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周二表示,其投后估值现已达到1830亿美元,是其早前估值的两倍多。尽管外界对科技行业的支出存在一些疑虑,但投资者对AI初创公司的热情依然高涨。
这一新估值相较于今年3月份的615亿美元投后估值有了大幅跃升。
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周二表示,其投后估值现已达到1830亿美元,是其早前估值的两倍多。尽管外界对科技行业的支出存在一些疑虑,但投资者对AI初创公司的热情依然高涨。
这一新估值相较于今年3月份的615亿美元投后估值有了大幅跃升,当时该公司筹集了35亿美元。
Anthropic表示,它在一轮由投资公司ICONIQ领投的F轮融资中筹集了130亿美元。
Anthropic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这笔投资将扩大我们的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需求,深化我们的安全性研究,并支持国际扩张,同时我们将继续构建可靠、可解释和可引导的AI系统。”
这家初创公司得到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公司的支持,其工作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构建了在编码方面表现出色的AI模型。
Anthropic的年化收入在2025年初已增长至约10亿美元,到8月份已超过50亿美元。
这家开发了Claude大型语言模型的初创公司于8月份发布了Opus 4.1,这是对Opus 4在代理任务、真实世界编码和推理能力上的一次升级。
Anthropic表示,最新一轮融资由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和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联合领投。其他主要投资者包括卡塔尔投资局、黑石集团(BX.N)和Coatue。
PitchBook在7月份的一份报告显示,受大型AI投资和科技巨头大胆押注的推动,2025年上半年美国初创公司融资金额激增75.6%,有望创下有史以来第二好的年份。
上个月,Anthropic表示将以1美元的价格向美国政府提供Claude。美国政府的中央采购部门在8月份表示,Claude与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一同被列入了经批准的AI供应商名单。
此前,Anthropic管理层向投资人披露,其直接向客户销售AI模型和Claude聊天机器人产品的直接销售毛利率已达60%,并预计2027年营收将达到350亿美元,远超当前对OpenAI同期收入的保守预期。
有分析认为Anthropic的崛起也得益于三个颠覆性行业趋势。首先是代码生成成为AI的首个杀手级应用。Claude迅速成为开发者Coding首选,占据了42%的市场份额,是OpenAI(21%)的两倍多。仅在一年内,Claude就帮助将GitHub Copilot市场,转变为价值19亿美元的庞大生态系统。
其次是带验证器的强化学习,成为提升模型智能的新路径。2024年,提升模型智能的主要方法是投入更多数据,进行更大规模的预训练。而在互联网数据的规模本身正成为瓶颈。而采用带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RLVR)进行后训练,则成为推动技术前沿的下一个突破口。
第三是将模型训练为使用工具的智能体,使其效用大增。最初,LLM被设计为在一次交互中给出完整答案。然而,通过训练模型进行分步思考、推理问题,并在多次交互中调用外部工具,即构建所谓的智能体,能极大地提升模型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效能。Anthropic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训练模型以迭代方式优化回答,并通过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整合搜索、计算器、编码环境等多种工具,从而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能力和用户采用率。
自2021年以来,Anthropic已完成8次融资,共融资170.4亿美元,目前正在完成的是第9次融资,具体融资轮次及金额如下:
2021年5月:A轮融资,金额1.24亿美元,主要投资人为Dustin Moskovitz、Eric Schmidt、Jaan Tallinn。
2022年4月:B轮融资,金额5.8亿美元,主要投资人为FTX。
2023年2月:3亿美元,谷歌投资,成为战略股东。
2023年5月:C轮融资,金额4.5亿美元,投后估值41亿美元,Spark Capital领投,谷歌、Salesforce Ventures、Zoom等参投。
2023年9月:亚马逊宣布战略合作,初始投资12.5亿美元,并计划总计投资高达40亿美元。随后亚马逊成为其主要云服务提供商。
2023年10月:谷歌投资5亿美元,并承诺未来追加15亿美元。
2024年2月,完成7.5亿美元D轮融资,由Menlo Ventures领投。2024年3月和5月,连续在二级市场筹集8.84亿美元和4.52亿美元。
2024年11月:金额40亿美元,主要投资人为亚马逊。
2025年3月:E轮融资,金额35亿美元,光速创投领投,当时估值为615亿美元。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等知名科技公司均在其投资方之列。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