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獭是食肉目鼬科水獭亚科动物的统称,它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尤其是在淡水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它们身体是流线型的,脚趾间有蹼,皮毛浓密防水,非常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主要以鱼类、甲壳类、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由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3200字,阅读约6分钟
水獭是食肉目鼬科水獭亚科动物的统称,它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尤其是在淡水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它们身体是流线型的,脚趾间有蹼,皮毛浓密防水,非常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主要以鱼类、甲壳类、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由于栖息地破坏、污染和非法捕猎等原因,许多水獭物种都面临着生存威胁。水獭也被视为“淡水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水獭的消失或数量减少,往往预示着水域环境的恶化,保护水獭就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第16届国际水獭大会(The 16th International Otter Congress)于2025年2月24日至28日在秘鲁首都利马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水獭专家组(IUCN SSC Otter Specialist Group)主办,主题为“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政策——在十字路口的团结”。
与会人员合影。图源:16th IOC
上图:大会主办方安排了会后短途旅行,访问了附近的维拉沼泽湿地(Pantanos de Villa)。这是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此外,还组织了前往一个小时车程外的渔村普库萨纳港(Puerto Pucusana)的游览,让参会者有机会亲眼目睹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图源:16th IOC
秘鲁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国家,拥有壮丽的安第斯山脉、广袤的亚马逊雨林及其丰富的河流湖泊网络,以及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是美洲最大型水獭巨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和最小型水獭海獭(Lontra felina)的共同栖息地。此次大会在秘鲁南方科学大学(Universidad Científica del Sur, UCSUR)举行。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獭研究人员、自然保护组织代表、政府官员及环保人士,围绕水獭(Otter)的生态学研究、栖息地保护、种群管理、环境污染影响及公众参与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查阅资料了解到,国际水獭大会是全球水獭研究和保护领域的最重要学术会议之一,由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的水獭专家组(IUCN/SSC Otter Specialist Group)主办,每三至四年举办一次。此次大会是继2019年中国举办的第15届国际水獭大会后,再次在南美洲召开,这凸显了拉丁美洲在水獭保护领域的关键作用。利马作为秘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湿地、河流及沿海生态系统,为水獭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因此成为本次大会的理想举办地。
此次大会参会人员的分布饼状图。“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来自秘鲁、美国、智利三个国家的与会人数最多。上图来源:16th IOC
此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全球水獭种群的现状评估。目前,世界范围内分布着13种水獭,包括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us)、欧亚水獭(Lutra lutra)、北美水獭(Lontra canadensis)、南美巨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等。与会专家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指出,不同地区的水獭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压力。例如,亚洲小爪水獭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南美巨獭作为南美洲特有的大型水獭,在秘鲁、巴西等地的保护得到了加强,但仍受到森林砍伐和水污染的威胁。欧亚水獭的分布较广,在部分欧洲国家种群有所恢复,但在亚洲部分地区依然属于易危状态。
欧亚水獭(Lutra lutra)的标本。藏于国家动物博物馆。©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环境污染对水獭种群的影响,也是本次大会讨论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水獭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水体污染尤为敏感。大会上,来自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分享了关于重金属、农药、塑料微粒等污染物对水獭健康影响的最新研究。例如,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表明,水獭体内汞含量升高与鱼类中汞污染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影响水獭的繁殖能力。另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则指出,塑料微粒已经通过食物链进入水獭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健康问题。与会专家呼吁,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应加强对水污染的监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
水獭的栖息地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河流等重要水獭栖息地面临严重威胁。在此次大会上,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和环保机构分享了成功的水獭栖息地恢复案例。例如,在荷兰,由于湿地修复和河流生态走廊建设,欧亚水獭的数量在过去十年显著增长。在南美洲,巴西和秘鲁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已成为南美巨獭的重要庇护所,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和监测。此外,一些城市也在探索水獭友好型规划,如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流域管理计划,旨在恢复适合水獭生存的河岸环境。
