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71人,我们分5期进行介绍,今天介绍5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1期,介绍16位候选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2025年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71人,我们分5期进行介绍,今天介绍5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1期,介绍16位候选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鲍晓军,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湖北荆门人,中共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鲍晓军于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东北工学院攻读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198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7年3月—199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10月—2013年8月历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1月—1999年12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副主任;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9月—2020年4月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教授;2020年4月任福建省清源创新实验室执行主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202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鲍晓军长期从事石油加工催化剂和催化反应工程的研究。曾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和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人:付贤智院士。
柴茂荣,男,汉族,1962年6月出生于龙游,现任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1985年中国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1988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日留学,师从日本电化学之父清山哲郎教授和日本燃料电池学科创始人之一荒井弘通教授。1991年获九州大学工学部化学机械&高分子材料理学(论文)博士;1994年获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研究院燃料电池学科甲级工学博士。
1994-1997年在日本通产省地球环境研究机构任博士研究员;后就职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期间任主任研究员、触媒事业部开发部部长助理、三井金属(珠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三井综合研究所副所长兼电池研究中心主任,NEDO燃料电池课题组长,RESIN固态锂电池项目组长,三井金属总部企画室长、副总裁助理等职务。
主导催化剂,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的多项技术开发是燃料电池铂碳催化剂的最早发明者之一,也是燃料电池最基础理论-氢气溢流(HydrogenSpillover)理论的提出者之一。2017年4月起,任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氢能型号总师,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同时任日本琦玉工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摩托车分会常务理事,环保部汽车摩托车尾气排放专家组长、中国科学材料科学杂志编委,科技部 145氢能料电池专家组副组长,工信部节能新能源汽车路线图燃2.0 版编委会成员。在Science,J. Membrane Science, Applied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Materi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专利近70项。2021年获得能源矿山冶金学部“大国工匠”。
提名人:赵跃民院士。
陈雯,女,1965年9月出生,无党派人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曾任湖南省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选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地质矿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等社会职务。
1986年,陈雯从东北大学采矿系矿物加工专业毕业后,到黑色金属矿选矿全球领先的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开始了她的选矿工作生涯。 2000年,陈雯带领团队攻克铁精矿降硫磷这一世界性选矿难题,将磁黄铁矿硫含量降到0.1%以下。2006年,陈雯带领团队发明煤基回转窑全粒级磁化焙烧菱褐铁矿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世界首次磁化焙烧菱褐铁矿连续大规模工业生产。2024年,她主导的秘鲁铁矿项目攻克微细粒嵌布矿石分选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2025年4月,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雯长期从事复杂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研究,解决了赤铁矿与含铁硅酸盐分离等世界性难题。 她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它横向科技项目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1件,新型实用专利8件,发表论文100多篇。陈雯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提名人:黄小卫院士。
程春生,女,1962年2月生,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家应急管理部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中化集团高级专家,辽宁省反应风险研究和工程化放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化工安全技术与工程中心总监。
1983年,中山大学,有机化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完成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化工工艺和过程安全研究,在学科交叉的化工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领域开拓创新。她提出了精确工艺的概念,并按着工艺物料、工艺过程、失控反应和风险控制措施分类,开发系统的反应风险研究、工艺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化工安全技术与工程平台,补充了化工工艺技术链条上能量转化与传递的技术方法。化工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工艺创新、工程放大、工艺设计和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是化工过程安全和实现可持续绿色增长的技术保障,推动了科技进步。程春生教授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重要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际重要合作项目3项,发明工艺技术专利15项。
提名人:陈芬儿院士。
程新,男,1962年12月生,山东即墨人,中共党员,材料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济南大学龙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程新于1987年7月—1993年9月任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讲师;1993年9月—1996年11月任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教授;1994年12月获得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11月—2001年1月任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教授;1999年4月任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2001年1月任济南大学教授、党委常委、副校长;2004年1月任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5年12月10日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2018年12月辞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职务;2022年5月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程新长期从事先进水泥基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面向中国重大需求和行业进步,致力于水泥基材料新体系的发明、制备与工程化应用,将具有快硬早强、防腐抗渗、智能监测与工程安全的水泥基材料新体系、新结构和新技术应用于中国国内外一批海洋、路桥和隧涵等复杂特殊工程,为混凝土工程长寿命和安全服役提供了重要保障。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褚良银褚良银,男,土家族,1967年4月出生,湖北五峰人,九三学社社员,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良银于1985年9月—1989年7月本科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 化学工程系;1989年7月—1992年2月硕士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化学工程系;1992年3月—1995年3月博士就读于东北大学矿物工程系;1995年4月—1997年6月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讲师;在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01年9月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6月—2019年8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2019年8月—2020年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2020年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2023年8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24年4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25年3月,任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褚良银带领团队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在基于流场和材料结构创新的传质与分离过程调控与强化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基础研究推动技术装备创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发明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耗的微细矿物颗粒分离核心技术与装备,关键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行业技术装备革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提名人:邓龙江院士。
