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直接被别克君威刷屏了,10.69万的价格直接掀爆整个汽车圈,10年前,别克君威的落地价要20万+,现在这款车的落地价刚刚12万,看到这样的售价,网友们都说“值”,但别克君威并没有取得如期的销量,在刚刚过去的一周3/17~3/23日,别克君威的单周
最近一段时间,直接被别克君威刷屏了,10.69万的价格直接掀爆整个汽车圈,10年前,别克君威的落地价要20万+,现在这款车的落地价刚刚12万,看到这样的售价,网友们都说“值”,但别克君威并没有取得如期的销量,在刚刚过去的一周3/17~3/23日,别克君威的单周销量仅为1366辆,这直接宣告别克新款车型的阵亡。
燃油车与新能源的此消彼长,当前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0%,消费者对燃油车兴趣下降。君威作为传统燃油车型,需与比亚迪汉(混动/纯电)、小鹏P7等智能化新能源车竞争,后者凭借政策补贴、低使用成本和科技标签更具吸引力。数据对比:2024年中级车销量TOP5中,仅凯美瑞、帕萨特为燃油车,其余均为新能源车型。
同级燃油竞品的“内卷”压力,日系、德系对手(如雅阁、迈腾)终端优惠同样激进,且品牌认知度更高。例如迈腾1.4T车型价格下探至15万区间,叠加大众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长期口碑优势,分流了部分潜在用户。
品牌溢价下滑与转型迟缓: 别克曾以“美式豪华”立足,但近年品牌高端化受挫(如GL8高端线收缩),新能源布局滞后(仅微蓝6等少量车型)。消费者对别克“技术保守”“电动化不足”的认知削弱了购买意愿。典型现象:年轻用户更倾向选择特斯拉、理想等新势力,而商务用户则转向奥迪A4L等豪华品牌入门车型。大幅降价虽短期刺激关注,但损害品牌价值:
配置与智能化短板:君威在智能座舱(车机流畅度、语音交互)、辅助驾驶(仅标配定速巡航)等方面落后于同级新能源车型。例如小鹏P7的XNGP智驾系统、比亚迪汉的DiLink生态已成用户核心决策因素。
燃油车使用成本劣势:油价高企背景下,用户更关注能耗经济性。君威1.5T车型WLTC油耗6.89L/100km,而比亚迪汉DM-i亏电油耗仅4.2L/100km,叠加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形成降维打击。
线上热度未转化为线下流量:社交媒体“叫好”多源于价格话题,而非产品价值深度传播。例如缺乏对Ecotec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等差异化亮点的持续输出,导致消费者认知停留在“便宜”而非“质价比”。
经销商网络收缩与新能源分流:别克部分4S店因盈利压力关闭,二三线城市覆盖不足;同时新能源销售渠道(商超店、直营模式)更贴近用户生活场景,进一步挤压传统4S店流量。
短期策略:调整营销重心,强化“10万级合资B级车”标签,针对首购刚需人群(如三四线城市家庭用户)推出金融方案,同时捆绑终身保养等增值服务。
长期转型:加速推出基于奥特能平台的纯电车型,重塑品牌科技形象,例如借鉴凯迪拉克锐歌的直销模式,打造独立新能源产品线。
在未来,别克汽车品牌还有救吗?欢迎大家评论!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