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认知中,女性更倾向选择稳定性强、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职业。教师、文员、护士等岗位长期占据女性职业选择的主流,而外卖配送这种需要顶风冒雨、高强度奔波的工作,似乎与女性的职业偏好存在天然隔阂。
当城市的早高峰被此起彼伏的车铃声响起,那些穿梭在车流中的外卖骑手身影里,女性的比例正悄然攀升。
美团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至2024两年间,女性骑手数量增长近36%,总量已突破70万大关。
在整体骑手队伍扩张的背景下,女性从业者的增速显得尤为突出。为何这份曾被默认为"男性主场"的职业,如今正迎来越来越多女性从业者的加入?
在传统认知中,女性更倾向选择稳定性强、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职业。教师、文员、护士等岗位长期占据女性职业选择的主流,而外卖配送这种需要顶风冒雨、高强度奔波的工作,似乎与女性的职业偏好存在天然隔阂。
当越来越多女性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时,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就业市场正发生深刻调整——那些曾经被视为"女性友好型"的稳定岗位,可能正在变得稀缺。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就业数据显示:2024年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样维持在5.2%,甚至比上年同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但这组"总体稳定"的数据背后,是1200多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正通过职业选择的变化悄然显现。
外卖行业自身的蓬勃发展为这种职业选择提供了土壤。
从2017年到2024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从3012.94亿元飙升至163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34%,行业渗透率从7.6%跃升至28%。
截至2024年底,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一年新增4777万用户,占网民总数的53.4%。这种爆发式增长催生的海量岗位,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缓冲带。
更值得关注的是,女性从业者的增长并非外卖行业独有的现象。滴滴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女性网约车司机突破105万人,较2023年的60万激增75%;菜鸟网络2021年数据就显示女快递员同比增长超20%,近两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这种跨行业的职业选择变化,折射出更宏观的社会经济变迁。
2010至2022年,中国女性就业率曾持续下滑。在经济上行周期,男性收入足以支撑家庭开支时,许多女性选择回归家庭,但如今,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尤其是选择这些高强度、高灵活性的职业,背后是家庭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社科院学者孙平的研究勾勒出女性骑手的群体画像:85%已婚,96%已育,72.8%需要抚养未成年子女,平均年龄37岁,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显著高于男性骑手的平均年龄。
这个群体普遍面临沉重的家庭负担,部分还背负债务,选择外卖行业往往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
这种职业选择的背后,侧面反映出传统低端制造业的收缩。
过去,大量女性在工厂流水线上实现就业,但产业升级、贸易环境变化、去产能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制造业岗位持续缩减。
珠三角部分工厂出现的开工不足现象,与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的用工需求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被称为"铁人三项"的职业,因无门槛(有身份证、能识字即可)、无筛选(无需HR面试)、多劳多得的特点,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就业备胎"。
从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周期的变化正在重塑家庭分工模式。
经济扩张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男性专注职场获取收入,女性操持家务保障家庭运转,这种模式在过去二十年有效提升了家庭和社会效率。
但经济转型期,男性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等周期性行业首当其冲,岗位减少也迫使男性转向传统女性岗位(如护士、主播等),而女性加入家庭经济支柱的岗位行列。
当生存压力成为首要考量,职业选择的其他维度便退居次要。对于许多女性骑手而言,是否会在路上遇到熟人、高强度工作是否伤身体、夜间配送是否安全等顾虑,都在"能赚到钱"这个现实需求面前让位于次。
还有一部分985毕业生、硕士、律师、金融从业者等群体加入外卖行业,也代表着职业门槛的消解正在改写就业市场的规则。
这让人联想到日本的状况——2021年日本65岁以上从业者达909万人,许多老人从事外卖、出租车等工作,甚至85岁仍在偿还房贷。
虽然中国国情不同,但就业市场的变化同样值得警惕。
将当下定义为"最好的时代"或"最坏的时代"都失之偏颇。外卖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特殊时期成为许多家庭的"救命稻草",这种职业选择的变化,既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也是社会适应的开始。
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端岗位减少本是产业升级的必然;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升、社保覆盖的完善,长远看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如何让劳动者获得更稳定的保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是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关键所在。
当风雨兼程的女骑手成为城市风景线时,她们的职业选择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生存智慧与转型阵痛。
来源:烽火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