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高铁成为大众出行的日常选择,广西的站台上悄然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设置在14个地市高铁站的读书驿站,正通过1.4万册实体书籍与海量电子资源,将候车时光转化为沉浸式阅读场景。这种创新服务既延续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基因,也开启了旅途文化体验的新维度。
当高铁成为大众出行的日常选择,广西的站台上悄然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设置在14个地市高铁站的读书驿站,正通过1.4万册实体书籍与海量电子资源,将候车时光转化为沉浸式阅读场景。这种创新服务既延续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基因,也开启了旅途文化体验的新维度。
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读书驿站展现出细致的设计考量。儿童阅读区配置1670册少儿读物,让家长在候车间隙通过共读实现双重目标:既安抚儿童情绪,又播种阅读兴趣。数据显示,该区域日均服务超200组家庭,部分家长反馈孩子由此养成了主动取阅的习惯。
借阅系统的灵活架构是项目落地的关键支撑。30天基础借期叠加10天续借期,配合全区通还的网格化服务,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地理限制。旅客在桂林借书、北海归还的操作日均发生80余次,跨城图书流转量占总流通量的17%。电子书扫码即读的模式则覆盖了碎片化阅读场景,单日最高扫码量突破1500人次。
作为“书香铁路”品牌的实体化载体,该项目通过政企协同实现了资源整合。文旅部门提供专业图书配置,铁路系统发挥客流集散优势,双方联合开发的图书漂流系统已累计服务旅客超120万人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更让书籍伴随高铁网络实现跨区域传播。
从服务数据观察,文学类书籍借阅量占比38%,社科类占24%,印证了驿站满足主流阅读需求的能力。2025年新增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周转率同比提升42%,反映出旅客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工作人员定期收集的读者建议,已促成3次书目结构调整,确保藏书与大众兴趣动态契合。
这种文化基建的创新价值正在持续释放。部分商务旅客将借阅服务纳入差旅规划,利用乘车时间完成书籍更替;学生群体通过跨城还书功能建立阅读社交链;老年读者则借助大字号版本重拾阅读乐趣。当纸质书脊与电子屏幕在站台交相辉映,传统阅读场景与现代交通枢纽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铁路系统通过实体空间再造,正在重新定义旅途的文化属性。图书驿站不仅消解了候车的焦灼感,更将交通动线转化为知识传播通道。随着借阅数据的持续积累和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这种“可携带的文化空间”或将成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配置,让每个出发与抵达的瞬间都承载着思想流动的可能。
来源: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