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一位老友拉着我去看了一场黄梅戏演出。演员唱腔婉转,身段优美,我却注意到前排的年轻人开始低头刷手机。散场后,老友感慨:“这么好的艺术,怎么就跟年轻人有隔阂了呢?”
> 台上水袖翻飞,台下掌声雷动
> ——可掌声之后,黄梅戏将走向何方?
不久前,一位老友拉着我去看了一场黄梅戏演出。演员唱腔婉转,身段优美,我却注意到前排的年轻人开始低头刷手机。散场后,老友感慨:“这么好的艺术,怎么就跟年轻人有隔阂了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黄梅戏界近年来的一场争论:湖北学者呼吁深挖黄梅戏的原生民俗元素,而安徽则要继续保持创新优势,探索现代剧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关于黄梅戏未来发展路径的讨论,远比舞台上的戏剧更加精彩。
01 黄梅戏的草根基因,藏在湖北的山水之间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最早是农民在田边地头即兴表演的采茶调。“手捧泥土,脚踏实地”是黄梅戏与生俱来的基因。
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与“樵歌”是黄梅戏的原始形态。当地人有句话:“黄梅人,人人会唱黄梅调”。这种深入骨髓的民间艺术基因,值得被深入挖掘。
湖北学者提出要“深挖原生民俗元素”,可谓切中要害。黄梅戏若一味追求高雅,反而会失去根本。如同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必须根深蒂固。
举个例子,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就是源自农村生活的轻松小戏。小姑娘陶金花和少年金小毛因打猪草而相识,通过“讹诈”、“赔笋”等情节,展现农村少年的纯真友谊。这样的题材,就因为贴近生活,百年来一直受到观众喜爱。
02 安徽的创新之路,让黄梅戏走向全国
黄梅戏在安徽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安徽为黄梅戏插上了翅膀。
严凤英、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创作的《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让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跃升为全国性大剧种。尤其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唱词,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哼上两句。
安徽在黄梅戏创新上的探索可谓不遗余力。从传统剧目到现代戏,从舞台表演到影视作品,黄梅戏在安徽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安徽推出的《徽州女人》、《公司》等新编剧目,都在尝试让黄梅戏与现代审美接轨。这些创新尝试虽然褒贬不一,但确实让黄梅戏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03 两省之争背后,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难题
湖北要传统,安徽要创新,看似对立,实则互补。黄梅戏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扎根本土,一条腿迈向未来。
只强调传统,容易使黄梅戏变成“博物馆艺术”;一味追求创新,则可能失去黄梅戏的独特韵味。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黄梅戏面临的核心挑战。
举个例子,某黄梅剧团曾尝试用电子音乐伴奏传统剧目,结果老观众直呼“受不了”,新观众也觉得“不伦不类”。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反而弄巧成拙。
相比之下,成功的新编黄梅戏都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比如《徽州女人》虽然在叙事方式和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但唱腔和表演仍然保持了黄梅戏的精髓。
04 黄梅戏的未来:扎根民间,拥抱时代
黄梅戏要想真正赢得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必须既保持乡土气息,又具有时代精神。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黄梅戏原有的民俗元素,保持其质朴自然的特点。可以借鉴湖北的经验,从农村生活、民间故事中汲取素材,让黄梅戏更加“接地气”。
另一方面,要学习安徽的创新精神,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大胆突破。比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黄梅戏精彩片段,或者开发与黄梅戏相关的文创产品。
最成功的黄梅戏作品,往往是那些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内容。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戏,只要能够触动人心,就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
最近,安徽一家黄梅戏剧团推出了新编现代戏《直播时代》,讲述农村青年通过直播平台推广黄梅戏的故事。意外的是,这部戏在湖北演出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观众们发现,剧中既有安徽的创新精神,又融入了湖北的民俗元素。两位主角一个来自湖北农村,一个来自安徽城市,因黄梅戏结缘,最终携手传承这项传统艺术。
这出戏本身,似乎就为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不要争论“根”在何处,而要思考如何让“花”开更艳。
您觉得黄梅戏应该如何发展?是回归传统,还是大胆创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宁秀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