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从工具包到智能检测仪,两代职工的坚守与流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6:32 1

摘要:“您父亲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少年?”当把这个问题抛向Z世代,“三四十年,几乎一辈子”成为高频答案。而问“你是否会在当前岗位退休”,八成的年轻人笑着摇头:“真不一定。”

“您父亲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少年?”当把这个问题抛向Z世代,“三四十年,几乎一辈子”成为高频答案。而问“你是否会在当前岗位退休”,八成的年轻人笑着摇头:“真不一定。”

职业流动加速的浪潮中,“一生一岗”已成时代的背影。BOSS直聘调研数据显示:70后首份工作平均坚守84个月,95后骤降至15个月,00后更将这一纪录压缩至11个月。回望20世纪90年代末,超60%的制造业工人扎根岗位逾十年,电力、交通等行业过半从业者从青丝干到白发。

李辉

探寻这种变化的答案,总会与李辉这样的名字相遇——一位在电缆沟中躬耕三十余载的工人。他的故事并非传奇,却如棱镜般折射两代人的职业图景:从“磨出包浆的工具包”到“可一键切换的智能云台”,坚守与流动的光谱在此交织。

这样的对比,并非为“从前慢”谱写挽歌,更非对当代灵活性的苛责。只是当“职业迷航”频登热搜,“35岁恐慌”碾压升职期待时,我们或需凝视父辈的工具包:在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那些斑驳工具背后,究竟蛰伏着怎样的精神韧力,支撑他们穿越风雨仍步履铿锵。

“鼓”与“空”

工具包里的职业心

草埔变电站的电缆沟里,应急灯的光柱照亮了李辉沾满油污的手。他从贴着哆啦A梦贴纸的工具包里,翻出了让众人犯难的已停产的进口二极管。工具包的边角已经磨得发亮,拉链头的镀铬层也被多年的摩擦啃噬得斑驳。

李辉在实验室鼓捣创新发明

1992年刚参加工作时,李辉就喜欢闲暇之余待在仓库里,拿着工具拆拆装装。物资管理员杨大姐看他打心底里珍视这些“吃饭的家伙”,便送出了这只工具包。“人巧不如家什妙”,李辉摩挲着褪色的包带说,三十多年来,这包从未空过,里面有省吃俭用购置的工具,也有自制的趁手物件,大部分都是跟着他走过了许多年头的“老伙计”。

2009年处理草铺变电站的线路故障时,这只包又立了大功。年轻的徒弟正对着跳闸数据束手无策,李辉很快从包里翻出随身多年的机械兆欧表,带着团队逐个摸排检测。突然,表盘指针归零了!大家一起精准地望向了那枚正冒着细微青烟的二极管。“师父这包里的东西,还真神了。”徒弟张春刚在一旁感慨道。

只是这份对工具的珍视与依赖,在年轻一代身上却有了不一样的呈现。说起所里年轻人的工具箱时,李辉的神情里总带着点复杂。“我的传家宝都快被败完了!”他哭笑不得地讲述,现在所里大多数年轻人的工具箱其实就是一把钳子或者一把螺丝刀,面对检查需要用到某些工具时,要么找不到,要么早就丢了。找他借走的工具,要么有借无还,要么好好的螺丝刀缺了口,看着真叫人心疼。

小李出发完成任务前进行准备

“不是我们不爱惜啊,是现在真没必要背着沉甸甸的工具跑。”听到老一辈的感慨,2001年出生的小李蹲在电线杆下解释,手机正连着智能检测仪读取数据。他身后的抢修车里,一堆专业设备码得整整齐齐,大部分体积很小,还很轻。“有一次处理变压器异响,三分钟不到,仪器就定位到松动的铁芯,换以前老师傅们得围着设备听一下午。”小李说这话时,手里的蓝牙设备发出了轻微的蜂鸣,数据已自动上传到云端系统。

小李出现场的照片

今年是小李在供电局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他回忆道,从入职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用班组里的公用器具,随用随领,用完归还即可。“上周有两个同事调岗走了,新岗位完全用不上之前自己花钱买的剥线钳和螺丝刀,现在就和其他前同事留下的工具一起堆放在班组的器具柜里。”小李指着柜子里五花八门的工具,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过有一回处理老旧电缆时,班组里一位老师傅借我的铜制剥线器还挺好用的,比电动的工具更趁手。”

电缆沟里的应急灯渐渐暗下去,李辉把兆欧表收进工具包时,金属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抢修车上,小李正对着平板屏幕修改检修报告。他们的两只“工具包”,一只鼓得像装着整个职业生涯的重量,一只却轻得能随任务清单灵活切换。

“破”与“停”

理想落地中的不同轨迹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期,电力作为基础能源,需求激增但技术相对滞后,人才需求极为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辉从贵州电力学校毕业,被分配至昆明供电局东区供电分局继电保护班。李辉的师傅张美刚是这样说的:“对于继电保护这份工作,外界或许知之甚少,但实际上它贯穿于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的全链条,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防范事故扩大、维护社会民生的核心防线,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彼时,由于大量设备依赖进口且性能不佳、保护技术原理存在局限、调试与维护操作复杂等多方面的原因,行业中的一些“铁规矩”,例如,各类相关技术标准参照国外标准制定,不能也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刚刚入行的李辉,也曾严格遵守着这些“师承”。只是,20岁似乎永远是一个让人热血方刚的年纪。

