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脱口秀两档节目赶末班车,都快杀青前夕,画风突然跑偏:Kid宣布自己退赛,理由竟然是决赛段子和孙书恒的直播内容撞了。他说自己提前根本没看过孙书恒那场,但梗偏偏撞一起,这事儿属实谁看谁迷糊。
脱口秀“撞梗”成行业焦点,Kid退赛背后还有多少隐情?
脱口秀两档节目赶末班车,都快杀青前夕,画风突然跑偏:Kid宣布自己退赛,理由竟然是决赛段子和孙书恒的直播内容撞了。他说自己提前根本没看过孙书恒那场,但梗偏偏撞一起,这事儿属实谁看谁迷糊。
按理说,主角当事人Kid和孙书恒都在评论区礼貌互动了:“咱开放麦见”“包的!”——看上去是高情商化解。可网友和圈里演员才不肯轻易散场,“潜水”的同行们一个个浮出水面,场面刹那变得热闹极了。
比如鸭绒,发了一句“丧事喜办,是大剥削”,一股神秘气息扑面而来;底下嘻哈、大国手、史密斯、王梓晗纷纷点赞,气氛渐渐对上了腔调。嘻哈还转发补刀:“黑白颠倒,是好斟酌”,坐实了这波集体情绪的微妙与复杂。
紧佳佳、吴鼎、黑灯也下场表达态度,林简七甚至把相关内容发到了“寒山四超话”,让吃瓜群众愈发摸不清局势发展的走向。
网络里说,Kid可能早被笑果文化处罚才退赛,这波“群嘲”是不是其实实锤抄袭了?张鼎还给Kid写判词,直接点名“抄袭惯犯K老师”、“决赛被剪名次失”,还翻旧账挖出5年前的梗撞史。对比下去,“Kid洗/融/抄梗”成了标签。
反倒是小佳出面维护,强调Kid每天半夜三点多都在改稿子,直言“他不是king,也没有key,他就只是Kid”,算是力图给对方洗刷原罪。
最让人看不懂还是嘻哈这位,明明推文里气势如虹说“好段子如果是抄就一张烂纸”,转头在小佳的力挺评论下默默比心,究竟站哪边?网友也成了侦探模式,试图解锁背后真含义。
有人提出,脱口秀圈子是个泥潭,撞梗还是抄袭,怎么界定?王越倡议应该出一整套判定体系,别让内卷变成闹剧。有一说一,这事里没有主角能全身而退,因为撞梗的真相,始终没人说得明白。
这还不是个案,脱口秀刷到后期,类似的撞梗事件一个接一个。毕竟题材越来越有限,段子手数量却持续暴增,撞题—撞角度—撞包袱,比谁更快抢到开放麦的机会。脱口秀行业早已进入“查重难度堪比毕业论文”的阶段。
看看近期撞得最狠的几个主题,月经、痛经、AI、死亡、假鞋,“新裤子乐队”那个体检梗,甚至连“西湖醋鱼”都能撞两轮。每个话题都有不同演员各自用法,能聊的点越来越窄,可就算同一梗,不同视角也偶有化学反应:比如王越的痛经段子,把女生体验讲到男生也跟着腿紧张;而甜甜则走月经羞耻路线,大家听了却笑不出来。
AI段子也是如此,00后学生视角在焦虑竞争,社会人赛文干脆直接日常吐槽领导:“AI梦男”养成手册。死生议题,陈艾冷幽默地说“住火葬场”,步惊云就“活出自我”,轻描淡写化解话题沉重感。
这些撞梗,从表面看都有点套路化重复,深入看究竟谁藏得最深、谁表现得高级,归根结底都绕不开一个“共情”词。观众能get的包袱,往往只要比隔壁那位更接地气、更有生活细节,胜负已分。
尴尬的是,有些选手像新晋选手陈鸣飞,段子稚气但确实反映了学生真实AI焦虑,反而和“专业级”赛文的“AI段子”形成新老对话,也侧面反映脱口秀圈里内容向“下沉”延展。
还有个暗流是,脱口秀整个题材、形式都被迫收窄,大家只能频繁内卷个人经历或职场趣闻,深水区的冒犯和全成了“禁区”。十年前刚兴起时,观众对撞梗还挺宽容,如今老观众一听便知是拼装包袱,审美疲劳已成集体通病。偶尔有新人选手带点新句式,反倒出奇制胜,引发热议,比如“房间里的大象”、“莆田正品”,就这种概念让同行直呼服气。
“撞梗”本就是单口行业的老大难。大家生活圈雷同,敏感点一致,你的灵感可能就是别人生活体验的复读。“谁能先捡到这个梗去开放麦,谁说了算”——老牌喜剧人刘旸吐槽说这就是圈子生态。
而脱口秀这几年之外的变化,和行业题材收紧也脱不开。大家只能围着热点话题转圈,连美国那些大演员不也是翻着花样黑特朗普?有什么变化不过是镜头转到中国,有一拨人拼命讲底层生活、女性困境、职场荒谬,撞不撞梗都成了“共识地带”的产物。
Kid退赛只是把这个积压已久的问题推到台前,而圈内外的躁动也是老瓜新吃法。如何定义“洗稿”“抄袭”“撞梗”?是不是应该把行业查重流程提上日程,让文本真正有归宿?脱口秀走到今天,观众比创作者更挑剔,节目组引入新人意在推翻审美穹顶,但“题材荒漠”下的撞梗风暴,还得靠更系统规范才能彻底遏止。
你怎么看脱口秀的撞梗乱象?是圈子自净还是行业内卷的特殊产物?在评论区聊聊,真人秀到了深水区,总得有人溅起水花才过瘾。
来源:山谷里聆听风声的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