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是曼哈顿工程中唯一的中国籍科学家,她的工作直接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这样一位年轻中国女士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对性别与族裔的偏见,也为战后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奠定了基础。她所体现的跨文化合作精神,有力促进了盟国间的互信与团结。撰文 | 张程宁(全美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冯达旋(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理论物理主任)原标题:《反法西斯科研中的旗袍身影:中国女性吴健雄在曼哈顿工程中的重要角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军人伤亡逾383万[1],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国家之一。就在这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中,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一位身穿中国传统旗袍、彼时仍为中国国籍的年轻女性,凭借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实验能力,投身于反法西斯的科研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就是后来蜚声国际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受聘于曼哈顿工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秘密科学工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昂贵、也最具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之一。该计划始于1939年,在1942年正式加速推进,其核心目标是研发原子弹,以抢占战略主导地位。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动因包括:防止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原子弹: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核裂变现象。美国担心希特勒政权会将这一发现迅速转化为毁灭性武器。爱因斯坦与西拉德 (Leo Szilard) 等著名物理学家曾联名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敦促美国政府立即展开核武研究。寻求科技与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率先掌握原子弹技术,确保战争胜利并重塑战后国际秩序。在曼哈顿计划中直接或间接发挥关键作用的科学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J.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伊赛德·拉比(Isidor Rabi)、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帕特里克·布莱克特(Patrick Blackett)、罗伯特·赛伯(Robert Serber)、汉斯·贝特(Hans Bethe)、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利奥·西拉德(Leo Szilard)等。正是在这些科学巨擘影响和作用下,曼哈顿计划在美国本土全面展开,最终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计划总投入高达20亿美元(约合今日价值240亿美元),共有超过60万人参与,其中包括70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高峰期就达13万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籍科学家吴健雄(Chien-Shiung Wu)作为曼哈顿工程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以其卓越的贡献成为关键人物之一。吴健雄1912年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1934年,她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今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导师为著名物理学家施士元博士。施士元是居里夫人亲自指导的唯一一位中国籍博士生,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9年后改名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是中国现代物理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摘要:吴健雄是曼哈顿工程中唯一的中国籍科学家,她的工作直接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这样一位年轻中国女士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对性别与族裔的偏见,也为战后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奠定了基础。她所体现的跨文化合作精神,有力促进了盟国间的互信与团结。撰文 | 张程宁(全美南京大
来源:大鱼小瑜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