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江苏省消保委针对借“反游戏、戒网瘾”制造焦虑进而卖课的现象发布消费提醒,提醒消费者警惕落入陷阱,不要让消费掏空钱包。
文丨Jynx 审核丨菜包
排版丨鹿九
几天前,江苏省消保委针对借“反游戏、戒网瘾”制造焦虑进而卖课的现象发布消费提醒,提醒消费者警惕落入陷阱,不要让消费掏空钱包。
是的,臭名昭著的“反游戏”势力,终于被官方盯上了。
你可能不知道,“反游戏”这三个字,实际已经在中国形成了百亿产业链——这条从数十年前布局至今的焦虑降智生意,借着互联网东风迅速发展,吸收信众千万金钱无数,像邪教般毁掉了无数个家庭。
十几年前,在互联网尚未完全普及的中国,曾有那么一批人以纠正“网瘾”为名,让愚昧的父母献出叛逆的孩子,以暴虐的驯化戒治“网络的成瘾”,再将听话的“尸体”运回破碎的家庭,他们脚踏着滔天的血泪,得到的却是财务报表上看不清头尾的那一串零。
他们中的佼佼者无疑是至今仍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的杨教授,靠着08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战网魔》,杨永信成为了无数家长的救世主,其早年间的经历可以说得上是名利双收,他一边接受着来自焦虑父母的奖章与簇拥,一边用电击仪器灼烧出源源不断地治疗费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众媒体的聚光灯带给他的可不只有忠诚的信徒,还有无数双质疑的目光,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指责和批判,杨永信最终系上了他那鼓鼓囊囊的腰包,淡出了公众视野,失去了名利双收中的“名”。
在杨永信销声匿迹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有人在愤愤不平地发声。
“他为什么还活着?”
可比起杨永信的“下场”,更让人感到可悲与愤懑的,是这些泯灭人性的中式“集中营”仍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赚的盆满钵满,据部分媒体报道,他们仅需一年时间,就能狂捞70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不仅没有逐渐消失,反而是换了套马甲,重新开张,这些所谓的反游戏教育专家一边把“游戏就是电子鸦片”的口号喊得无比响亮,一边在这片土地上做着与“贩毒”无异的卑贱勾当。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等流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我们能看到那些叫嚣着“戒网瘾”的老β登再也不念叨这个词了,转而开始将炮口对向了游戏,从“网络有害”到“游戏有害”,他们的立场很快就得到了转变。
毕竟自己成天就捧着个手机在那刷短视频,又是对口型又是送你三千万的,实在没什么立场去说网络的不是。
可借口总归是要有的,毕竟孩子不听话不可能是自己的问题,那不是网络的问题,自然就是游戏的问题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这样一帮抽象中登,当年嘴里喊着“网络成瘾”的他们,如今玩短视频玩的那是不亦乐乎。
这帮人组建起了“反游戏联盟”,开始在国内各个城市进行小规模的游行宣讲,他们有的人在游戏公司前拉横幅,有的人在地铁站里呐喊,更有人给自己冠以“林则徐转世”的大名,环游中国以呼吁和游戏无关的马云关闭游戏。
这些家长无疑都有着教育失败的共同点,面对在其眼里再无可能成龙成凤的孩子,他们一股脑地将怨气发泄到了游戏上。
可很快,他们的怨气就得到了消解,因为有着同样遭遇的家长开始与他们共情,他们中的有些人一开始只是录个视频痛骂游戏几句,但这无意识的行为却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孩子怎样已经无所谓了,如何成为全中国家长的救世主才是重点。
于是他们开始了从“反游戏家长”到“反游戏博主”的蜕变,前者只不过是封建残余在时代浪潮下的绝唱,而后者则是找到了流量密码的焦虑贩子,一个可悲可笑,一个恶贯满盈。
他们有的人甚至抛妻弃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反游戏联盟”的伟大事业中,这份事业带来的流量让他们得到了不菲的平台分成,而精神领袖的头衔更是让他们收获了莫大的满足感,可号称要拯救全中国家庭的他们,现实里已经被自己全家人彻底拉黑了。
终于有的人不再满足于平台分成的微薄收入,开始谋求流量的进一步变现。
这帮人里低端点的直接复制粘贴文案,完了把大脸怼上镜头照着稿子开念,杂草的一边在那痛心疾首地哀嚎“游戏全都是害人精!”,一边在那绘声绘色地吆喝“家人们这个活珠子是真的好吃”。
高端点的则是大家熟悉的“家庭教育专家”,他们在看到反游戏背后的流量后即刻下场,先发布各种扩大焦虑的反游戏视频,再通过制作课程编写书籍进行流量变现,比如同样臭名昭著的疯狂英语创办者李阳。
在去年《黑神话:悟空》发售之际,他就急不可耐地向黑神话开炮,称其为“民族的悲哀”。
虽然驳斥李阳的人站多数,但黑的红的都是流量,李阳根本不可能站出来跟网友公开辩论,他只会单方面的输出观点,毕竟能买他课程的人,不会因为网友的正言直谏就改变立场。
更何况这个吊人完全没有任何立场可言。
他牛魔纯在糊弄傻子,什么玩意拟人他说什么,为的就是吸引更多流量,反正不管能买他课的人的比例是多是少,基数上去了销量总会上去的。
他一会说:“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打游戏的孩子会占尽先机。”
一会又说:“搞游戏产业的人,都应该判刑。”
说着说着,他橱窗里的智慧训练营就以99元的售价卖了一千多份。
(BV1KyJqz2Eu1)
这还只是小头,大头在培训和加盟,一个学生上五天课他就能收家长9800,加盟更是一次性收取9w9的费用,以发展下线帮他引流卖课赚取提成。
但讽刺地是,在“反游戏”这一块,李阳这种“家庭教育大V”都算是有“良心”的了,他的吃相不说干净吧,起码也沾点人道。
因为随着反游戏热度的水涨船高,让更多人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用短视频平台引流吸客,创办“新型戒网瘾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杨永信所创办的机构从未被强制关停,虽然它确实是关停了,但关停的原因却是杨永信到了退休年龄,该颐养天年了。
就连杨永信都生活的无比滋润,那这么赚钱的生意,有什么理由不做?