1995年的澄江变电站,成了青年李辉职业生涯的“试金石”。当时要做的主变差动保护调试,简单说就是给变压器做“全面体检”,但按照老规矩,必须把变压器接入110千伏的高压系统才能完成。这一来,周边区域就会长时间停电,工厂面临停工,居民夜晚要摸黑,一帮人围着设备忙上大半天是常事儿。更让人捏把汗的是,操作人员离高压电就隔层绝缘手套,稍不留神就会触电。《中国电力报》在1995年前后也曾指出,此类“停电式检修”导致的工业损失年均超百亿元。

那时,电力行业正从“经验型”向“技术型”艰难转型,基层技术人员大多“按手册办事”,鲜少有人敢轻易挑战成规。而李辉在目睹调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后,主动提出用380伏的低压电替代110千伏高压,如此便可将停电时间缩短八成,还能将触电风险降至几乎为零。可这一想法完全打破了当时的传统观念,师父张美刚直摆手:“教科书上都用这种方法,别瞎折腾。”同事们也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觉得这是“异想天开”。

故障处理完的那天,别人都收拾工具回了,李辉却在变电站的值班室支起了“实验台”,他把万用表、继电器、导线等简陋设备往上一摊,就搭成了临时电路。由于缺乏专业调试设备,他只能手动记录下数百组低压下的电流、电压数据,再与高压系统理论值逐行比对。

在酷热的变电站现场,李辉一待就是一整天,刚擦干的额头转眼又沁出一层汗,蓝布工作服背后被渍得成片发白。三天里,值班室的灯没怎么灭过,桌上的搪瓷缸底结了好几圈褐色的茶垢。当他把第47次测试数据填完时,晨光刚好漫过布满尘露的玻璃窗。李辉用实践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澄江变电站用低压试验的变压器一次送电成功。

李辉手握自主创新的矢量分析仪电路板

为了确保这一方法的可靠性,李辉又扎进实验室泡了许久。100次模拟实验全部成功的那天,他把工具包往肩上一甩,包里的笔记本边角已经卷得像朵花。这一方法迅速在昆明供电局铺开,并被写入了操作规范,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创新典范。

“钉”与“精”

职业价值的不同取舍

90年代前后的中国职业版图上,选择项寥寥无几——进厂当工人、进单位端铁饭碗,《工人日报》上“一颗螺丝钉”的比喻被老师傅们挂在嘴边,拧紧自己这颗“钉”,就是对集体最大的贡献。而在这样以“稳定”“服从”为核心的职业生态里,技术岗位仍保留着独特的传承逻辑。那会儿,计划经济时期的“师徒制”尚未完全消解,老师傅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文凭,“重实践轻学历”的氛围为李辉这样的技术型工人创造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在他们看来,工作和日子是拧在一起的麻绳,为了工作牺牲个人时间是值得的,加班的感觉或许就像农民趁天晴多割几亩麦子一样,踏实。李辉早期的师傅宋季梅说:“单位就像李辉的家,下了班他就泡在实验室看书,鼓捣各种实验创新。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也是整栋楼最后灭的那盏。”

“下班以后人少、事儿少,特别清静啊,很适合学习。”李辉笑眯眯地说,同批进单位的工友很多是从名校毕业的,他们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涉猎就很全乎,自己只能抓紧时间补齐知识短板,把白天没弄懂的电路图在草稿纸上多画几遍。手边的茶水凉了续、续了又凉,用铅笔写下的公式在笔记本上磨得发亮。有那么几年,他驻扎变电站的时间、在实验室熬的通宵,加起来远比在家陪妻女的日子还多。

无疑,奋斗者是美丽的。只是,当时代从“求稳定”转向“求多元”,年轻人对职业价值的判断,也悄然跳出了“螺丝钉”的单一坐标。快节奏的经济社会里,年轻职场人也曾是“拼命三郎”的代名词,加班、内卷一度折射出他们对工作的“呕心沥血”。然而,随着“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996”“白加黑”逐渐不再受追捧,新一代的职场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面对工作,他们在寻找更人性化的节奏和更长远的回报。

李辉在大国工匠颁奖仪式现场

2024年秋季的电力安全培训课上,大屏幕正播放着李辉参加“大国工匠”颁奖仪式的视频——他身着蓝色工作服站在聚光灯下,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开:“他以32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一行的深刻内涵,也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感召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勇争先。”

最后一排的小李指尖划过培训手册上的老照片——青年李辉单肩挎着工具包,手里还握着卷边的笔记本,照片右下角有一行小字“1995年澄江变电站”。一旁的同事突然侧过身子,指着照片说:“李师傅这个工具包真是比我的岁数都大啊。”小李低头瞥了眼自己身旁的智能工具箱,透明的外壳上贴着一张打印便签:“请爱惜工具,用完及时归还,谢谢。”

夜幕降临时,培训也接近了尾声,窗外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小李走出教室,只见远处变电站的指示灯也在规律地闪烁。恍惚间,光影竟汇成了一条线,一头连着李辉蹲过的电缆沟,一头系着他此刻手中的平板电脑,串起了两代人共同守护的光明。

李辉(中)在现场为青工讲解图纸

2024年,电影《年会不能停》中有一句经典的反讽台词:“加班,是彰显工作态度的方式。”但是,同样是“加班”,两代人算的“账”却大不相同。过去,李辉用加班算技术突破的“值”,三十余载的坚守换来了终身职业的安稳;而现在,年轻人用加班算自己成长空间的“值”,因为脚下“安稳”的土总在动:上周还在用的系统,这月就宣布要升级;刚考下来的证书,又听说明年要更换新的标准。所以,他们不停地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寻找风口:薪资、晋升空间、行业前景,这些现实坐标都比“热爱”要更有吸引力。

作者 吴沛钊 王玉榕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