大会还特别关注了公众参与和水獭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多项研究表明,提高公众对水獭及其生态系统的认知,有助于推动保护行动的落实。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印度、泰国和美国的代表分享了当地的水獭教育和社区保护项目。例如,印度的“水獭守护者”计划(Otter Guardians Program)通过培训当地渔民,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报告水獭活动,并减少与水獭的冲突。泰国的“水獭与湿地教育”项目(Otters and Wetlands Education Program)则通过学校课程、展览和公众讲座,提高青少年对水獭生态价值的认识。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开展了多项水獭监测和科普活动,鼓励公民科学家参与数据收集。
美国加州蒙特利湾(Monterey Bay)的海獭观察。海獭是这片海域的标志性生物之一。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不仅可爱,而且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毛发厚密,不仅能保暖,还能在冰冷的海水中提供浮力。它们主要以海胆为食,通过捕食海胆来控制海藻森林的生长,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摄影:王麟玮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科技创新在水獭研究和保护中的应用也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无人机监测、远程摄像、生物声学分析等新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会期间,多位科学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高水獭调查的效率。例如,秘鲁国家保护局(SERNANP)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一项使用无人机监测亚马逊流域南美巨獭种群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比传统调查更精确的种群估算数据。此外,来自芬兰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基于生物声学监测的水獭活动记录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分析水獭发出的声音信号,判断其活动范围和社会行为。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特别留意到大会信息中,有关于一场eDNA研讨会。由意大利莫利塞大学的Anna Loy教授和Simone Giovacchini组织,并由Enrico Mirone、Francesco Belluardo和Pushpinder Jamwal协助的eDNA研讨会,吸引了22位专家现场参与。Loy教授开场强调了环境DNA(eDNA)在快速获取水獭保护现状信息,特别是评估隐秘和稀有水獭物种大范围分布方面的重要性。随后,Giovacchini讲解了eDNA的定量PCR方法,阐述了eDNA的定义、生态意义及其优缺点。研讨会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规划大规模水獭监测的eDNA调查,从基因数据库筛选到eDNA提取,并进行了水样过滤的实际操作演示。
我国有3种水獭的记录,分别是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上图是一只小爪水獺(墨尔本动物园)。摄影:fir0002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eDNA技术vs形态学采样:生态监测技术的革新与局限》
《效率提升41.5%!揭秘新型eDNA采样模型》
《生态监测的分子革命!eDNA/eRNA揭开生态系统健康的隐秘动态》
《eDNA技术监测河流无脊椎动物的局限性:传统方法依然不可替代》
《美国eDNA战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革命性技术,如何全面改变自然资源管理?》
《从水到陆,环境DNA如何跨越生态界限监测脊椎动物?》
《从海洋到陆地,应对生态危机,环境DNA (eDNA)潜力无限!》
《当溪流成为“基因档案”,科学家如何利用环境DNA保护水生生物?》
《环境DNA揭秘内华达山脉生物多样性!多方法论在溪流恢复规划中的应用》
《美国国家水环境DNA战略》正式发布, 10大联邦机构携手共促生物多样性监测
《全河流网络尺度上预测生态系统状态? 环境DNA的水生环境状态测量:提高生物指数空间分辨率》
据悉,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的参与,也是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大会特别设置了“青年研究者论坛”(Young Researchers’ Forum),邀请了来自全球的年轻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展示了长江流域欧亚水獭的分布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响应研究,研究表明水獭的活动频率与水质指标密切相关。另一位来自巴西的青年学者则介绍了使用DNA分析技术研究南美巨獭的遗传多样性,并提出了基于遗传数据的保护管理策略。
会议闭幕之前,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利马水獭保护宣言》(Lima Otter Conservation Declaration),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制定和落实更严格的水獭保护法规,并推动跨国界的水獭栖息地保护网络建设。宣言强调了以下几点核心目标:
1、加强对全球水獭种群的科学监测,定期更新水獭保护状况评估。
2、保护和恢复水獭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对水獭种群的影响。
3、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对水獭的危害。
4、提高公众对水獭保护的意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水獭保护工作。
5、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研究与数据共享。
在国际上,把每年的五月最后一个星期三设立为了“世界水獭日”,旨在呼吁人们关注、保护水獭。此次第16届国际水獭大会的举办,是来自科学界的努力,促进了全球水獭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也为未来的水獭保护行动凝聚了更多的力量。
欧亚水獭(Lutra lutra),又名欧洲水獭,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水獭物种,遍布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淡水流域。它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上图是一只欧亚水獭(Lutra lutra)。摄影师:Bernard Landgraf(CC BY-SA 3.0)
海洋与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前沿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信息源 | IUCN/SSC Otter SG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审核 | Linda Wong,Samantha Ma
排版 | 绿叶然保护前沿
【引用本文】
王海诗. 第16届国际水獭大会在秘鲁利马成功举办. 海洋与湿地. 2025-03-27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2019中国水獭调查与保护报告》发布三江源或保有我国最大的欧亚水獭栖息地
韩雪松:每只宠物水獭背后,都有四五只死去的同伴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你知道吗?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将组建代表团派代表团赴法国参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