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语堂写《苏东坡传》时曾说,他写这本书,就是因为他“一心一意想把苏东坡介绍给西洋人”。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时曾说,他写这本书,就是因为他“一心一意想把苏东坡介绍给西洋人”。
后来,无数人在失意困顿之时,都会想起苏东坡,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确实,在那个文星璀璨的宋代,不缺旷世奇才,而活得最洒脱、最有趣的,非苏东坡莫属。
有人说:
宋朝的天才,一半活成了传奇,另一半,都想活成苏东坡。
苏东坡一辈子都在跌宕起伏中寻找乐趣,在被贬海南时,他写道: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苏东坡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那个时代,风波不断,苏东坡因诗获罪,身陷囹圄,他的朋友担心他性命不保,劝他说:
“你为何不能收敛锋芒,不要再写那些惹事的诗文了!”
而苏东坡却觉得:
“诗文是心声,若心中不平,如何能不鸣?”
他之鸣,大概是希望抒发一些胸中的块垒。
后来,他一次次被贬到天涯海角,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因为他觉得,生活本身最值得品味,不用应对朝堂上那些虚伪的人和事,他因一部部传世的诗词文章,成为千古一人。
在他的人生里,只做自己的主角,宠辱皆忘,得失随缘。
人生不过如此,用有趣的方式过一生,就是圆满。
01
公元1057年,汴京的科举考场,主考官欧阳修读到一份卷子,拍案叫绝。
他本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所写,为避嫌给了第二名。
拆开卷子一看,考生名叫苏轼。
欧阳修读完,对身边的人说: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个让文坛盟主都自叹不如的年轻人,就是苏东坡。
不过那时候,他还叫苏轼。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
他的父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人豪放,才华横溢。
最关键的是,在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他为苏轼兄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苏轼的父亲,不是刻板的说教者,而是一位善于引导的智者,在他的影响下,苏轼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情。
所以,苏轼的教育,是开放而自由的。
他不仅饱读诗书,更是在山水之间涵养性情。
身为“三苏”之一,苏轼比很多人更有机会接触文学的真谛。
小时候的苏轼,就立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
20岁那年,苏轼随父亲、弟弟一同进京赶考,名动京师。
人生的很多际遇,不是为了让你抵达某个终点,而是为了让你在路上,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02
在京城,苏轼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他才华盖世,性格豪爽,结交了满朝的文人名士。
他喜欢美食,会酿酒,懂品茶,是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
他也是朝廷重点培养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
父亲见了却不免担忧,觉得苏轼性格太过耿直,不懂官场回环。
可苏轼的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文采,还有他那颗赤子之心。
在官场上,他获得了无数赞誉。
在文坛,他更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对仕途,苏轼是热忱的,他希望一展抱负,为国为民。
他意气风发,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正直,就能改变一些事情,他说:
为官一任,当有作为,不能只唯上,不为民。
然而,走进汴京,走进中国政治最中心的漩涡,苏轼内心的某些天真,也在被磨砺,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复杂。
他发现,光有才华和理想是不够的。
我们要经历很多,才能真正看清现实,才能真正知道自己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03
改变他一生的那件事,还是来了,那就是“乌台诗案”。
他的政敌从他的诗文中罗织罪名,说他“包藏祸心,诽谤君父”。
一夜之间,他从文坛领袖变成了阶下囚。
在狱中百余日,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他给弟弟苏辙写下诀别诗。
他的内心,经历了从恐惧到绝望,再到平静的过程。
他反思自己:
年少成名,顺风顺水,是不是太张扬了?
他想起了庄子。
这场牢狱之灾,就是他人生最好的“毕业礼”。
他说:
从此以后,我知道该怎么活了。
苏轼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过去的那个苏轼已经死了。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
在黄州,苏轼脱胎换骨,他不再是那个京城里的苏学士,他成了一个躬耕的农夫。
他们没有很多钱,只能自己开垦荒地,他给那片地取名“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课题,有时需要一场劫难来完成。
04
在黄州,苏轼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在那个贫瘠的地方,没有真正的安逸,一个被贬的官员生活举步维艰。
他带着家人,亲自下地种田,盖房。
他想要活下去。
他给朋友写信说: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他觉得要活下去,先填饱肚子。
要改造这样的生活,先要改造自己的心态。
朋友看了苏轼的信,回信安慰他,怕他想不开。
改造一个人的境遇很难,但改造自己的心境,苏轼做到了。
在黄州短短几年,苏轼活成了一个有趣的美食家和生活家。
他发明了东坡肉,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干什么呢?享受生活。
苏轼说:这是困境逼出来的,也是天性使然。
天性,是乐观。
逼出来,一是因为要活着,总得找点乐子,二是因为生活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官场斗争,只需关起门,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就好。
不用担心说错话得罪人,不用担心政敌的构陷,不用讨好谁,不用虚与委蛇。
人生是一片旷野,我们非得走过去,才真正知道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风景。
05
无论在什么地方,艺术都是苦难开出的花。
