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弘文育贤,书写文化强国的时代答卷》,聚焦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团队,彰显厚植人文底蕴、阐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的山大力量。
3月26日,《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弘文育贤,书写文化强国的时代答卷》,聚焦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团队,彰显厚植人文底蕴、阐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的山大力量。
“学问的光芒很朴素,科学的乐趣也很单纯,希望大家都能回应学问与科学的感召,坚定地坐上考古学的‘冷板凳’。”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报告会上,全国“最美教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和共鸣。
用生命叩问历史,赓续中华文脉,不是王芬一个人的选择。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护着薪火相传的文化内核,舳舻相继、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闪耀着古老而年轻的光芒。
2021年5月9日,在山东大学《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高品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提出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答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嘱托让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群体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更坚定了继续弘扬山大“文史见长”优势、争做“文化两创”守护者和传承者的信念。多年来,这支团队厚植山大百廿人文底蕴,阐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形成了以曾繁仁、王学典、杜泽逊、方辉、王芬等为代表的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群体。
弘文立心,阐扬中华文明
2018年7月,以“礼出东方”为主题的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那一天,作为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王芬记忆犹新:“开展那天,同学们可高兴了,好多学生还有家长都特意从济南坐车去北京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看到玻璃柜里陈列着的一排排展品,过去的辛苦与挑战都已化作心底的甘甜,文明能在自己手中重现,就是对考古人最大的欣慰和满足。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有力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2006年留校任教至今,王芬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深耕。秉持着“挖下去、深下去、走出去、传下去”的理念,她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发掘整理中华文明“第一手资料”,以手铲掘开历史尘封。
面对考古人才紧缺的问题,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王芬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新驱动。她说:“教育是传承,是耕耘,是笃行,更是信念精神。只要有他们在,文化传承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王芬的故事,是一批山大考古人的缩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方辉曾深情地说,自山大考古专业创办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师生扎根祖国大地,共发掘80多处古代遗址,多次获评中国十大考古年度新发现,一项项成果实证了百万年人类起源史、万年文化发展史、五千多年文明起源史。
“做学问,要从国家需要出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仍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他说:“在我这样一个年龄,做点有意义的学问,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这就是我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所在。”他坚守学术报国,在60岁之年毅然开拓崭新学术领域,打破传统美学“欧洲中心论”,提出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生生美学”,为中国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
曾繁仁说,我们人文学者要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他对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十分重视,积极组织召开生态美学相关大型国际会议,持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美学的世界影响力、话语权得以提升。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位西方的美学理论家找到曾繁仁说:“想不到中国学者对于西方这么了解,也想不到中国学者对于生态美学有这么全面的研究。”
《文史哲》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得到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两代领导人的关怀赞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名誉主编王学典曾担任《文史哲》主编17年,他说:“我们在回顾《文史哲》的发展历程时,深刻感受到专家不能脱离时代,研究不能回避现实,学者应当回答时代之所问。而学术期刊,绝不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媒介,它能够而且应当引领学术潮流,期刊人也是学术史的有力创造者。”俯下身、沉下心,忧国家之所忧,以学术报效国家是王学典从未改变的人生信念。他以历史学家的卓识,立足社会现实提炼重大历史课题予以学术观照,首倡推出的“中国人文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成为备受关注的学界盛事,为新时代人文学术注入了新活力、树立了风向标。
全国模范教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何中华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首席专家,他坚持将“两个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开设了多门叫好又叫座的“哲学金课”“文化金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能听到他的课,需要早早去教室占座位。有的学生说:“如果说魔术师是把平常的事物变得玄妙的话,那么何老师则是把玄妙的事物化为平常。”课后,学生甚至争相模仿他的乡音和动作。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教授王加华等儒学研究专家致力于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与普及。他们创设了“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中华美德学堂”等宣讲品牌,已辐射3500多个村镇、社区,潜移默化之下,当地乡村的风气也在慢慢改变,吵架的越来越少,孝亲模范越来越多,助人为乐成为村民的新风尚。这些品牌活动被媒体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贵州、河南、河北、北京等地也效仿设立了乡村儒学讲堂,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群众生活、融入社会实践。
弘文报国,赓续中华文脉
