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半年挣42万!券商大佬年薪千万,小兵:我拖后腿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6:08 1

摘要:中信证券半年薪酬111亿!人均42万!中金、华泰紧随其后,整个券商行业超八成涨薪——这组数据砸过来时,我正在吃便利店的特价饭团。突然发现手里的饭团不香了,不是因为酱少,是因为突然算明白:我全年工资,可能刚够人家券商精英的个税起征点。朋友圈里平时晒K线图的金融大

中信证券半年薪酬111亿!人均42万!中金、华泰紧随其后,整个券商行业超八成涨薪——这组数据砸过来时,我正在吃便利店的特价饭团。突然发现手里的饭团不香了,不是因为酱少,是因为突然算明白:我全年工资,可能刚够人家券商精英的个税起征点。朋友圈里平时晒K线图的金融大佬们集体沉默,反倒是做PPT的、送外卖的、开网约车的朋友在疯狂转发,配文一水儿的“谢邀,人在工位,刚被平均,准备辞职考证券从业资格证”。这年头,连工资条都开始搞阶层分化了,券商的薪酬像窜天猴,我们的工资像老太太过马路,不进则退。

先看这组让打工人瞳孔地震的数据:中信证券上半年薪酬总额111.23亿,相当于每天给员工发6182万,每小时257万。这是什么概念?假设你月薪1万,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上班,不吃不喝干到2025年,差不多能攒够中信证券一天的薪酬支出。更扎心的是“人均42.64万”,注意这是半年的数,换算成年薪就是85万,秒杀99%的打工人。但中金、华泰也没闲着,55亿、51亿的薪酬包,同比增速27%、21%,活像刚吃完兴奋剂的野马,在薪酬赛道上一路狂奔。

有人说这是“牛市红利”,上半年A股震荡上扬,交易活跃了,券商佣金、投行收入水涨船高,发钱大方点也正常。这话没错,但看看国信、华西、华安证券40%以上的薪酬增幅,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要知道去年同期,还有券商在降薪裁员,今年转头就给员工发钱发到手软,这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难道券商的薪酬体系是按“薛定谔的业绩”发的?行情好时是印钞机,行情差时是算盘精?

更魔幻的是“人均薪酬”这个词。中信证券4.5万名员工,半年人均42万,意味着有人拿百万年薪,就有人被按在地上摩擦。就像上学时班里平均分60分,学霸考90分,你考30分,俩人一平均,你也“被及格”了。沪上某券商人士说得实在:“投行大佬年终奖能在北京买套房,前台小妹月薪可能刚过个税线。” 这哪是人均薪酬,分明是“人均被平均”。

正当全网酸成柠檬精时,券商圈开始集体“辟谣”。某券商人士痛心疾首地说:“你们算的数不对!这里面包含公司交的公积金、社保、体检费,甚至给员工发的中秋月饼都算进去了!” 另一位大佬补充:“还有递延薪酬啊!今年发的可能是三年前项目的奖金,你们不能当今年收入算!” 听完这些解释,我突然悟了:合着券商的薪酬是道“奥数题”,普通人用加减法,他们用微积分。

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薪酬计算公式”:当期薪酬总额=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这公式看着挺专业,实则暗藏玄机。比如“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既包括你的工资条,也包括公司给你交的五险一金。假设你月薪1万,公司实际支出可能是1.4万(含单位部分社保公积金),但在这个公式里,1.4万都算“薪酬总额”。券商大佬们年薪百万,公司配套支出可能高达150万,这么一算,“人均42万”里至少有10万是公司的“隐性成本”,不是员工实际到手的。

更坑的是“递延薪酬”。投行做IPO项目,奖金可能分3年发,今年发的钱里混着去年甚至前年的项目提成。相当于你2023年的绩效,2025年才到手,结果被算进2025年的“薪酬增长”里。这就好比你三年前买的彩票今年中了500块,结果被统计成“2025年上半年收入暴增500%”,听起来唬人,实则是时间线错乱。

最绝的是“平均员工人数”。券商人员流动比理发店还快,有人月初入职月底离职,有人拿完年终奖就跑路。年报里的“员工人数”通常是期末数,用半年薪酬总额除以期末人数,相当于用全班期末考试人数,去平均全年的考试成绩,能准吗?

