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结束访华,临别感谢中国,特朗普发文:印度对美零关税也晚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0:56 3

摘要: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已经闭幕,莫迪发帖子感谢中方“成功组织和举办了峰会”,说这次来“收获挺大”,还跟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好好聊了聊。镜头里最显眼的画面,得是他跟普京的互动:会场里俩人手挽着手,会场外还坐同一辆车单独聊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又进行了正式会谈。跟这边热热闹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已经闭幕,莫迪发帖子感谢中方“成功组织和举办了峰会”,说这次来“收获挺大”,还跟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好好聊了聊。镜头里最显眼的画面,得是他跟普京的互动:会场里俩人手挽着手,会场外还坐同一辆车单独聊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又进行了正式会谈。跟这边热热闹闹的场景比起来,海那边的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开炮”,一口气把印度的关税问题、买俄罗斯石油的事、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全拎了出来,还丢下一句“现在谈零关税也晚了”,差不多就是把美印关税谈判的最后一扇门“砰”地关上了。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其实已经说明问题了:印度没选边站,而是把主动权攥回了自己手里。

印度这次在上合峰会上的表现,跟以前“爱挑刺”的样子比,明显不一样了。今年六月青岛防长会的时候,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因为反对,直接让联合声明泡了汤;但这次天津峰会上,最终敲定的“天津宣言”里,像反恐、反分裂、反极端、反毒品、反武器走私这些关键内容,印度没找茬,痛痛快快签了字。不用把这事说得太严重,单看舆论就能发现变化:印度这次来不是找事的,是来寻规则、找机会的。那机会在哪呢?上合开发银行、能源与数字合作平台、绿色发展和AI合作,这些文件里都写着呢,而且刚好戳中印度现在的痛点。印度想升级制造业,想稳住能源价格和供应,想给数字经济找新增长点,还想搭建AI生态,这些都不是光说不练的“空头支票”——上合这个平台就擅长把走廊里握个手的交情,变成能落地的合作机制。

有人问,为啥莫迪峰会一结束就回国,多待一天都不肯?这更像是一种态度:该说的话都说到了,该落实的事交给团队去推进,我不在任何一方的“舞台”上多站一秒,免得被人过度解读。外交里这叫把“到场”和“分寸”都拿捏住了。要是你觉得这次访问就是“印度向中国靠拢”,那可就低估了印度的算盘。印度更在意的是,把参与上合的权利和说话的分量,都揣进自己兜里。上合就像个多边车站,来来往往的列车多,能换乘的线路也多,印度在这儿不想当乘客,想当能挨着调度台、能搭把手的人。

咱们再把镜头转到美印这条线上。特朗普说印度是“在对美贸易里单方面占便宜”的典型,还特意提印度从俄罗斯买能源、买军火,那指责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更要命的是那句“零关税也晚了”,明摆着是在说:我不吃你这套了。但贸易谈判哪是“甩脸子”就能解决的?价格和供应就摆在那儿。美国让印度少买俄罗斯石油,可替代方案呢?有没有跟俄油一样便宜、一样量大、结算还灵活的选择?根本没有。印度不可能为了表个“价值观”的态,就不管自己国内的电价和通胀,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再说说关税,美国拿出“加征50%惩罚性关税”的大棒,印度这边的纺织、农业等行业首当其冲——这些行业可是“吸就业”的主力。对印度这种民主体制的大国来说,这些行业的压力可是实打实的政治现实。

这里我得强调一个常识:印度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它是自己下棋的棋手。从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到现在的“跟多方结盟”,说法变了,但骨子里“自己做主最优先”的路子从来没改。美国总爱讲“共同价值观”,印度却更关心“实实在在能拿到的好处”。

再说说莫迪和普京那一小时的“车内会谈”。外界喜欢用夸张的词描述这段互动,但咱们只抓能证实的事实:确实有这么一个小时的单独交流,具体聊了啥没公开,暂时只能标注“还没官方消息/等着确认”。不过光看这个场景,能说明的事就不少了。像能源合作、军火贸易、结算方式,甚至是怎么跟西方打交道的口径协调,这些都有可能在车里谈。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跟“国际军事”有啥关系?不就是做生意吗?别被表面现象骗了。能源就是军队的燃料,关税会影响军工的成本,规则能框定军备发展的边界。印度要是能稳住俄罗斯石油供应和军火贸易的维护,那它的军备保养节奏、弹药和零件库存,在复杂局势下就不至于掉链子。这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真能影响到战机能飞多少小时、舰队能出海多少天、机动部队有多少油料储备的事。