收集全、保护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珍贵典籍,让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更好绽放光彩,是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群体始终如一的夙愿。他们一生甘坐“冷板凳”,为赓续中华文脉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种子基因库”。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主体任务就是通过古籍目录比对,把大陆缺藏的中华古籍从境外复制回来,补充咱们的古籍存藏。”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郑杰文说。2010年,他牵头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子海》整理与研究,陆续出版《子海珍本编》《子海精华编》《子海研究编》600余册,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国家科研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他顺应学界倡议,谋划推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将汉籍调查、整理、研究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由东亚扩展至全球。2018年,该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50万部境外汉籍编目,复制回归2000余种境外汉籍。在国家版本馆首批捐赠仪式上,汉籍合璧工程成果作为唯一高校项目进行了捐赠。团队在俄罗斯发现的珍贵古籍《铁冶志》,其复制本被俄方作为礼物赠予习近平主席。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郑杰文时常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想到自己为国家传统文化事业作贡献的初衷,想到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人们,他的身上又充满了力量。他说:“这是我们的学术追求。”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长期从事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为古书“续命”。投身于古籍的浩瀚海洋,他常常一忙就是一天,晚上10点多下班已是常态。
古籍项目苦心劳形、耗时弥久,有的甚至需要几代学人接续努力才能完成。在杜泽逊看来,这就像走路,前人走了五十里,他再走五十里,后人再走五十里,这份事业是要大家接续共同努力的。“干一行,爱一行,我入了古籍整理这一行,就得干好它。”杜泽逊说。
2021年,杜泽逊接受国家委托,肩负起《永乐大典》综合整理的使命。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杜泽逊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四库全书》的相关情况。他还积极参与山东省委宣传部推动的“诸子时代研究”文化工程。他认为中国学术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半出山东,我们山东理应积极推动诸子研究,为提升国家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弘文育贤,初心滋润桃李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是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群体矢志不渝的坚守。
秉持“招得好学生、请得好老师、开得好课程”的办学理念,王学典、杜泽逊等牵头创建了“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杜泽逊担任学堂班主任。尼山学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尊重“国学”自身体系和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术思维和国际视野,培养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国古典学术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学堂学生彭仕正说:“尼山学堂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解惑的经师,还是涵养德行的人师。杜泽逊老师对待学生如春风化雨,专门为我们开设了‘修身学’这一课程,教授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勉励我们努力践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尼山学堂导师王锷说:“尼山学堂的学生虽然是本科生,但是所撰写的论文以及达到的学术水准要远远高于许多学校的研究生,甚至可能已经接近博士生的水平。”
身为尼山学堂的班主任,每年入学之初杜泽逊都会与大家拍一张合影,回到办公室就对着照片认清每一个人。从开学第二周起,他就开始约学生到校经处详谈,每天谈2—3人,询问他们的家乡在何处,父母做何工作,来尼山学堂的打算,未来想要研究的方向,还有什么困难等。了解后,他便会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色在专业上提出建议。尼山学堂每年都会举行论文报告会,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分别要写一篇大论文,他就根据学生提交的题目,从校内外甚至境内外为他们联系到最合适的导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杜泽逊是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师长。大家私下里称他为“男神”,说他颜值高、学问高。他也很爱学生。有一年毕业典礼前夕,电视台到尼山学堂教室现场录制他对毕业生的寄语视频。当时他的学生都在,短短的几句话却令他数度哽咽,反复三次才录制完成。一位尼山学堂的学生说:“我们和杜老师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
在山大读书期间,曾繁仁曾受教于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等名师,受益良多。当时,系里教师喜欢让学生发言,学术讨论氛围十分浓厚。自己当教师后,曾繁仁力求将求异与求新的治学精神延续到教书育人中。他常把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鼓励大家推陈出新,“我的博士生在写博士论文前,我都会问:你的研究与前人有何不同、提出了什么新问题”。秉持这种育人育贤的教育方针,参加工作以来,共有百余名受教于曾繁仁的研究生毕业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在学生眼中,王学典有着父辈特有的和蔼与温情,不仅教导他们如何治学,而且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王学典的一位学生在《王学典师琐记》中写道:“先生上课时总对学生强调要有学术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大关怀、大抱负、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如是词汇几乎已成为先生的代名词。”
弘文传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群体的共同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合作的世界,本次大会第一个主题就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时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口中的大会,指的就是王学典、方辉等协同全国历史学人申报并成功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是大会举办115年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
2024年7月,山东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到现在,10届论坛形成了一系列思想亮点和理论成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包容理解作出了成绩。
“现在,借由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对话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西方学者也能加深、扩大自己的研究。”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名誉教授王靖宇提到的这份杂志就是由王学典推动、2014年正式创刊的《文史哲》英文版。杂志保持了鲜明的中国风格、时代特色,坚持高水准的学术品位,设置“中国中古文学”“唐诗研究”“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礼制”等选题,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传播作为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路径,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
方辉、王芬引领考古学团队开国内风气之先,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展“中美鲁东南聚落考古项目”迄今30年,成为中外学术合作的典范;推动组建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赴肯尼亚联合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跻身非洲探索人类起源“国际考古俱乐部”;2019年起,联合法国波尔多大学启动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在欧洲合作开展的考古项目。这些联合考古项目历时持久、合作深入,为以学术交流增益中外民间交往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尝试和宝贵经验。
为国弘文、为国育贤、为国传道,周流不息、永无止境。在山东大学这片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沃土上,一大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正以实际行动做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扛旗引路者,用责任和智慧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书写着具有山大风格、山大气派的“两创”答卷。
来源: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