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节气过后,时热时凉。西一路古色古香的庭院内,百年海棠投落一片浓荫,大秦正声百转千回——90年前,西安易俗社在血色历史中原创的剧目《还我河山》,在新一代易俗人的排演下,近日又重现于世人面前。
处暑节气过后,时热时凉。西一路古色古香的庭院内,百年海棠投落一片浓荫,大秦正声百转千回——90年前,西安易俗社在血色历史中原创的剧目《还我河山》,在新一代易俗人的排演下,近日又重现于世人面前。
梨园秦声深处,钩沉出一段烽火岁月中“秦声振国魂”的不朽记忆:当日寇压境,烽火连天,国土沦陷、人民受辱、民族危亡之际,这座长安城中的戏曲剧社,数次挺身而出,行经太行东西,踏遍黄河两岸,以戏剧为投枪,把舞台作阵地,冲锋陷阵、唤起民众、团结抗战,在八千里路云和月里,挺起傲然的文化脊梁。
易俗社新近演出的《还我河山》剧照
激励抗日,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万里巡演
我的父亲叫张镇中,1900年生人,易俗社第三期学生。”8月21日,已近八旬的张鸣仲,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流连良久,寻到了父亲在1932年写下的“易俗社社史”(《镇中漫记》)。
张鸣仲依据父亲所撰写的1932年易俗社史,讲述易俗社抗战故事
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展出的《社史(镇中漫记)》
1932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华北地区风云日紧,驻扎华北的西北军官兵为团结抗日、鼓舞士气,邀请易俗社前去演出。
“易俗社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座革命剧社,到了民族危亡之秋,更是义不容辞,勇赴国难。”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告诉记者,易俗社很快便组成了一支90余人的庞大演出队伍,在时任副社长耿古澄带领下,从1932年5月20日踏上了跨省巡演的征程,为部队官兵和民众演出数月。同年12月7日,演出队到达北平。
在易俗社前副社长雷震中生前撰写的《抗日战争中的西安易俗社》一文中,详细记录了易俗社此行所演剧目——《颐和园》《宫锦袍》《玉镜台》《殷桃娘》《三知己》《双诗帕》《杀仇》等戏,或描写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或讲述台湾反抗法、日入侵者,也有温峤败敌、楚汉相争以及史可法抗清兵守扬州、张巡守城等内容。此外,易俗社为此行还专门排演了新编抗日爱国救亡戏《打倒日本化》《焚嫁衣》等。
张鸣仲的父亲张镇中,时任易俗社社员,负责对外联络等工作。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和后来向儿子的讲述中,还原了很多当时赴北平演出的细节。
1937年易俗社北平演出的报道
“易俗社演出团到北平演出,场景非常轰动。”张鸣仲说,当时著名戏剧理论家、北平国剧学会常务理事齐如山先生代表在沪演出的梅兰芳,专程为易俗社举办盛大招待会,尚小云、杜丽云等京剧名流前往剧场观剧,并到后台为易俗社名家王天民化妆、选配服装。
“此次慰劳抗日西北军演出,历经五省一市,受到各抗日官兵欢迎,起到了安定军心,激励抗日士气的预期作用……”在雷震中的文字总结背后,不仅是易俗社历时257天的奔波足迹,也是易俗社将家国情怀、抗争精神融入一方舞台,让“醒民救国”的呐喊响彻中国北方大地乃至更广阔战场的大义。
在最前线,唱响抗日烽火中的激昂秦声
易俗社《还我河山》
如今,走进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在“战火秦韵——炮火中走来的易俗”展区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还我河山》卷角的剧本,无声再现着那段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37年,易俗社再一次为抗日军民擂鼓助战。
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侵华日军连续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当时驻防平津一带的中国军队是宋哲元将军指挥下的国民二十九军,它由原西北军改编,广大官兵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昂。
很快,西安易俗社收到宋哲元劳军演出的电邀。在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易俗社赴北平抗战演出述略》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该社义不容辞,慨然应允,并经研究决定由甲、乙两班合组庞大、整齐之演出阵容,包括生角耿善民、徐抚民、王秉中、郭朝中、杨令俗、康顿易,旦角王天民、黄执中、高符中、袁乃中,净角李可易,丑角马平民、汤涤俗等,共百余人,由副社长耿古澄、训育主任封至模担任领队”。
1937年6月6日,易俗社演出队到达北平。6月9日起,易俗社先在怀仁堂,后分别到南苑、西苑、北苑、黄寺等处演出劳军。
九一八事变之后,著名戏剧家封至模即编写了以岳飞、韩世忠抗金为题材的历史新剧《山河破碎》《还我河山》。此次全社携二剧而行,希望通过抗敌卫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唤醒国人奋起自救,激励军人和群众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决心。
张鸣仲告诉记者,当时已是大战前夕,北平市井非常混乱,轰隆的炮声越来越近,西安易俗社所有演职人员,就在这极危险时刻,为二十九军将士唱响慷慨壮歌,“他们以秦腔为武器,以‘还我河山’为口号,使观众受到极大鼓舞”。
回忆起父亲生前的讲述,张鸣仲时至今日仍激动万分:“父亲告诉我,易俗社在北平的戏演得特别好,人人都努力进入角色。有一场演出,观众都是陕西兵,戏散后他们特别激动,纷纷感谢易俗社乡党,不远万里前来阵前慰问,并说无以报答,唯有努力杀敌,‘赶走侵略者,回西安吃泡馍,继续看咱易俗社的戏!’”
