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麦广播公司曝光了,至少有三个和特朗普、白宫高层关系近的美国人,老往格陵兰岛跑,目的说得很直白:建私人关系网、渗透当地社会、多收集信息,让格陵兰和丹麦离得远点儿,再往美国这边靠。
丹麦广播公司曝光了,至少有三个和特朗普、白宫高层关系近的美国人,老往格陵兰岛跑,目的说得很直白:建私人关系网、渗透当地社会、多收集信息,让格陵兰和丹麦离得远点儿,再往美国这边靠。
丹麦政府当场就火了,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公开表态 —— 这是干涉我们王国内部的事,绝对不能接受。外交上,丹麦外长直接把美方叫过去,让他们说清楚、讲明白。这边火还没消,法国外长 8 月 30 号就飞到岛上,还登上一艘法国海军舰艇视察,话也挑明了:北极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地方,现在正遭遇一种新型冲突和侵犯,法国作为海洋大国,得在这儿有所行动。
法国同时还放了 “欧洲要团结” 的信号,目标很明确,丹麦、格陵兰岛还有岛上居民,都照顾到了。舆论方面,《环球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新京报》这些渠道也同步把关键信息放大,整体看就是这么个情况:美国在往前推,“欧洲在现场”,丹麦不让步,格陵兰也不买账。
一说到格陵兰,很多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冰盖、鲸鱼海豚和没多少人的定居点,容易忽略它的战略价值。摊开地图看,这个世界最大的岛卡在北美、欧洲、俄罗斯中间,像北大西洋伸出来的舌尖,往北走就是进北冰洋的入口,往南则攥着大西洋航线的关键关卡。现在冰层融化得越来越快,意味着这条 “冰上航道” 正一点点能走了。
谁能把格陵兰抓得更紧,未来几十年里,在国际贸易、极地资源开发、战略预警这些事儿上,就能更占主动。资源这块也不是空话,矿产储量、稀有元素的潜力、近海的渔业通道,这些都能变成真金白银。说白了,这岛就是个 “未来放大器”,今天多投点筹码,明天可能就多一条航线、一个矿场、一次提前预警,甚至能在制定北极规则时更有话语权。
回头看特朗普的动作,外界有时候把 “买岛” 当笑话,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政策试探的 “直白版本”。要是大家反应不强烈,下一步就能从嘴上说说变成坐下来谈判;要是被坚决拒绝,就退到 “混合战” 的灰色地带,用政治献金、渗透社会、造舆论这些办法,撬动岛上的社会结构,再往自治议题的边上靠。
如果说买岛是用大锤,那渗透就是用手术刀。丹麦媒体曝光的那三个人频繁往返,干的几件典型事儿 —— 搭私人关系网、扩信息点、拉远丹麦和格陵兰的心理距离 —— 都是灰色地带打法的常见操作。
这些动作不会触发《联合国宪章》第五条那种集体防御的红线,但能在舆论和治理层面不断造成影响。说得更尖锐点,这就是把 “内部事务” 交给 “非国家的人或组织” 去做,既能推进原定目标,外交上还能留有余地。
法国的应对看着温和,其实正好打在要害上。外长登军舰、上岛,这两个 “登” 字,象征意义不小。一是在地理最边上立个旗,告诉对手和盟友:我们没离场;二是把北极的事拉进欧洲的政治话题里,把丹麦的安全感和欧盟的凝聚力绑在一起。
法国说的那句 “北极正遭遇新型冲突和侵犯”,等于是把格陵兰问题从单纯的丹麦和美国之间的摩擦,升级成了欧洲安全的一部分。还有个细节值得提:法国的舰艇当时正在和加拿大、丹麦执行联合任务。这不是为了炫耀战术联合训练,而是在极地海域搭起三角支点,加强信息共享、日常巡航,刷存在感。把海上力量放在附近,就算不鸣笛,也会让对手重新盘算。
有人把这场对抗比作 “欧洲版门罗主义和美国版门罗主义的碰撞”,但我觉得,这更像一次现代 “门槛战争” 的现场教学。硬打不行,软打可行,软硬结合最管用。特朗普嘴上说 “不排除动武”,就像往天上放了发空弹,声音大,实际还是想回到社会、政治、舆论这三个低强度的 “战场”。
