评全市首批“党员示范岗”后,我更加注重以身作则,既当指挥员、管理员,更做战斗员,做到高峰管秩序、平峰纠违法、宣教进社区、隐患强整改。
2018年年初的那场暴雪令我记忆犹新。当时,城区交通瘫痪,我和战友连续48小时除冰撒盐。一位老妈妈端着热姜汤心疼地说:“孩子,手指都冻紫了,歇会儿吧。”这句话让我深切感受到,交警的坚守不仅是职责,更是与群众心连心的真情。
张恒对渣土车司机进行右转停车礼让宣教。付玲荣 摄
记者:大家亲切地称您“张黑子”,这个称呼背后有什么故事?
张恒: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脸变得黢黑,又执法严格、不徇私情,一句“依法执行公务,全程录音录像”让不少驾驶人对我又敬又畏,于是得了这个称呼。我认为,这恰恰是对我执法工作的最好印证。从警14年来,我始终坚持“本分做人,踏实做事”,巡控里程超过10万公里,教育处理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严查“小违法”、拒绝“小意思”,成为群众心中的“张黑子”。在我看来,脸黑心红、公正严明正是公安民警的本色。在我的带动下,同事们争先创优,大队有4人获评“全省优秀人民警察”,2023年,大队获评“全市工人先锋号”,荣立集体二等功。
创新一个做法
消除一片隐患
“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是心系群众,解决‘老大难’问题要治本”
记者:您首创的“135疏堵保畅工作法”在全省推广,这套机制是如何诞生的?城区停车难问题,您是用什么办法缓解的?
张恒:2017年,我发现90%的拥堵源于轻微事故占道,于是提出轻微事故“1分钟发现、3分钟到场、5分钟撤离”机制。这套工作法使城区通行效率提升了15%,涉堵诉求下降了11.5%。那年国庆假期期间,长山路桥发生6车追尾的事故,运用这个工作机制8分钟就恢复了道路通行,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针对“停车难”问题,我们绘制了全市“停车资源热力图”。以黎苑路餐饮区为例,我们推动设置限时停车位时,商户起初担心影响生意。我带着测算数据解释:“车位周转率提高3倍,客流量增加20%。”现在这类停车位已覆盖全市3个商圈,年均为群众节省停车时间超2.6万个小时。
记者:您推行的“右转停车再起步”为何能使工程车事故率大幅降低?
张恒:大型车辆在右转弯时,会因为内轮差而产生大面积盲区,这个盲区呈现为弯月的形状,一旦踏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大车右转“内轮差”是隐形杀手。2022年调研37起大型车事故后,我发现驾驶人普遍存在“抢秒”心理,于是在全市33家工程车企业推行“右转停车再起步”“亮尾、示廓、降速”行动,推动2套“大车右转盲区预警系统”投入使用。
6月7日,高考大幕拉开。张恒在路面疏导交通,为学子们保驾护航。董玉玉 摄
记者:您是如何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交管工作的?
张恒: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是心系群众。2019年5月,我在巡逻时发现濉溪路与虎山路交口天然气管道被挖断,天然气喷涌而出,附近有居民近3000人。危急时刻,我立即吹响哨音、封控道路、疏散群众、上报险情。消防救援人员赶到后表示:“幸亏处置果断,赢得了宝贵的抢险时间。”
近年来,我走进厂矿校企,把群众请进警格,让交管工作融进网格,创新“交警+警格+网格+志愿者”微治理模式。我们发动外卖骑手成立“平安骑士”队,他们日均报送隐患30余条。今年暴雨季,骑手老周发现路面井盖移位,通过微信群及时上报隐患线索,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倾尽一腔热血
守护一城平安
“我们既是交通秩序的守护者,更是文明交通的传播者”
记者:电动三、四轮车管理是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您有哪些创新做法?
张恒:从警越久,我越理解交警的深层使命:我们既是交通秩序的守护者,更是文明交通的传播者。针对电动三、四轮车事故高发的实际,我深入社区街巷,推动4个街道对7806辆电动车实行户籍化管理。
3月初,“电动车E助手”App上线后,我发现“源头登记”功能不够完善,于是协调技术部门开发“检查登记”“宣教管理”模块,实现“源头管理、检查治理、宣传教育、绩效监督”一体化。完善后的App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4月1日,张恒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赵丹 摄
记者:这么多年的路面执勤,让您最感动的一幕是什么?
张恒:10余年在路上风吹日晒,说实在的,苦和累都有,但要说最戳我心窝子的,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几年前的一个冬日夜晚,我处理完一起事故后看到的一幕。那天夜里特别冷,还下着毛毛雨。我在立交桥下看到一位老人蹬着三轮车,车上堆满了废纸板,爬一个长长的坡。那个点,路上大车很多,从她身边疾驰而过,非常危险。我打开警灯,慢慢地跟在她后面,成为一个临时的“安全区”。我就这样跟着她,护送了大概100米,直到她安全骑过那个危险的坡段。到了平路上,她停下来,回头看我。灯光下,她冲我挥了挥手,那个笑容,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没有说一句话,但好像什么都说了。那一刻,我站在寒风里,心里却是烫的。
来源:平安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