即便扣除各种“水分”,券商薪酬依然秒杀90%的行业。为什么大家对券商涨薪反应这么大?因为这个行业的“赚钱逻辑”太刺眼了。

首先,券商赚的是“牌照钱”。你想开个证券公司?先拿牌照,注册资本最低5000万,还要通过证监会的层层审批。全国42家上市券商,拿着稀缺牌照在资本市场“躺赚”:股民交易要交佣金,企业上市要付保荐费,发债要收承销费。这些钱来得太快太稳,以至于即便市场震荡,券商依然能靠“手续费”闷声发大财。反观实体企业,制造业利润率可能只有5%,开个小餐馆要起早贪黑,结果券商敲敲键盘、做做PPT,半年薪酬就能买半条街的餐馆。

其次,薪酬分配“旱涝保收”。牛市时奖金拿到手软,熊市时降薪幅度远小于业绩跌幅。2024年A股成交额下滑20%,但头部券商薪酬降幅不到5%;2025年行情刚回暖,薪酬增速立马反弹到13%-27%。这种“下跌有底,上涨无顶”的薪酬机制,比小区门口的“保本理财”还稳。更讽刺的是,某些券商一边喊着“降本增效”,一边给高管发千万年薪,员工薪酬增速跑赢营收增速,活脱脱把“共同富裕”玩成了“先富带动高管富”。

最扎心的是“财富幻觉”。当券商人均薪酬碾压其他行业时,普通人会产生一种“我也能逆袭”的错觉。但现实是,券商校招非清北复交不要,投行部更青睐“三中一华”(中信、中金、中信建投、华泰)的嫡系,普通院校毕业生连简历关都过不了。就像网红景点的“天空之镜”,看着很美,走近了才发现是块 puddle,还得花钱排队拍照。

券商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归根结底来自三个“钱包”:股民的交易费、企业的融资成本、基民的管理费。

股民贡献的“手续费”最直接。你每买卖1万元股票,就要交1-3元佣金(万一免五的除外),这些钱最终变成了券商的收入,再转化为员工薪酬。2025年上半年A股成交额同比增长15%,意味着股民多交了15%的佣金,间接给券商员工“发了工资”。有股民吐槽:“我炒股三年亏了2万,结果给券商贡献了5万佣金,合着我是来给券商打工的?”

企业融资成本里也藏着“薪酬密码”。一家公司IPO,保荐费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这些钱最终会转嫁到股价上。比如某公司上市募资10亿,支付券商保荐费5000万,相当于股民每买1股,就有5分钱进了券商的口袋。上市公司融到的钱用来扩大生产,券商拿到的钱用来发奖金,这波操作,股民成了“终极买单侠”。

最隐蔽的是“基金管理费”。你买1万元基金,每年要交1.5%的管理费(主动型基金),不管基金涨跌都要交。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光管理费就收了上千亿,其中大部分流向券商资管部门。基民亏得关灯吃面,基金经理拿着百万年薪,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本质上是用普通人的“理财钱”供养金融精英。

券商薪酬数据刷屏的背后,是“平均工资”这个词越来越像一把“伤人利器”。中信证券人均42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半年1.96万,前者是后者的21倍。这种差距不是“努力与否”能解释的,而是行业壁垒、资源垄断、政策倾斜共同作用的结果。

更讽刺的是“薪酬分化”比“平均工资”更触目惊心。中信证券内部,投行董事总经理年薪可能上千万,而分支机构的客户经理月薪可能只有8000元(还得完成开户任务)。中金公司的“投行贵族”和中信建投的“降薪员工”(中信建投上半年薪酬降14%),活在同一个行业,却是两个世界。这种“内部差距”比“行业差距”更残酷,就像同一个班级,有人保送清北,有人只能去蓝翔,老师还天天宣传“我们班平均分全校第一”。

普通人面对这种差距,除了自嘲“被平均”,似乎别无选择。有人说“券商高薪是市场行为,凭本事赚钱没毛病”,这话没错,但“凭本事”里有多少是“凭牌照”、“凭关系”、“凭信息差”?如果一个行业的高薪主要靠“垄断”而非“创新”,靠“收割”而非“创造”,那这种高薪本身就是对“勤劳致富”的讽刺。

看完券商薪酬数据,与其愤怒或焦虑,不如冷静想想:我们到底在羡慕什么?是羡慕他们的“高收入”,还是羡慕他们“躺着赚钱”的行业红利?

对于券商人士来说,“人均42万”更像个“甜蜜的负担”。一方面要承受外界的“高薪原罪”指责,另一方面可能自己也在“被平均”的队列里——就像某券商投行小兵在知乎吐槽:“领导年薪800万,我年薪20万,我俩一平均,我也‘人均410万’了,谢谢领导带我‘共同富裕’。”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盯着“平均薪酬”焦虑,不如搞清楚两个真相:第一,券商的高薪有水分,别被“账面数据”忽悠;第二,任何行业的“造富神话”都有周期,2015年牛市时券商薪酬更疯狂,后来股灾一来,降薪裁员照样毫不留情。

最后送大家一句“反焦虑口诀”:券商薪酬高,与我无关;我的工资低,努力吃饭。毕竟,比起“被平均”的42万,手里的特价饭团虽然便宜,但至少不会“递延发放”,也不用“扣除公司缴纳的社保公积金”,更不会“被统计成别人的高薪”。这年头,能实实在在落进口袋的,才是真·财富自由。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