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48 5

摘要:成年之后,渐渐明白,世间许多事并非黑白分明,人也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区分。

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

成年之后,渐渐明白,世间许多事并非黑白分明,人也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区分。

我们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所处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的选择。

《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说得深刻:“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很多时候,我们争对错、论是非,不过是因为站在了不同的立场。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

明白这一点,许多纠结自然迎刃而开。

1

立场不同,认知即异

《庄子·秋水》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惠施在梁国为相,庄子前去拜访他。

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来,是要代你为相。”惠施于是大惊,下令在城中搜寻庄子。

庄子却主动上门,对他讲: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候有只猫头鹰叼着只死老鼠,见鹓鶵飞过,以为要来抢它的腐肉,便发出恐吓的声音。”

“你现在是不是也在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我?”

庄子志在高远,根本不屑于权位之争,而惠施却以己度人,以为人人都贪图相位。

所处立场不同,人的眼界和判断自然迥异。

你之蜜糖,或许恰是彼之砒霜;你视若珍宝的,他人可能弃如敝履。

《晋书》中记载,西晋初年,天下饥荒,百姓多饿死。

晋惠帝司马衷听闻奏报,大惑不解地问:“何不食肉糜?”

皇帝久居深宫,怎知民间疾苦?在他看来,肉粥已是简陋的食物,却不知百姓连米糠都吃不上。

并非晋惠帝天生愚钝,只是他的立场限制了他的认知。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员工觉得老板苛刻,老板认为员工懒散;

妻子埋怨丈夫不顾家,丈夫抱怨妻子不体贴;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却只渴望自由玩耍……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都觉得自己有理,对方有错。

实际上,不过是因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一样罢了。

2

立场决定选择,无关善恶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段轶事。

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一起读书、一起劳作。

有一天,两人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片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继续锄地,华歆却捡起来看了看才扔掉。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坐豪华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放下书跑出去看。

于是管宁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坐,说:“子非吾友也。”

千百年来,人们多赞管宁之高洁,贬华歆之庸俗。

但换个角度看,华歆真的做错了吗?

他不过是对财富与地位有着正常的兴趣,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

后来历史的发展更令人玩味。

管宁终身不仕,隐居讲学,固然清高;而华歆官至司徒,为官清廉,举荐贤能,同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两人选择不同,但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很难说谁对谁错。

明代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时,手段强硬,打击政敌毫不留情。

许多旧族世家对他恨之入骨,称他“专权乱政”,但平民百姓却因新政受益,称赞他是“救时宰相”。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评价却如此两极分化。

是非对错,往往取决于你站在哪一边。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许多选择无关善恶,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3

理解他人立场,方能通达人情

《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面对混乱的管理局面,她一上任就明确各项规矩,严惩违规者。

有个仆人迟到,她当即下令打二十板子,并扣发一个月银钱。

众人见她如此严厉,都不敢再懈怠。

站在仆人们的立场,觉得王熙凤太过严苛;但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若不立威,难以服众。

而王熙凤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并非一味严苛。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她也能体恤下情,对表现好的仆人多有赏赐,恩威并施,这才将宁国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是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座山,从不同角度观看,形态各不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也大多源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若能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许多矛盾自然化解。

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书,说家人为了三尺宅基地与邻居争执,要他出面干预。

张英回信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信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感其大度,也退后三尺,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六尺巷”。

站在自家立场,争的是土地;站在更高立场,看的是情谊与和谐。

立场转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4

坚守自己立场,同时尊重他人

当然,理解他人的立场,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原则。

真正成熟的人,是在坚守自己立场的同时,也能尊重他人的选择。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遇围困,粮食断绝,随行弟子病倒多人。

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固然会有困窘的时候,但能坚守原则;小人一到穷途末路,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明白各国君主有自己的立场和考量,不去强求;但他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因处境艰难而改变。

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成年人应有的处世态度。

近代作家鲁迅与胡适,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方面有着不同立场。

鲁迅主张激进革命,认为只有彻底打破旧社会,才能建立新世界;

胡适则提倡渐进改良,认为一点一滴的改进才是可行之路。

两人观点迥异,但私下仍保持交往,尊重对方的选择。

鲁迅去世后,胡适还多次为出版《鲁迅全集》奔走相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就不会强求一致,能够包容差异。

《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界本是多元的,不同立场可以共存。

成年人的智慧,在于明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

看透这一点,便不再为观点不同而烦恼,不再为意见相左而争执。

与人相处时,多一份理解;面对分歧时,多一份包容。

守住自己的立场,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

如此,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活得通透,在纷扰的人世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萌宠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