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和宫棂星门:在昆明市东北鸣凤山太和宫前。太和宫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道观,今通称为金殿。
佚名
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
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笺注】
太和宫棂星门:在昆明市东北鸣凤山太和宫前。太和宫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道观,今通称为金殿。
帝道:道教所奉真武大帝所行之正道。满三千,借用佛家大千世界之说,指真武帝之道行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在。
上谷:代指北方。《水经注》:“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传说真武大帝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名玄武。龙飞:用《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颂真武。
“无双”句:指太和宫的神圣华贵无比。
天台:太和宫座落于“百尺平台”。
东林:指太和宫东部鸣凤山上的树林竹箐。
“一半”句:言鸣凤山半为浮云笼罩。宋代宋景文《城隅晚意》诗中有“云生失半山”句,即写此类景象。联语用以烘托鸣凤山的神仙气氛。
昆明鸣凤山太和宫
云南太和宫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东鸣凤山(又名鹦鹉山),是昆明市著名的道教文化旅游景区。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武当山太和宫建造,现存建筑主要为1670年平西王吴三桂重修遗存。
景区核心景观金殿为中国现存最大纯铜铸殿宇,高6.7米,重约200吨,梁柱、门窗及神像皆为铜铸,供奉真武帝君及金童玉女等塑像。建筑群保留明代道教格局,含三天门、棂星门、铜钟楼等古迹,其中明代铜钟重14吨,声传数十里。文物包括吴三桂遗留木柄大刀、七星剑,以及象征道教文化的天罡地煞台阶。
太和宫棂星门
寥寥天意晚,稍觉井闾闲。
水落呈全屿,云生失半山。
牛羊樵路暗,灯火客舟还。
暝思输凫鹄,归飞沆漭间。
—— 〔宋〕宋祁《城隅晚意》
《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
《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常治国编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1990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5.20元。
来源:麦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