在那个偏僻的黄州,生活也是一件需要创造力的事情,苏轼把日子过成了诗。
朋友担心苏轼,就去看望他。
可苏轼若是心怀怨愤,就不会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到黄州后,苏轼开始了全新的创作。
他写下《猪肉颂》,告诉大家怎么用最便宜的猪肉做出美味。
此文一出,风靡乡里。
苏轼每周一篇心得,轻松自在,什么都写。
对于“东坡居士”这个名字,苏轼解释,东边的山坡,是我耕作的地方,居士,就是个闲人,不问世事。
他幽默地表示:
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活得富贵,只是要更自然有趣地活。毕竟,一个人脱掉官袍,回到田间,再喝上一碗自己酿的酒,他就更像一个人。让我们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来生活。
后来有一次,苏轼和朋友游赤壁,大家都觉得,人生苦短,天地无穷,不免悲从中来。
苏轼却开导他们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风月无价,人人都可以享有。
苏轼确实豁达。
有一次,他夜里喝醉了酒回家,门人已经睡熟,敲门不应。
他也不生气,就拄着拐杖,到江边去听了一夜的江水声。
第二天,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后半生,苏东坡以豁达为舟,渡过人生一切苦厄。
人生本无味,不如寻些趣。
06
黄州的岁月,奠定了苏东坡的人生底色。
林语堂和无数后人都认为,没有黄州,就没有真正的苏东坡。
苏东坡自己也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把人生的贬谪之地,当作自己的功勋。
这本书,就是他自己的人生。这本书在中国一写成,就流传千古,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慰藉。
在后世,苏东坡一举成名,而且成了千古名人。
可是也有人在当时攻击苏东坡:
“哎呦,著名的苏学士现在可是田间地头的农夫了,真是狼狈。”
苏东坡早已不在意这些,他说:
我不介意别人怎么看我,我只喜欢我当下的生活。
他感觉自己像一只飞鸿,偶然在雪地上留下了爪印。
虽然未必改变了世界,却让自己活得通透。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摆脱外在的束缚,做一个真实、自由的自己。
07
黄州的成功,让苏东坡在精神上日益强大,朝廷的起用也随之而来。
1085年,苏东坡被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他的朋友都为他高兴:
我敢打赌,不出几月时间,苏东坡一定会再次成为朝中'一个传奇人物'。
在回到京城的时候,苏东坡已经开始了他新的生活态度。
没过多久,因为政见不合,苏东坡再次被贬,这一次是更遥远的惠州。
在惠州,苏东坡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又过了几年,他被贬到了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儋州。
连续被贬,一次比一次远。
苏东坡这个名字,在朝堂上销声匿迹。
在书中,苏东坡阐述了他的乐观:简单自然,随遇而安。
他总结:
我们需要一种有趣的活法。
活得有趣,就是生活的艺术。
在那个时代,苏东坡一直在干一件事,文化传播,向蛮荒之地播撒文明的种子。
虽然生活在天涯海角,苏东坡也关注中原,他一介文人一个罪臣,也用自己的学识,去教化当地,为文明开荒。
《定风波》写成后,苏东坡在词里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一下子从文学家变成了哲学家。
人生,从来不接受任何定义,活出来的是现实,没活出来的,是梦想和希望。
当我们在人生的旷野上不断探索,生命也会更加宽阔。
08
在海南,苏东坡干了一件大事,他办学堂,教书育人。
这年,苏东坡已经年过六旬,在海南开辟了讲学之风。
他给客人展示他新盖的茅草屋,教他们读书写字。
使用他改良的农具,一亩地可以多收几斗粮。
当地人说:苏先生来了。
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
为了在海南活下去,富裕的苏东坡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入不敷出,不得不靠朋友接济。
幸好他心态很好,于是,苏东坡不得不重新开始研究美食。
这一次,他打算研究如何吃生蚝,并将心得写信告诉在京城的儿子。
信写完后,他还不忘叮嘱儿子,千万别告诉朝中那些政敌,免得他们跑来海南跟他抢生蚝吃。
在《自题金山画像》里,苏东坡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没有那么多大事,生活不过是点点滴滴的乐趣织成的网。
可是,这些乐趣根本解决不了苏东坡的生存危机,他不得不继续苦中作乐。
一直到晚年,他都靠自己的乐观生活。
当然,苦难也蕴养了苏东坡的心灵。
如果人和事能够相互转化,那么就是走对了路,就是活对了心态。
世界在变,人们越来越被境遇裹挟着,笼罩着整个世界的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
苏东坡不愿被这种主义裹挟,他努力寻找能与之抗衡的能量。
最终他发现,回到内心就是找到了平静。
他宣布,随遇而安。
只有真正安定好了内心,我们在这个世界,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09
1101年,年过花甲的苏东坡遇赦北归。
途中他中暑病倒,在常州与世长辞。
年纪越大,离死神越近,苏东坡也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有一次,朋友问他:
人生有什么意思?
苏东坡沉默良久,缓缓开口: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坚信一点,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一场旅程,如何与它相处,临终前,他已经想好了自己的状态:
“安心,放心,便是归处。”
关于葬礼,他大概会调侃说:
“我死时,只需上一盘东坡肉呢。”
1101年8月,苏东坡在平静中离世。
在《赤壁赋》里,苏东坡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是呀,人生不过如此,不妨用有趣的方式过一生。
苏东坡一生,都在做自己,都是自己的主角,用有趣的方式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苏东坡喜欢美食,只要有条件,他就研究不止。
他宣称,他的诗文都是美食构成的,他也知道他的人生哪一段最有味道。
他多次表白:
我希望能有一个好厨房,几本好书,一个懂我的朋友,能让我开怀大笑,这是能使我快乐的东西,我将不再要别的什么了。
晚年,老友问他:
“你这一生,后悔吗?”
他还幽默地说:
“不后悔,只是没吃够。”
没吃够,就是遗憾。
真是通透。
10
《庄子》中关于逍遥之道有句话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真正的自由,是不假外物,内心自足。做自己,就是逍遥游。
可是,因为做自己这条路,没有人与你一样,所以必须自己去寻找。
人生不过如此。
用自己有趣的方式过一生。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上进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