大不了不用电击就是了,收拾人嘛,有的是招。
他们一方面跟前文所提到的“反游戏博主”和“家庭教育专家”合作,投放“30天帮孩子戒除游戏”等吸引力极强的广告诱导家长消费。
一方面亲自下场建立大量账号,工业化炮制相关视频形成“矩阵”,在多个账号上同时推送相似的内容,让各个账号之间相互引流,抬高热度扩大生源。
面对动辄几万的费用,他们以爱为名,以利为实,先说服家长,让家长认同“孩子有病”,再绑架家长问家长“孩子和钱哪个重要”。
至于在如何“治疗”孩子这事上,他们吸取了前人不算太失败的失败经验。
除了电击,弄不死的就往死里弄,不信你不听话。
这帮人改头换面,从“戒网瘾机构”变成了各种“特训教育机构”,规避国家打击的同时用流媒体大范围营销。
这些号称是教育机构的学校实际上个个位置偏僻,里面所有冠名“教育专家”的老师皆是充当打手和狱警的教官,他们用极端的暴力体罚和过分军事化的肉体折磨来规训孩子,磨平了生而为人所应有的所有棱角。
就在这一条条由血肉浇筑而成的流水线上,数不清的杨永信正工业化生产大批量的提线木偶,一个就价值万金。
这些孩子最终要么变成麻木的尸体,要么横尸当场,再要么,就忍辱负重,熬到从“网瘾学校”毕业那天,熬到初中毕业那天,熬到高中毕业那天,再熬到大学毕业那天...一直熬到脱离原生家庭为止,然后带着终生无法摆脱的心理创伤和悲惨程度直逼孤儿的家庭背景,独自一人了此余生。
这套磕已经唠烂了,右下角的水印也能证实这一点,事到如今再讨论如何为游戏正名已然不重要了。
毕竟逆推一下,没有游戏,杨永信们也能接着赚钱。
孩子与家长之间总会有矛盾和代沟,也总是会有愚昧的家长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如果真的有一天,公众舆论全面认可了电子游戏,没有任何人再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杨永信也只会换一个角度接着煽动,甚至都不需要杨永信去找这个角度,家长们会自己去找的。
所以一切的根源全在家庭教育上吗?
如果所有家长真能理解孩子,不把“不听话”当成一种病,最起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教育职责,不随随便便地把孩子拱手相让还倒往里搭钱,那杨永信确实无从下手。
但这跟没有人吸毒就没有人贩毒一样,家长有恶,可利用他人的恶去行更恶之事来谋取利润的焦虑贩子才是首恶,毒贩会为了利润逼人吸毒,以扩大市场,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些家长或是不懂,或是不能,或是不愿去亲手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甚至是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家庭,出去干了两年活回来孩子就变样了,不出去养不活孩子,出去了管不好孩子,面对教育问题无从下手的他们若是止步于此,那也只是又一个在社会高速发展下难以避免的可悲案例罢了。
但有人把“30天矫正孩子”的诱惑放到了他们面前,把可悲变成了悲惨。
无论如何,主动把孩子交由恶魔之手的家长都是愚昧的。
可“愚昧”不应该成为被“愚弄”的理由。
网上有流言,说杨永信如今已然偏瘫,半身不遂,还正在持续的享受着曾施加在他人身上的电击疗法,这说法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
就算是真的,这也只是报应,而不是惩罚。
我们不能指望等他们榨尽世间横财,风烛残年垂垂老矣,病痛缠身只能插着尿管躺在床上的时候,才得以道一句“天道好轮回”。
好在最近,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法治、民生机构开始关注“反游戏”产业。希望今后,受害者能越来越少。
往期推荐 点图可阅
虚拟主播圈最伟大的单推人,被自己的推亲自“赐死”
拱火二三次元跨界厮杀的虎扑年度女神大赛,被原神干碎了所有内娱女星?
来源:战神无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