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游客反映称,其女儿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一动物园内与小老虎互动时被咬伤。9月1日,广西贵港平南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发布通报称,8月30日15时许,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景区科普馆内一名游客不慎被幼虎咬伤右小腿。伤者已迅速送医治疗,目前情况稳定。后续工作正在
□ 陈广江
近日,有游客反映称,其女儿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一动物园内与小老虎互动时被咬伤。9月1日,广西贵港平南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发布通报称,8月30日15时许,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景区科普馆内一名游客不慎被幼虎咬伤右小腿。伤者已迅速送医治疗,目前情况稳定。后续工作正在跟踪协调中。(9月2日《南方都市报》)
综合目前信息看,女童的伤情并不算严重,需要打5针狂犬疫苗。不过,双方在费用等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仍需相关部门“跟踪协调”。事实上,“后续工作”不应只是解决女童受伤问题,动物园该不该推出游客与动物“亲密互动”的特色收费项目,同样值得追问。
这类“零距离接触”项目近年来并不少见。从与小老虎合影,到小熊猫进酒店“叫早”,再到网红袋鼠任人抚摸,各种以野生动物为卖点的互动体验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一些景区和酒店的营销招牌。商家打着“沉浸式体验”的旗号,迎合部分游客追求新奇、热衷打卡的心理,却往往淡化了背后隐藏的风险。
要知道,野生动物的天性难以驯服,即便它们表面温顺,仍保有本能野性。更重要的是,动物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任何外界刺激——无论是触摸、噪音还是陌生环境——都可能触发其防御或攻击机制。人类一厢情愿的“亲密”,在动物眼中或许只是侵犯与威胁。
除了直接的人身伤害,这类互动还可能带来疾病传播、动物福利受损、生态习性扰乱等多重问题。动物被反复用于商业展示和触摸,不仅身心承受压力,更可能因脱离自然栖息环境而出现行为异常、繁殖困难等问题。长远来看,这种将野生动物“宠物化”的倾向,是对物种保护与生态伦理的背离。
其实,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规定,明令禁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2023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强调,利用野生动物进行公众展示展演应当采取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动物健康。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场所仍打着擦边球,以“科普”“体验”之名行娱乐消费之实,监管漏洞与执法滞后问题不容忽视。
人们喜爱动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亲密互动”不能没有边界。真正的喜爱,不应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与风险之上,而应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距离的把握。动物园的核心职能是保护、研究与科普,而非提供娱乐化的互动表演。亲近动物的方式有很多种,静静观察它们自然的状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或是用拍照录像留下纪念,都是更好的选择。这远比触摸、拥抱甚至打扰它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也更安全。
此次女童被幼虎咬伤事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惊心遭遇,更是对当前野生动物互动娱乐化倾向的又一记警钟。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玩伴,而是与我们共同享有地球的生命个体。它们的价值,不在于能被多少人抚摸、合影,而在于能够在其自然生境中自由、健康地生存。唯有放下“亲密互动”的执念,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未来。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