欧洲的回应,也没把事情推向军事对抗,而是通过外长出访、舰艇同行、定调舆论,把对手框在道德和制度的范围内。两边都清楚,谁先把局面推到军事临界点,谁就要承担没法预料的系统性风险。格陵兰不是格鲁吉亚,也不是克里米亚,它背后是北约和欧盟的重叠区域,冒进的代价比想象中大。
这场博弈对北极秩序的意义也不能小看。冰层减少让北极航道慢慢有了商业通航的可能,沿岸的预警系统、破冰能力、港口设施、卫星覆盖,未来十年都会迎来爆发式建设。谁能在规则制定阶段站到前面,谁就能把 “技术标准 + 航运规范 + 环境标准” 打包成自己的规则产品。
格陵兰就是这套规则的关键锚点之一。美国的算盘很直接,就算没法让格陵兰在主权上有变化,只要能在岛上的社会、信息、经济结构里 “扎根”,未来在北极规则谈判中,手里的筹码就会更重。欧洲这次集体亮相,就是为了对冲美国这种 “先上车” 的优势,用政治团结和海上存在,保住谈判桌上的基本盘。
很多人会问,法国这次为啥冲在前面?材料里给的信息不多,我只能基于公开事实分析。法国一直以海洋大国自居,有全球部署的传统,在极地科研、海军远洋行动上也有实际能力。更关键的是,法国愿意在欧盟防务议题上做 “发动机”,喜欢通过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把抽象的欧洲安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外长登舰,就是这种政治动作的典型。他们清楚,就算不在格陵兰做任何实战部署,只要把政治旗帜竖起来,就能给丹麦和格陵兰吃颗定心丸,也给美国的决策添点麻烦。政治学里有个简单的道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先是丹麦媒体曝光三个和白宫关系近的人 “频繁往返”,然后丹麦首相强硬表态,接着法国外长定性为 “新型侵犯”,最后欧盟层面表态要团结。这个传播节奏特别像一张 “认知作战反击网”:曝光 —— 定性 —— 联动 —— 定调。
只要这个说法立住了,之后每一次可疑活动,都会很快被归到 “渗透套路” 里,在舆论上被打回去。相比之下,美国要是还靠 “民间渠道” 和 “灰色路径”,就会遇到舆论门槛越来越高的麻烦,操作成本上升,能干扰的空间变小。信息战的规律就是这样,谁先把定义抢到手,谁就赢了一半。
这场风波也给了欧洲一次难得的 “团结练兵” 机会。过去几年,欧盟内部在安全和防务议题上,总被各种分歧扯着。格陵兰问题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聚焦点,没有复杂的历史包袱,也不用绑上巨额财政,只要在政治上明确表态,再用有限的海上存在撑场面就行。
对欧盟来说,这是一次 “低风险的团结展示”。等联盟内部把这套流程练熟了,未来在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方向复制,会更顺手。有人说这只是姿态,我不否认有姿态的成分,但姿态不是空的,它会悄悄给对手的 “成本 - 收益表” 加几行数字。
再说说特朗普的个人政治风格,有人说他这是 “自毁外交资产”,这个评价过不过分?从材料能看出来,丹麦和格陵兰对美国的反感在增加,欧洲的警惕也在提高。按 “美国优先” 的逻辑,短期可能拿到些谈判筹码,但长期看,盟友的信任是 “复利资产”,一旦打了折,恢复起来要花很长时间。
尤其是在北约框架下,很多关键节点需要靠信任才能快速协作。你不能一边在盟友的地盘里搞渗透,一边指望对方在危机时把最敏感的情报和资源无条件共享。现实政治的道理就是这么实在。
这不是一场土地争夺,而是一场秩序较量。欧盟 27 国把战线拧在一起,不是给丹麦面子,而是给自己留一面镜子。 镜子里照见的不只是格陵兰的冰山,还有欧洲的安全观、同盟的信任度,以及北极规则的未来。
而对美国来说,用 “混合战” 的方式抢短期筹码,代价已经越来越不划算。当盟友开始在边缘地带抱团,任何单边的渗透动作,都可能变成 “反向示范”,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导力,一点点推走。
来源:高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