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吃人”。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我都没有鲁迅先生那么高的水平,做不出这样的高度概括,只能多啰嗦几句了。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吃人”。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我都没有鲁迅先生那么高的水平,做不出这样的高度概括,只能多啰嗦几句了。
细读中国历史,尽管精彩纷呈,但看来看去,其主线都是帝王,而且历代帝王好像就干两件事:一是怎么夺取皇位,二是怎样保住皇位。
夺取皇位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夺取方式。
和平时期,王朝延续,如果你是嫡长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低调做人,安心做事,不能张扬跋扈,坐等继承皇位。如果不是嫡长子,又想夺取皇位,那就得千方百计讨父皇欢心,和太子斗智斗勇,有成功的,但更多的是两败俱伤。
社会动荡,那夺取皇位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发动政变,武力夺权,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军事叛乱,夺取皇位,如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农民起义,推翻新政权,建立新王朝,如刘邦、朱元璋。逼迫原皇帝禅让,自己上位,如王莽、曹丕、司马炎。外部入侵,建立异族政权,如蒙元、满清。
不管是采用哪种手段取得了皇位,都充满了血腥,接下来就是千方百计保皇位。
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如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分割诸侯封地以弱其势力。将重要权力收归中央,限制地方官员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仅汉武帝如此,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皇帝,对其评价,第一句基本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可见中国的文化对加强中央集权情有独钟。
其次是分化制衡权力。在中央增设机构或官职,分解权力,让其相互牵制。秦汉时设立的丞相一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晋代变得时有时无。到了唐朝改为三省六部的宰相制度,避免权力集中于一人,这时还好,宰相还能和皇帝坐着说话。到了宋代,宰相只有站着说话的份了。朱元璋更厉害,干脆连宰相制度也废除了。
第三是建立监察体系。秦汉时设御史台、刺史制度,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管理,监督官员和宗室。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唐代除在御史台下设立台院、殿院、察院,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外,还设立了巡按使,负责地方监察。宋元时期设立监司和通判、行御史台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明代的都察院、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无人不知,监视臣民言行。清朝则沿袭了明代都察院,并设立了巡按使和御史处,负责监督文武官员的工作。
第四是亲自掌控军权。军队是国家的基石,是政权巩固的首要条件,皇帝亲自掌握禁军等中央精锐部队,任命亲信为将领。实行兵符制度,无皇帝兵符任何人调动不了国家军队。同时削减地方军队数量与装备,规定地方军队调动权限,防止地方武装叛乱。
第五是掌控财政权力。掌握国家税收、财政收支,统一货币铸造和发行,控制重要产业,实行盐铁专卖,防止地方或势力通过经济手段坐大。
第五是统一思想文化。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声称皇帝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消除不利于统治的思想,使百姓和臣属敬畏皇权,以维护统治秩序。第六是缩小贫富差距。为避免因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社会动荡危及皇位。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等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来源:金陵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