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影响癌症风险?研究指出:腹围大、个子高或更易患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6:32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5岁的赵阿姨体检时被医生提醒:“你的腰围体脂率偏高,需要注意。”她一脸疑惑:“胖点怎么了?我吃得好、睡得香,这不挺健康?”医生却摇头:“肚子大,不只是胖的问题,还可能是癌症的信号。

赵阿姨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体型特征,竟和癌症挂上了钩。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近年来,多项权威研究表明,人体的身材特征与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

2023年《英国癌症杂志》发布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男性腰围每增加10厘米,患肠癌风险增加33%;女性腰围每增加10厘米,患乳腺癌风险增加32%。

不仅如此,身高也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癌症“风险因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2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癌风险总体上升约10%。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从内分泌激素细胞分裂次数脂肪代谢等因素说起。

很多人以为身高是优势,却没想到它也可能是一种“潜在负担”。

身高越高,体内细胞数量越多,这意味着细胞分裂的次数也越多。细胞每分裂一次,就多一次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而癌症,正是由突变积累而来的“结果”。

此外,身高还受生长激素影响。研究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较高的人,身高往往更高,而IGF-1也被认为与部分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密切相关。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个子注定会得癌”,而是身高可能让你在癌症风险这场“比赛”中,起跑线稍微靠后了一点。

和身高不同,腰围是可以控制的,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

腹部脂肪不仅仅是“赘肉”,它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尤其是内脏脂肪,能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物质长期作用下,会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为癌症埋下隐患。

更严重的是,腹部肥胖会影响女性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激素相关肿瘤的风险。

2021年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一项国内调查显示:BMI正常但腰围超标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比普通女性高出1.6倍。这也打破了“瘦子就安全”的迷思。

有些人胖在腿上,有些人胖在肚子上。别小看了这个区别——“胖在哪里”可能比“胖多少”更重要。

“苹果型身材”指的是脂肪集中在腹部,而“梨型身材”则是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

研究发现:“苹果型”比“梨型”更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并与多种癌症(如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腹部脂肪更容易影响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分泌激素代谢,这些因素都是癌症“温床”。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我高个子、肚子也不小,是不是注定要得癌?”其实大可不必焦虑。

身材是先天的,但风险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降低的。

· 控制饮食,避免过多糖分和脂肪摄入

· 坚持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和核心训练

· 定期体检,关注腰围、体脂率和代谢指标

· 戒烟限酒,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特别是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推荐的标准。

别把腰围当“身材问题”,它关系着你的长远健康。

过去我们总以为癌症是“基因决定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是癌症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体型变化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而不是单纯的“外在形象”。一个日渐膨胀的肚子、一个逐渐超标的腰围,可能是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甚至是慢性炎症的体现。

癌症不会突然出现,它是身体长时间“听不进去劝”的结果。

别等到检查报告那天,才后悔当初没重视“肚子大这件小事”。

我们无法选择身高,但我们可以控制腰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好一点。

身体从不说谎,它会用“尺寸”告诉你健康的答案。

所以别再忽视体型的变化了,当你对肚子负责时,其实也是对未来负责。

[1] 《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23年:Height,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2] 《中华肿瘤杂志》,2021年:腹型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3]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体检数据报告
[4] 国家卫健委:《中国成人肥胖防治指导意见(2022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文说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