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欣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0:57 2

摘要:在书法的长河中,文徵明以小楷和行书闻名,其作品往往透着文人的雅致与平和,笔触细腻、结体端庄 。然而,他五十一岁时创作的《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宛如一颗遗珠,让我们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书法的长河中,文徵明以小楷和行书闻名,其作品往往透着文人的雅致与平和,笔触细腻、结体端庄 。然而,他五十一岁时创作的《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宛如一颗遗珠,让我们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这幅草书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草书,尺寸为26×487cm ,创作于1520年。彼时的文徵明,虽在书法领域已颇有建树,但科举之路坎坷,十次应试均名落孙山。或许正是这接连的挫折,让他内心积压了诸多愤懑与不甘,借由这幅草书,一抒胸臆。

展开长卷,扑面而来的是酣畅淋漓的奔放气息。在用笔上,一改往日的沉稳与精细,尽显豪迈洒脱。起笔凌厉果敢,瞬间拉满气势;行笔时,笔锋肆意游走,或提或按,或疾或徐,时而如骏马奔腾,一泻千里,时而似蛟龙盘旋,跌宕起伏,每一根线条都饱含力量 。比如 “风” 字的一撇,笔势舒展,如利刃划破长空;“云” 字的折笔,果断干脆,带着决绝的气势。

结体上,此作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字的大小、疏密、欹正变化多端,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秩序。有的字笔画紧密相连,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有的字则笔画伸展,相互呼应,似在自由对话。这种独特的结体方式,使整幅作品充满节奏感与韵律美,宛如激昂的交响曲 。

章法布局方面,文徵明同样匠心独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留白之处,恰似 “无声胜有声”,为作品增添空灵之感,与笔墨处的浓重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相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

尽管这幅草书在风格上与张旭、怀素的狂草有相似之处,皆追求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艺术境界,但文徵明有着自己的独特烙印。张旭、怀素的狂草,多了几分癫狂与肆意,而文徵明的狂草,即便在最奔放之时,也依旧保留着文人的克制与理性,笔笔皆有出处,在狂放中不失法度,在自由中坚守规矩 。

这幅《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是文徵明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勇敢突破,也是他在困境中不甘沉沦、奋力抗争的精神写照。透过作品,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温润君子,在书案前尽情挥洒笔墨,用最狂放的姿态,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它让我们认识到,文徵明不仅是擅长小楷与行书的书法大家,更有着突破自我、释放激情的艺术勇气,其丰富的艺术表达值得我们不断品味与探索。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