在强敌压境、战乱将兴之时,易俗社勇赴北平演出,受到各界钦佩。当时的《全民报》评说:“此剧(指《山河破碎》《还我河山》)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的觉悟,振聋发聩,立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方今举国民众,抗敌殷切,故亦极欢迎此抗敌救国主义之民族佳剧也。”
根据《易俗社赴北平抗战演出述略》记载,易俗社在北平演出20多天后,局势日见紧张,但剧社仍坚持演出。就在七七事变的当天,封至模还在《京报》发表文章,强调演出的意义,“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征,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是冲锋破敌的号角……再回观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华民族,现在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否与南宋相若?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河山’吧!”
戏台上的戎马倥偬、满门忠烈,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国人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未来而浴血奋战。
根据史料记载,易俗社在北平的演出一直坚持到七七事变战事爆发,所有人员才乘当时最后一班火车返陕。
在张鸣仲的讲述中,易俗社离开北平时,惊险非常,“父亲说,那天演出完,炮声更响了。当大家乘坐的火车开到卢沟桥时,突然又停下来,这时谁也不敢作声,只觉得轰隆隆的火车先是开出不远,紧接着就听见放气声,然后再滑行四五米,就是经过这样的几次滑行,火车头滑过了卢沟桥畔。这时有人偷着爬起来向外看,我父亲挥手示意立即趴下,借此机会向窗外一看,荷枪实弹的日军,正伏于桥桩两侧”。
刘冬生(左)和张鸣仲
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后,中华儿女气壮山河地抗击,拉开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序幕。张鸣仲说:“今日再忆,易俗社前辈们奔赴最前线宣传抗日的功绩,应永载史册!”
易俗社《党的女儿》
以戏为“枪”,唱响秦人之大无畏
秦腔,是黄土地的灵魂之声。
它植入了秦人性格之中对善恶黑白的堂堂分辨,塑培了秦人身体之中的忠胆义肝和铮铮铁骨,唱的是秦人质朴而厚重的情感,演的是秦人慷慨而壮烈的节义。
和着西安城的心跳,在两次北上演出之外,易俗社的铿锵秦声,在战火中从未停歇,成为这座城市中,全民抗战的壮烈背景音。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陈超武介绍,在这场历史事件中,张学良、杨虎城特意安排易俗社为蒋介石随行的军政大员在易俗社剧场连续演出,画地为牢,客观上使易俗社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军事行动。
惠敏莉讲述易俗社的故事
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易俗社第18任社长惠敏莉告诉记者,1937年11月,日军开始空袭西安城,此后,易俗社的剧场、宿舍也受炸损,先后有5人在轰炸中遇难,但易俗社没有退缩,每日白天,时任社长高培支带着大家怀揣几个冷馍馍,步行到城南的观音庙上课、练功、排戏,晚上演员们再回城给观众演出。
“那时候日本轰炸频繁得很啊,听老同志说,那时候演戏前半夜不敢演,后半夜月亮上来了,才开始演戏。”已年过九旬的易俗社老员工刘冬生说。
在这一阶段,“抗战剧目”是易俗社的创演主题。惠敏莉介绍,面对日寇的不断侵略和中华民族沉重的苦难,易俗社编排了一大批抗日剧目,如冯杰三的《投笔从戎》、郝心田的《平民革命》等,“尤以樊仰山的《长江会战》《血战永济》《湘北大捷》《民族魂》《牧童艳遇》等最为有名,被称为‘抗战五部曲’。”
彼时,“抗战五部曲”剧本三次印刷均很快销售一空。后又加印,也被卖光。“樊仰山先生生前曾说,剧本如此受欢迎,并不是说剧本写得好,而是坚决要求抗日的激情,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惠敏莉表示。
樊仰山编写的“抗战五部曲”剧本
