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5月,缅甸茅邦村,重伤在身的戴安澜将军留下了最后一声呐喊。为了抗日战争,为了理想和大义,他壮烈的一生定格在38岁,定格在距祖国只有百公里的他乡。
“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1942年5月,缅甸茅邦村,重伤在身的戴安澜将军留下了最后一声呐喊。为了抗日战争,为了理想和大义,他壮烈的一生定格在38岁,定格在距祖国只有百公里的他乡。
床边的皮包中有他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与妻子、儿女合照(AI修复画面)
戴安澜家书(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保卫“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支援英军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行进途中(图源:共产党员网)
时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奉命率全师作为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到达战场后,戴安澜才发现局势比他预想中还要紧张。3月16日,拥有制空权的日军开始对同古战地连续轰炸;17日夜里,驻守同古的英军全部撤走。
于是,戴安澜带领独守同古阵地的全师官兵,浴血奋战了12昼夜,以800壮士牺牲的代价歼敌4000多人,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
在战斗最艰难的阶段,戴安澜带头立下誓言 :本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各级照此办理。第200师士气奋发,誓与同古共存亡。
这场惨烈的同古保卫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第一战,也是日军自认在缅甸战役中最激烈、最艰难的一战。清扫战场时,在被击毙的日本指挥官横田大佐身上搜到了一本日记,上写:“南进以来,从未遭受若是之劲旅,劲敌为谁,即支那军也。”(注:"支那军"为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蔑称。)
缅甸仁安羌油田的烈日下,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也正在上演。
1942年4月17日,英缅军第1师7000余人被日军第33师团包围于仁安羌,断水断粮濒临崩溃。收到英军司令斯利姆的求援后,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立刻受命率团展开救援。面对占据着有利地形,拥有制空权和重型武器的日军精锐部队,113团打得十分艰难,阵地三度易手。终于,4月19日午后,113团以血肉之躯撕开日军包围圈。
仁安羌战役(AI修复画面)
当7000余名干渴濒死的英军看到中国士兵推着水车冲入火线时,他们踉跄扑来,没有奔向水源,而是先紧紧拥抱这些奔赴而来,满身战火的救命恩人。
此战后,斯利姆在回忆录中惊叹:“只有最优秀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如此镇定!”这场仁安羌大捷被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军人的力量、勇气和担当。
中英士兵合影(图源:中国远征军网)
然而由于日军攻占曼德勒,盟军溃逃,缅甸战场形势已经无法挽回,远征军被迫撤离,部分退至印度,主力部队则深陷野人山的莽莽丛林中,九死一生。变化莫测的气候、毒虫、猛兽、瘟疫、饥饿吞噬了数万将士的生命。
这一路上,“三步一个枪械,十步一个尸体,一路都是死人”,最终只有不到四万远征军战士回到了祖国。
野人山的艰苦经历未能摧垮中国军魂。1943年,退入印度的部队整编为中国驻印军,滇西重组远征军。1945年1月27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与滇缅公路完全贯通;3月27日,缅北会战胜利结束。
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AI修复画面)
从1942年中国军队入缅,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这场战争彻底阻断了日军西进印度、印度洋,与德意会师的战略企图,也粉碎了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妄想,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英士兵握手(AI修复画面)
远征军战士们用生命守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大后方,更是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战线。
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小团坡上九千多块墓碑静静矗立。那上面一笔一划镌刻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悲壮而辉煌的一页。
腾冲国殇墓园(图源:中国日报网)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