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易俗社听秦腔”——西安年轻人的新潮流,专属长安的慢生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4:48 2

摘要: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连续两天单日演出高达19场,刷新了西安大型旅游演出的场次与接待人数纪录——但这也只是西安沉浸式演出的冰山一角罢了。

文 | 徐昕蕾

傍晚时分,如果你散步路过西安市和平门外的环城公园,会与一场秦腔live不期而遇。

几位秦腔票友们身着华服,勾脸描眉,深情投入。一曲长达三小时的《铡美案》结束后,观众掌声雷动。

在城墙根下烹水煮茶,吹着晚风听一曲秦腔,大概是老陕版“向往的生活”。

这厢秦腔声仍余音绕梁,那厢年轻人们为一张《西安千古情》的门票抢破了脑袋。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连续两天单日演出高达19场,刷新了西安大型旅游演出的场次与接待人数纪录——但这也只是西安沉浸式演出的冰山一角罢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向《长恨歌》《西安千古情》舞台下的座位时,是否意味着传统的秦腔即将面临听众越来越少的事实?

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

01

听秦腔:“一人份的周末浪漫指南”

随着独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小红书上“周末一人游攻略”开始层出不穷。

有人去城墙根下骑行,有人打卡手工非遗工坊体验扎染、漆扇;有人泡在西安古旧书店淘进口老书,也有人专程为了一碗刨冰排队半小时。而不知从哪天起,“去易俗社听秦腔”成了西安年轻人口中的一种新潮流,一种专属长安的慢生活仪式感。

坐落于钟楼易俗社附近的秦腔艺术博物馆风格古朴,内里却别有洞天。

一楼到三楼陈列着陶俑、历代剧作家的蜡像、秦腔戏服、头饰和道具,仿佛一部静止的戏剧史;而四楼则是流动的时光隧道,小剧场里不定时上演着短篇秦腔段子,时而激昂,时而哀婉。

穿过喧嚣都市,走进这里,仿佛瞬间穿越到千年戏梦中,在悠扬声腔里与历史悄然相遇,原来千百年来陪伴着秦人长大的秦腔有着如此厚重而鲜活的生命力。

正如一位小红书博主写下的评论:“听了秦腔,你的魂儿才彻底到过西安。”

如果你正好穿着汉服,那么观看一场“非遗+科技”碰撞出奇妙火花的《无界·长安》演出再合适不过。这部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曾在意大利获“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设计金奖”。

升降舞台伴随着高亢的秦腔缓缓拉开表演序幕,兵马俑在全息投影中奔走。上一秒改良版唐代《霓裳舞》美得震撼人心,下一刻巨型皮影戏封神榜又令观众目瞪口呆。

虽然地道的“老陕们”可能会说,不在城墙根下喝着茶听票友们吼秦腔,那能叫听戏?但对Z世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用社交媒体打卡、分享、传播,也在重新定义“听戏”的可能。他们为一场演出买单,为一个场景驻足,用好奇与热情将这门古老艺术送入更多人视野里。

02

“沉浸式”跟随华裔少女回国寻根

不知何时起,“没看过《西安千古情》《长恨歌》就不算来了西安”这样的话在游客之间悄然流转开来。像是一种共识,也像是一道仪式门槛。那些沉浸式演出的门票似乎从来不愁卖,节假日一票难求,朋友圈里频频刷屏,仿佛谁看了,谁就离盛唐又近了一步。

2022年登台的大型沉浸式表演《西安千古情》,一出场就展现出了惊人爆发力。来自资方宋城集团的成熟模式嫁接到西安之后,不再只是“搬演历史”,而是用“高科技+情绪叙事”带领观众“穿越历史”。

▲《长恨歌》剧照

从“半坡之光”到“周韵秦风”,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唐丝路盛世”,整场演出以一位少女的寻根之旅为线索,我们在她的目光中见证历史兴衰轮转,也在她的心事里读懂何为家国与传承。

黄沙、奔马、烈焰、风铃,甚至从地缝中缓缓升起的兵马俑,都在舞台上真实得令人恍惚——恍如亲历,又恍如梦境,历史以最鲜活的方式留在了人的记忆里。

那是一种比“看历史”更深刻的体验,是“与历史相遇”的另一种方式。舞台打破了“第四堵墙”,演员从观众席中走过,光影将人群包裹,场景与情绪同步推进。你不再只是台下的看客,而是一位穿越者,是故事的一部分。当舞台上的烟尘散去,许多人才恍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记忆唤醒仪式。

▲《西安千古情》剧照

与《西安千古情》并肩的大型演出《长恨歌》去年演出七百余场,从2006年开播至今已累计22亿票房。去年春节期间,西安实景演出场场爆满,《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17台重点演艺共计演出1400余场,门票收入超亿元。

如今的西安,不只是在讲历史,更是在邀请每一位走进它的人,亲身参与一次关于“长安记忆”的重新书写。

03

从“看戏”到“入戏”,我们为什么买单?

“体验感”成了一种新式审美。

它不是浮于表面的走马观花,而是藏在光影里,藏在音乐流淌、气味流动之间。

当代年轻人越发在意“体验感”,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更细腻感性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这里面藏着对生活厚度的追问。

当我们回归内心的小世界时,比起“拥有一件物品”,保留一段对于场景、气味的记忆更加重要。

在“文化内卷”的当下,各地文旅拼创意、拼体验,而沉浸式演出无疑成为破局的关键。它让文化不再沉睡在书页与博物馆中,而是在光影与声音中重新生长——技术只是手段,真正打动人心的依旧是那跨越千年的共鸣。

在一段段旅途中,“到此一游”早已不重要。在《长恨歌》的灯火中沉醉于一次盛唐爱恨,在秦腔艺术博物馆里瞥见一抹戏服上的褶皱,都是与西安产生更亲密连接的方式。

04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西安的传统演出市场衰落了吗?

答案是,没有。

西安的演出市场并未出现“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格局。传统演艺通过非遗生活化和技术嫁接焕发新生,而沉浸式演出则借助科技与资本开启全新市场。两者虽面向不同人群、使用不同表达方式,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回应着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命题。

传统不再遥远,它正借助科技的羽翼,在声光电的交响中,娓娓道来属于这个城市的永恒篇章。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来源:小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