而雷震中也曾专门撰文《编剧抗倭 保家卫国》,记录为配合抗战,易俗社的众多秦腔创作,他尤其提及了《血战永济》:“《血战永济》海报一出,观众潮涌购票……戏越演观众越安静,待到杀日寇的武打场面,观众高声呼好并连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易俗社大胆创新,编演抗战戏剧的做法,有力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激情,与此同时,易俗社还赴蒲城等地进行慰劳演出,组织戏曲界抗敌后援会,多次散发戏票,举行捐献义演,为前线筹措物资,以起宣传鼓动、抗日后援之责任。
在易俗社的带动下,文艺界纷纷行动起来。“在抗战时期,我的父亲还曾任陕西省戏剧工会主席,当得知镇守潼关的士兵因气候太冷,只着单衣,枪栓都冻在一起的情况后,父亲与各位戏剧工会理事商讨,最终决定各社迅速组织募捐义演,又联系商界进行募捐,不到半月工夫,做好了几千套大衣,用马车送往前线。”张鸣仲说。
被惠敏莉重点提及的,则是1938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西战团”)来西安开展抗日宣传的文艺演出活动,与易俗社结下的情缘。当时,西战团遭到国民党政府百般阻挠,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演出场地,易俗社慷慨为西战团提供演出场地。后来西战团离开西安时,易俗社还特意相赠全套生、旦、净、丑行头,资助抗日宣传工作。
在易俗社建社70周年的时候,丁玲特意撰长文《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表达纪念,她回忆,当西战团排戏遇到困难,自己向易俗社时任社长高培支求助时,“高老先生毫不迟疑,非常仔细、非常清楚、非常慷慨地答道:‘我们帮助你们,从开排的日子起,文武场面派人来;你们演员不全,我们派人补;导演我们负责。’”
就这样,在酷热的西安,西战团的同志每天到易俗社时,易俗社的先生们都已等候在舞台上,旦教旦、丑教丑,“陕西梅兰芳”王天民亲自指导主演夏革非。着装连排的时候,易俗社把最好的行头拿出来,任西战团挑选,演出那天,更派人为西战团演员们挥扇化妆、描容,整理头饰。
丁玲在文中说,“……但更加使我难以忘怀的是高培支先生和易俗社的全体同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下,对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宣传队的工作给予如此巨大、有效的帮助时所表现的无私和勇敢。我们西战团的全体同志,我们每个人都永远记得这种崇高正直的神圣友情。”
硝烟散尽,易俗精神永不磨灭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14年的时间里,易俗社诉说着文艺救国的不朽传奇。
这个以“编演新戏曲,改良
旧社会”为志向的剧社,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勇敢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展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从文艺宣传到精神动员,从舞台呐喊到躬身践行,易俗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的初心,在抗战时期成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力量,彰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更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坚韧与力量。今日回望,这段血色记忆也是易俗社作为革命剧社,以文化大义守土卫国的永恒印记。”惠敏莉说。
进入和平年代,易俗社多次在新编剧目中讲述抗战往事:《党的女儿》唱响红色经典的时代精神;《柳河湾的新娘》展现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与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易俗社》再现百年剧社那不屈的风骨……
今年8月27日至29日,曾在抗战烽火时激荡国人心绪的秦腔《还我河山》,在新时代演员的新排演绎下,再度登上舞台上,亮出堂堂声色。“一马砍倒三马颠,还我河山抗倭顽……”舞台上的“岳飞”,又一次唱响浩气长歌。
山河已宁,而易俗精神永在!
来源:陕西戏曲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