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岁香港少女潘浠淳,在媒体报道里被塑造成 “AI 医疗未来之星”,更被捧为香港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在教育竞争白热化的香港,学术神童向来是家长与媒体眼中最受青睐的 “励志符号”。
17岁香港少女潘浠淳,在媒体报道里被塑造成 “AI 医疗未来之星”,更被捧为香港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这一 “天才” 形象,却在一夜之间骤然崩塌,如今只余下满地狼藉。
图源:点新闻
近年来,教育内卷之下,家长与学生在科研竞赛中疯狂投入,可随之暴露的问题,却愈发离谱。
01
17岁“天才少女”:
砸钱堆砌的荣耀一夜轰然崩塌
就读于香港顶尖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的潘浠淳,曾凭借 AI 医疗项目《药倍安心(MediSafe)》斩获 8 项国际大奖、被媒体称作 “天才少女” 的 “别人家孩子”,近日被曝其获奖项目实则是父母耗费重金,委托美国 AI 公司代工完成。
潘浠淳的履历堪称 “完美范本”:她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外科名誉教授,母亲曾任港大医学院助理教授,祖父与叔公也均为医生;5 岁起学习乐器,拿下钢琴、敲击乐双 8 级,声乐 7 级证书;小学时获 “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优异奖,初中阶段又和同学合作发明鞋垫,夺得STEM大赛冠军。
图源:政府新闻处
2024 年,潘浠淳以 “医院实习所得灵感” 为契机,推出AI医疗辅助系统《药倍安心》,声称该系统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监测医生处方,降低用药错误风险。
该项目随后接连拿下2024年香港ICT奖金奖及创新大奖、2025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香港首届 “少年创科达人大奖” 等 8 项荣誉,潘浠淳本人也因此获评香港第四届杰出学生奖,成为青少年科创领域的标杆人物。
图源:紫荆网
然而,2025 年 6 月,匿名举报者提出质疑:《药倍安心》所采用的 GPT API 技术,其复杂度已远超中学生能力范畴,项目存在明显的外包痕迹。
随着调查逐步深入,美国 AI 公司 AI Health Studio 联合创始人兼 CEO Jemaa,在 LinkedIn 平台公开发声:“该项目是受潘母彭咏枝委托,由公司从零开始开发,我们此前完全不清楚它会被用于学生参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质疑声刚出现时,潘母曾试图通过公关途径,要求 AI Health Studio 将项目描述从 “制作平台” 调整为 “商业发布”,以此掩盖项目代工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潘同学的父亲潘冬平,早在 2015 年就因简历造假,被香港医务委员会处以停牌一个月、缓刑半年的处罚。
当时,潘冬平在申请香港某私立医院职位时,虚构了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头衔及多项国际学术任职,事情败露后,他仅以 “疏忽” 为由辩解,最终仅受到上述轻微处罚。
此外,举报者还透露,《药倍安心》在开发阶段使用了未经授权的病历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来源,疑似为潘父任职的医院。
一地鸡毛之下,潘浠淳过往那些看似闪耀的履历 —— 无论是科创奖项、发明成果,还是音乐等级考试成绩,都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香港网友愤怒评论:“这根本不是普通的‘鸡娃’,而是父母亲自下场造假!” 更有人直言:“17 岁天才少女是假的,但孩子的人生被学术造假彻底毁掉,却是真的。”
图源:信报
这场 “天才塌房” 风波,不仅击碎了潘浠淳的完美人设,更撕开了香港 “鸡娃” 文化背后的残酷真相。
香港名校竞争本就激烈,部分直资学校曾公布 “优秀毕业生履历”,数据显示平均每人拥有 5.2 个国际竞赛奖项、3.8 项专利发明。
可这些光鲜的 “成就” 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孩子真正的才华与汗水?又有多少是家长花费几十万港元,通过 “外包” 包装出来的虚假人设?
在功利化的教育逻辑驱动下,有些家长宁愿亲手造假,也要为孩子 “铺平” 升学之路。而潘浠淳的案例,不过是把这套灰色操作的荒谬与不堪,赤裸裸地摆在了阳光之下。
02
“拼爹妈”式科研
制造“纸糊的天才
国际顶级学术竞赛尚且如此,国内频频被曝光的“中学生科研奇迹”,早就让公众见惯不怪。
近十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屡次陷入造假争议,几乎成了 “拼爹竞赛” 的代名词。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2015 年,中科院某研究院院长刘某国,被曝挪用团队科研成果,为 13 岁儿子刘某阳 “包装” 发明。
刘某阳的 “便携式雾霾检测装置”,与中科院研究所 2012 年的科研成果高度雷同,而他的父亲正是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凭借这项 “发明”,刘某阳拿下创新大赛三等奖,还顺利升入重点高中。
2020 年,昆明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以《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斩获全国赛三等奖。
该研究涵盖基因组学、动物实验、临床样本分析等内容,难度与工作量堪比博士论文。
随后大众发现,这名小学生的父母均为中科院肿瘤研究博士,大概率在该研究中全程代劳。在确凿证据面前,大赛最终撤销了其奖项。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更可怕的是,这类现象已悄然织就完整产业链。教育中介公然兜售 “科研项目代做”“专利发明包装” 服务,甚至抛出 “名校博导指导” 的诱人承诺。
部分家长不再满足于陪伴孩子学习,反而亲自下场 “打造天才”:要么亲手为孩子代写论文,要么花钱聘请专家开发项目,再让孩子以 “第一作者” 身份参赛。
软弱的处罚变相纵容了这一切 —— 多数时候,造假仅以撤奖收尾,既无经济赔偿,更难触及法律红线。
违规成本极低,直接导致家长与学生心态扭曲:反正最坏结果不过是失去本就不该得的奖项,为何不放手搏一把?
长此以往,一批 “空心娃” 被批量制造:他们擅长包装营销,却缺乏真正的学识与能力。
03
别追 “假天才”,
教育该让孩子真实成长
我们真正该反思的,从来不是某个孩子的造假行为,而是 “鸡娃” 文化如何默许甚至纵容了 “拼爹科研” 与科研造假。
当教育沦为 “造牛娃” 的竞赛,最终受损的,必将是更多缺乏资源托举的普通家庭。
从香港的潘浠淳,再到一连串中学生科研造假案例,我们看到的绝非孤立丑闻,而是全球教育功利化浪潮下的共性病灶。
教育竞赛被过度赋予功利属性,家长的焦虑、机构的逐利、制度的漏洞,共同催生出一批又一批 “纸糊的天才”。
或许,为人父母最大的勇气,不是费力塑造一个完美孩子,而是敢于接纳孩子的普通与真实。让花只做花,让树只做树,这才是教育应有的真正价值。
正如陶行知所言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不该是堆砌虚假光环的竞技场,而应是守护每个生命自然生长的沃土。
当我们卸下 “造天才” 的执念,回归 “育真人” 的初心,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真实的探索中扎根,在踏实的成长中绽放,这才是教育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也是社会未来最坚实的根基。
来源:雅思天后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