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步步幅到装备体系,阅兵场上的“中国标准”(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6:59 1

摘要: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迎来第17次阅兵活动。当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当新型装备首次成体系亮相,观众看到的是雄壮之美;我们记录的是规范之美——每一项动作、每一面旗帜、每一组装备背后,都有一把“标准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迎来第17次阅兵活动。当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当新型装备首次成体系亮相,观众看到的是雄壮之美;我们记录的是规范之美——每一项动作、每一面旗帜、每一组装备背后,都有一把“标准尺”。

这是陆上无人作战方队的装备。(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阅兵是对各行各业综合实力与协同能力的大考。

阅兵筹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训练和周密的保障。空中梯队的受阅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条件。“对于阅兵,最理想的天气状况,用气象语言描述可以用这四个字——晴到多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2015年受访)具体而言,气温最好不要超过30℃,能见度大于10公里,风力2到3级。在这种气象条件下,空中梯队飞行表演时湛蓝伴白云,视觉效果良好,且适度的云层还能阻挡部分紫外线,为参阅人员,尤其是年事已高的抗战老战士能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体感环境。

气象保障是阅兵筹备中至关重要却又极具挑战的一环。降雨、雷电、大风、雾、霾、高温等天气都可能会给阅兵活动带来严重干扰,甚至酿成安全事故,比如引发人员伤亡或者是重要设备的损失。为此,阅兵活动通常会设立气象保障专项组,严密监测活动期间的天气情况,并针对各类突发天气,与其他筹备组联动制定应急预案及相应保障措施。回溯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之时,我国的气象保障建设孱弱,气象资料几乎空白,初代气象员能做的只有依靠频繁地面观测来推测天气趋势,以便及时通知空中、陆上受阅队伍。而今,在气象保障方面,我国已建立起包括移动气象车、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风云气象卫星等在内的现代化气象观测网络,能够提前2至3天对天安门区域进行逐小时的精细化预报。

纪录片《第一日》

通信技术亦是阅兵保障的关键。在阅兵活动中,几乎会动用一切通信手段,甚至包括日常已鲜用的磁石电话(即我们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摇把”电话),因为它保密性好、可靠性高的特点,仍可能用于礼炮鸣放等环节(北京日报、人民邮电报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85种语言向全球呈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盛况,确保全球信号稳定传输与高质量呈现的背后,有着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通信技术与网络系统支持。

在阅兵筹备过程中,总的原则是不扰民、少扰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北京市居民的影响。通过精细组织研究筹划和推演论证,优化部队机动的编组、时间、路线和方式,尽量缩小管制区域和时间。

这是教练机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此次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受阅武器装备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按作战模块进行编组,展示我军体系作战能力;遴选陆上、海上、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受阅,展示我军新域新质战力。再回看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当时国内兵工厂连迫击炮都难以自主量产,受阅装备中的110多种型号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被不少人称为“万国牌武器展览会”。

记录片《国家记忆 大阅兵》

从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万国牌”装备,到如今全部国产化、体系化、信息化,中国国防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跃升。这一幕,不仅令人感慨,更让人由衷自豪,为了这一幕,我们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阅兵场上的每一分钟精彩呈现,背后都是无数标准化流程和规范操作的支撑。从正步的步幅步频到装备的体系编组,从国旗的精确制作到保障的周密安排,处处体现着中国标准化建设的成就。标准是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当一个个方队以米秒不差的精度通过天安门广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军队的威武雄壮,更是一个国家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综合实力展现。

内容来源:《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来源: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