再看看印度在上合里的角色变化。以前总爱在文件字眼上抠来抠去,动不动就把双边矛盾带到多边场合;这次却把挑刺的劲儿收了,跟着大家一起签了宣言。这不是印度性情变好了,而是它看清了“参与制定规则”和“拿到项目”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共识文件”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配套的银行和合作机制才更愿意给它开绿灯。印度现在需要引导投资、补齐产业链、绑定技术生态,这些都得靠“制度层面的保障”。这也能解释为啥它在信息安全、能源合作、生物安全这些条款上,不再当“唯一唱反调的人”——因为当这个“杠精”,换不来独一份的好处。

特朗普这边火气大得很,还取消了去印度参加QUAD(四方安全对话)活动的行程。这招看着强硬,代价却得美方自己扛。四方安全对话本来就因为成员想法不一样而“虚有其表”,印度向来是里面最灵活的一个:一会儿参加军演,一会儿买俄罗斯的装备零件搞维护,一会儿又跟中方搞边境情报互通。现在美国一撤场,反而把“印度不靠谱”这个点推到了镜头前,等于是把自己最想藏的“内部问题”公开了。美国要的是能出力的伙伴,不是只来露个脸的伙伴。用发脾气代替给好处,其实是在战略上“自伤”。

还有个事得提一句:莫迪没去参加九三阅兵观礼。这事不用过度解读,但也不能不当回事。印度的政治社会结构里,“自尊”和“象征意义”特别敏感。在二战的历史叙事里,印度不是主要角色,要是去了观礼台,很容易被国内反对派抓住把柄炒作;再加上印巴矛盾和边境的舆论情况,不去反而是成本更低的选择。这并不影响印度在上合里的投入程度,反而帮它避免了额外的舆论麻烦。

中印经贸的“底子”,也值得再说说。去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到了1384亿美元,这些数字不是空转的,背后是印度在电子、机械、医药等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别把“依赖”当成贬义词,这其实是一种“互相嵌合”。产业链嵌合在一起,意味着遇到危机时双方更愿意保持沟通,不想动不动就搞“脱钩”。上合的规则,刚好把这种双边的“脆弱链条”,升级成了多边的“抗风险链条”,能在更宽的网络里分散风险。这才是印度愿意把“爱挑刺的习惯”放一放的关键——谁能给它可复制、能扩展的合作网络,印度就愿意跟谁多走两步。

不过也得泼点“冷水”:美印关系短期内会吵、会有波折,但断不了。印度的市场和地缘位置太重要了,美国不会真把手里的牌全扔了,嘴上骂归骂,到了实际执行层面,肯定会留不少灵活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回头跟着美国走,只说明它会继续在两边之间找平衡。

最后再把镜头拉回天津。上合这个场合,外界总爱嘲讽它“开会多、办事慢”。但我倒觉得,“慢”不是毛病,反而代表一种“确定性”。在这个到处是制裁和反制裁的世界里,能稳稳当当地把宣言签了、把合作平台搭起来、把成员国的共识往实处推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莫迪说“富有成效”,这四个字的价值,恰恰在于让外界明白:来了就能有话语权,在规则里玩就能拿到好处。这话不热血,但管用。

地缘政治从来不相信空话,只认能验证的利益。这次天津峰会,莫迪把“感谢中方”写在公开帖子里,把“一小时车内会谈”放在镜头外,把“对美零关税也晚了”的回应,留给特朗普去发泄。该亮相的时候亮相,该算账的时候算账,该施压的时候施压。对印度来说,这是一笔不亏的买卖;对中国和上合来说,这是一次有信号、有抓手、能落地的推进。谁来了,谁就有分量;谁能把规则做细,谁就能把好处做实。

来源:飞岸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