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岁月斑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一组奖章和黑白老照片,这些便是家住九亭镇的红色宣讲员赫耿民的先辈们所留下的全部物证,也是一家人格外珍重的“传家宝”。80多年前,她的父母和亲属纷纷投身革命,爷爷赫廷杰与表叔赫英更是为了抗日而英勇牺牲,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国与人民。
一张岁月斑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一组奖章和黑白老照片,这些便是家住九亭镇的红色宣讲员赫耿民的先辈们所留下的全部物证,也是一家人格外珍重的“传家宝”。80多年前,她的父母和亲属纷纷投身革命,爷爷赫廷杰与表叔赫英更是为了抗日而英勇牺牲,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国与人民。
“爷爷他们这一代人抗日的故事,我们都从小听到大,如今又讲给我们的孩子听。这种英勇无畏、为国为民的精神与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家的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竭尽所能,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赫耿民特地翻出了这份“传家宝”,想把爷爷赫廷杰烈士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
热血铸丰碑:烙铁烙不灭的红色信仰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母亲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我的父亲1939年参加革命,根据组织需要,1940年转入地下工作。而坚守在老家的爷爷赫廷杰也担当起了本村粮秣主任的职务,负责为八路军筹集粮食和各种物资。爷爷家也成为村子里的抗日‘堡垒户’。”打开记忆的匣子,赫耿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83年前。
1942年,日军在冀中平原搞铁壁合围大扫荡,抗日形势极为严峻。9月的一天晚上,八路军敌工部干部赫英带八路军首长路过小吕村,就住在赫廷杰家里。村里的汉奸发现了他们,悄悄地向碉堡里的日军报了信。大半夜,日军就冲进了村子,包围了赫廷杰的家。事发突然,赫英带着八路军首长立即跳出后窗,从地道撤离了村子,但是被子都没来得及收拾。
“日本人冲进屋里,看到炕上的几床被子,伸手一摸还是热乎的,就向爷爷赫廷杰要人。他肯定不能把自己人交出来。”赫耿民回忆道,恼羞成怒的日军搜不出八路军,当即抓走了爷爷,将他带到小陈据点严刑拷打。日军用烧红的烙铁往赫廷杰的身上到处烫,但他始终不发一言,直到被活活烫死,也没有吐露一句八路军的去向和储藏粮食的地方。
赫廷杰死后,被抬出了据点,村子里很多老百姓来帮着抬人。看到他身上被烫得没一块好肉,乡亲们都义愤填膺,将对日军的憎恨化作抗日的热血与力量,全力支持八路军开展工作。抗战胜利后,赫廷杰和其他为抗战而牺牲的家人一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一张交付家属手中、轻薄却重若千钧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见证了这段鲜血铸就的抗战往事,无声诉说着他的赤诚信仰。
家风永流传:一家人前赴后继赓续红色血脉
“从小听父亲讲这些故事,我就一直想着:‘长大以后我也要像我爷爷一样为了祖国不惜一切!’”赫耿民告诉记者,在爷爷英烈事迹和爸爸妈妈等老革命的激励下,她的大姐姐赫更瑄16岁就报名加入志愿军19兵团赴朝作战。而她自己17岁时也到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不管是种地、训练还是在冰天雪地野营拉练,她从未叫过一次苦。后来回到了天津,她又努力读书,拿了文凭,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发光发热。
赫耿民(左一)和战友们
退休后来到上海,赫耿民也在这座红色之城、光荣之城的火热氛围里找到了自己后半生新的使命与意义。2011年,她组织九亭镇的叔叔阿姨们,成立了一支兵妈妈拥军队,义务服务于松江消防九亭中队。后改名为消防情志愿者队,为消防员们带去节日慰问、联欢活动等关爱和服务。十余年的暖心陪伴下,她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如今,她还加入了“百姓名嘴”理论宣讲队伍,成为了一名红色宣讲员。“我的父母为我起名‘耿民’,就是寄予我忠心耿耿为人民的期望。虽然我已经白发苍苍,比其他宣讲员大了四五十岁,我依然特别自豪,因为我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我应该做的事情,做了我们父辈让我们做的事情!”说到自己的新角色,赫耿民兴奋地表示。
在她看来,“通过我的宣讲,通过红色故事的传播,希望中华民族子子孙孙都要记住这些红色记忆,永远铭记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让他们知道今后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让红色传承代代相传。”
记者:李爽 俞悦琦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正豪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