崔洪芝崔洪芝,女,1965年2月出生于山东栖霞,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海洋装备特种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崔洪芝分别于1986年、1989年在山东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山东科技大学工作;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起任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9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博士学位,同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被遴选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20年任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6月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教授(第一层次)。
崔洪芝课题组致力于耐磨蚀抗热震材料设计、增材制造、多孔材料、海水淡化、金属间化合物及MAX等方向研究。与团队开发的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中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50%,使中国的等离子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在中国海工、能源、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相关产品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名人:蹇锡高院士。
戴圣龙戴圣龙,男,汉族,1966年9月生,江西安义人,1993年2月参加工作,199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现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材料总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级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戴圣龙是材料科学家、金属材料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航空铝合金的研制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国防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系统开展了第三代航空铝合金国产化研制、第四代航空铝合金自主研发与应用、超大规格锻件和厚板用高性能铝合金研制与应用、第五代航空铝合金研制,取得系列工程技术创新成果,为中国航空材料技术体系建设、航空铝合金的发展与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2015年和202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1),获国防科技进步等部级一等奖4项(均排名1);授权发明专利90件,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15篇;5次获航空报国金奖,获冯如科技精英奖、航空航天月桂奖。
提名人:陈祥宝院士。
杜文莉,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 、研究生院院长、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工业智能与智能系统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石油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 (CAIS)》副编辑,《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编委、《Process》编委等。
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科技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提名人:杨为民院士。
方向晨方向晨,男,1960年5月生,长期从事石油清洁炼制领域应用基础与技术开发工作,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82年起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第十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2008-2019年担任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推进研究院从传统炼油技术向绿色化工转型。2020年调任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顾问,继续指导炼化催化剂研发。2024年4月4日当选亚太化工联盟(APCChE)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大陆学者。
他在高硫原油加工、劣质渣油深加工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主持开发了系列核心催化剂和工艺包。2024年1月19日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成为我国化工领域首批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 。其学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奖等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提名人:高雄厚院士。
高金森高金森,男,1963年19月生,山东潍坊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研究领域:重质油加工、清洁油品生产、计算化学工程。
主持或参加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攻关、国际合作及省部级基础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将等多项奖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第一、二发明人),已获授权6项。先后在AIChE Journal,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el,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化工学报,石油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大学学报等杂志及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EI收录63篇,出版专著1本(《重油催化裂化过程分析》(第二作者))。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郭学益郭学益,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先后负责完成包括国家及省部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重点基金、企业横向合作等数十项课题研究,在有色金属复杂资源处理、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及先进电池材料、环境材料等方面拥有系列原创性成果。
现已出版专著4部,近年来,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100余篇次被SCI、EI检索;共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米塔尔学生创新项目等荣誉及项目支持。2025年1月,获得2024“年度科技人物”影响力科学家荣誉。
提名人:黄伯云院士。
胡曙光胡曙光,1957年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水泥与混凝土材料专家,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胡曙光于1982年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1995年12月年至2000年1月历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学校党委副书记;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湖北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历任武汉市副市长、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13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胡曙光长期从事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高技术混凝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30多项,参加各种重点工程混凝土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百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SCI、EI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第一完成人4项),获省部级科技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1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10项)。
提名人:姜德生院士、徐惠彬院士。
黄险波黄险波,男,1965年3月出生,河北保定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高分子材料资源高质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环保型阻燃热塑性树脂、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申请专利116项(授权84项),发表论文31篇,出版《车用聚丙烯材料技术及应用》等专著2部 。
主持设计实施并主导建成年产150万吨改性塑料生产基地,主持设计生产低VOC产品成套设备并主导建成年产60万吨车用材料生产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5年、2012年)及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2016年获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201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9年、2023年8月31日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提名人:吴锋院士。
黄玉东黄玉东,男,汉族,1965年11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黄玉东于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1995年—1997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副教授;1997年—1999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1999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6月—2008年7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主任;2008年7月—2019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院长;2020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2022年6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黄玉东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界面化学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发明了新型有机硅树脂及其高温粘接剂,填补了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航天领域)高温界面粘接技术空白;发明了界面强迫浸渍新工艺及装备,成功应用于中国80%以上高比冲固体火箭(神舟系列飞船逃逸塔)发动机制造;发明了新型碳纤维上浆剂,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耐湿热“卡脖子”难题,建成中国国内首套T700级碳纤维上浆剂生产线,产品应用于中国航空四代机(成果应用于航天飞机);发明了月壤采样取芯袋产品研制,助力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壤采样任务。
提名人:聂祚仁院士。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