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写字时,人们常常“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习书法。
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写字时,人们常常“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习书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是闻名遐迩的风筝之乡,也是南通板鹞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过去,这里因为走出过刘嵩樵、宋问渔等当代知名书画家和教育家,使得刘桥这片土地上沉淀着独特的人文气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58年,陈国华出生在了这里。
陈国华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父母都是朴实的庄稼人,家境清贫。机缘巧合的是,江南私塾名士刘汉基是陈国华的姨爷爷,两家相隔不足二里地,于是刘汉基成为了陈国华的书法启蒙老师。
虽然陈国华从小勤学书法,但七十年代,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想靠写字谋生并不现实。于是1975年,18岁的陈国华入职当时的南通县文工团,参加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的演出。
1979年,文工团从演出歌舞改为了黄梅戏剧团,陈国华也在那时调到了农机厂。不久之后,他又先后调去二轻局、平潮农机厂、铁木机械总厂、铸钢厂、平潮中学等单位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陈国华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
80年代末,陈国华在读《书法报》时,得知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生班正在招生,他立即报名参加。在那两年的学习中,陈国华不但系统学习了书法知识,还接触了吴传麟、张德育等一批书法名家,其中也包括陈国华的导师刘艺。书法中,常将线条的力度称之为笔力。笔力,是一种艺术之美,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笔力的强弱,也影响着一件书法作品的生命力。为了做到运笔有力,陈国华不但自制了形态各异分量相当的毛笔,还钻研出了一套训练笔力的方法。
2006年,因为工作关系,陈国华被调往北京。虽然事务繁杂,但他依旧没有间断研习书法 ,加上北京的工作为陈国华提供了更多和艺术家切磋交流的机会,这使得他的书法创作水平有了飞速提高。2022年底,《陈国华书法作品集》出版,这也成为了陈国华个人书法道路上的里程碑。
“云悠悠山濛濛,一片乡思不断”,翻开陈国华作品集,这句思乡诗句尤为的醒目,在北京工作十多年,离开家乡也十多年,陈国华毫不掩藏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和祈盼。在通州老家,陈国华专门布置了一间书法工作室,一进门,“乡情”两个大字成为陈国华对家乡朴实而真实的情感写照。
在陈国华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人们内心灵魂的表达,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载体,应该广为传播。因此在业余时间,陈国华热衷参加文联和中国书协组织的公益活动。他曾经随文联六次进藏,到贵州遵义、湖北十堰、云南西双版纳、俄罗斯莫斯科等地传播中国书画艺术。
几十年的笔墨耕耘,书法早已成为陈国华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一支笔、一张纸陪伴着他经过四季,行走四方。在书法的天地里,陈国华也寻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陈国华的启蒙老师刘汉基老先生曾教导:心正则笔正。正是这句话影响了陈国华的一生。无论是书法还是生活,路走的再远,他始终记得回家乡的路。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