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企业法律风险排查,还拿到了量身定制的整改建议,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近日,江阴市长泾镇某小微企业负责人拿着《法治体检报告》,对上门服务的法律服务团工作人员连连称赞。这是江阴市司法局扎实开展 “法治体检”,护航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动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企业法律风险排查,还拿到了量身定制的整改建议,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近日,江阴市长泾镇某小微企业负责人拿着《法治体检报告》,对上门服务的法律服务团工作人员连连称赞。这是江阴市司法局扎实开展 “法治体检”,护航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动缩影。
年初以来,江阴市司法局主动融入中心工作,聚焦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法律痛点、堵点、难点,以“精准化服务、专业化保障、实效化落地”为目标,打出“法治体检”组合拳。截至目前,已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283 件,审查企业合同及规章制度 189 件,出具专业法律意见 201 份,帮助企业化解重大法律风险、解决实际问题 24 件,为小微企业筑牢依法合规经营 “防火墙”。
精准“画像”
锁定需求,让体检 “靶向发力”
“不盲目服务,才能让‘法治体检’真正帮到点子上。”为避免 “大水漫灌”,首先做好“需求摸排”文章。通过与企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联动,重点梳理经营困难多、矛盾纠纷多、未聘用法律顾问的“两多一无”小微企业,建立起包含 355 家企业的 “法治体检需求名录库”,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定位。与此同时,多渠道拓宽需求收集路径:组织法律服务团成员上门 “问诊”,通过定期走访、问卷调研,面对面倾听企业涉法诉求;打通 “12345” 政务热线、“12348” 法律咨询热线数据壁垒,实时共享企业反映的法律问题,快速掌握市场主体急难愁盼。“我们既查企业运营中的‘显性纠纷’,也找潜在的‘隐性风险’,确保每一次体检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参与体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表示。
专业“诊疗”
建强队伍,让服务 “更有底气”
“法治体检质量,关键在团队专业度。”为确保服务实效,江阴市司法局抽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企业服务经验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建了 17 个 “法治体检服务团”,明确服务责任与流程,形成 “专业团队对应专业需求” 的服务格局。针对不同企业的行业特性与法律需求,服务团创新 “分级、分流、分片、包干” 工作机制:对简单的法律咨询需求,通过电话、线上平台快速响应;对复杂的合同审查、合规建设需求,安排专人上门对接;对行业共性问题,联合主管部门开展集中体检。同时,该局还编制《“法治体检” 清单指引》,从企业设立、出资、运营到纠纷化解,细化 12 大类 38 项体检项目,明确 “清单内必检、清单外鼓励检”,让体检工作有章可循、规范高效。
实效“答卷”
靶向破题,让成果 “落地生根”
“不仅要查出问题,更要帮企业解决问题。”江阴市司法局始终将 “实效” 作为 “法治体检” 的核心目标,通过 “结对式”“点对点” 服务,推动问题闭环解决。服务团成员既是 “法治宣讲员”,上门开展《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普法宣传,提升企业依法经营意识;也是 “合规指导员”,针对排查出的法律风险,出具个性化整改建议;更是 “矛盾化解员”,对涉企纠纷优先通过人民调解化解,无法调解的及时引导至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确保矛盾 “早化解、不升级”。
在基层,“法治体检” 还呈现出更多 “接地气” 的创新实践。“流动法治体检队”把 “法治诊室” 搬进企业、市场、平台站点:针对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 “骑行路上送法律” 活动,15 分钟完成 “用工合同漏洞查、保险期限查、平台协议查” 的 “三查服务”;针对美容美发行业预付式消费纠纷,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体检,调解纠纷 2 起,规范行业经营;针对农贸市场商户,将 “体检车” 开进集市,在检查食品安全的同时,送上法治 “菜篮子”,让经营者、消费者 “买菜顺便学法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江阴市司法局将持续优化 “法治体检” 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专业度,以更精准、更专业、更高效的法律服务,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江司萱)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