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甜甜”,今日“牛夫人”:北京银行股价背后的价值博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8:00 2

摘要:拉长周期来看,截至9月2日收盘,北京银行收盘复权价,创下6月份以来的新低,距离7.24元年内高点累计下跌近20%。wind数据显示,8月上证指数月线大涨近8%情况下,北京银行8月份累计下跌6.98%。

文/风言

来源/万点研究

股价是情绪的奴隶,市场的钟摆永远在贪婪与恐惧间摇晃。

拉长周期来看,截至9月2日收盘,北京银行收盘复权价,创下6月份以来的新低,距离7.24元年内高点累计下跌近20%。wind数据显示,8月上证指数月线大涨近8%情况下,北京银行8月份累计下跌6.98%。

7月北京银行复权价格刚刚创下历史新高,还是很多投资者眼中的“小甜甜”。可是8月该行股价出现放量下跌,成为投资者避之不及的“牛夫人”,该行股价过山车的走势,也正如万点研究7月2日,发布文章中抛出的那句疑问,股价持续走强背后,是投资虚火还是价值真金。

资本市场之中,股价起伏本是常态,也不能因一时的表现去否定一家国内领先的头部城商行。正如彼得·林奇所言:“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之间100%相关。”

业绩AB面:藏在中报里的失速与曙光

判断一家银行是不是好公司,还需要从公司的基本面出发去寻找答案。

北京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相比于一季度的营收、净利双降,该行在二季度实现经营与利润的转正,这是北京银行年报的一大价值看点。受中报业绩转正提振,北京银行股价迎来反弹,9月2日收评报收6.16元,上涨1.48%成交量至12.83亿元。

国家金融监管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除农村商业银行外,其余类型银行累计净利润增速均较第一季度有所回升。其中,城商行累计净利润增速为-1.10%,北京银行利润增幅优于行业大势。

虽然上半年利润有了可喜的改善,但是北京银行上半年净息差降幅大于同业,还是为其企稳回升的态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具体来看,上半年,净息差1.31%,同比下降16个基点。该行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净息差下滑主要受年初贷款重定价、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持续,LPR下调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

相比之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2024年末1.52下降10个基点。上半年,北京银行净息差不及行业均值,且净息差降幅高于行业均值。

从收入结构来看,北京银行对息差类传统收入依赖较大。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58.48亿元,占比71.37%,非息净收入103.70亿元,占比28.63%。

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衡量银行中间业务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上半年北京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长20.40%。其中,代理与委托、结算与清算等业务支撑非利息收入增长的主力军,为该行业务结构优化与增长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上半年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为4.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3%。该行资产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市场较为关注的城商行一哥之争也有了结果。

江苏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为4788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16%。江苏银行资产总额以小幅优势反超北京银行,完成了营收、净利、资产总额三大核心指标的同步超越,正式晋升为城商一哥。

对于北京银行而言,背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坐拥首都金融圈的资源禀赋,“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这些战略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使其在服务实体经济、布局未来产业时具备了独特的“主场优势”。

资本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对于北京银行而言,短期内的规模排名波动和息差压力虽是挑战,也是倒逼其更快地摆脱对传统路径依赖的助力。相比于短期得失,成功穿越周期,才是衡量其是不是一家“好银行”的价值标志。

资产质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相较于资产规模扩张的快慢,夯实资产质量才是真正实现“深蹲起跳”、构筑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财报显示,不良贷款方面,上半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30%,较年初下降0.01%。基本保持稳定。但深入细分指标来看,该行贷款迁徙出现矛盾趋势值得深究。

具体来看,万点研究翻阅北京银行半年报后发现,在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三项关键动态指标上,该行上半年数值分别达到49.35%、116.20%和106.62%。较2024年末,这三项指标均出现翻倍增长,预示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

具体而言,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大幅上升,说明原本处于违约边缘状态的信贷资产正在加速向下迁徙为不良;而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双双突破100%,则意味着现有不良贷款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继续恶化、尚未企稳,银行仍面临“不良生成—处置—再生成”的压力循环。

不良类贷款迁徙率攀升的同时,该行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却呈现相反走势——上半年该指标为1.08,较2024年末的1.21出现明显下降。正常类贷款作为银行资产池中占比最高、质量最优的部分,其迁徙率下降意味着资产质量的“基本盘”正在趋于稳定,新增不良的生成压力有所缓解。

这种“好坏交织”的背离走势背后,揭示出北京银行正采取更为审慎、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一方面加速确认和暴露潜在不良,将关注类、次级类贷款中风险隐患更早划入不良,以尽早实现“应划尽划、应处尽处”;但另一方面,正常类贷款表现稳健,说明全口径资产的风险筛查和客户分级管理正在起效。

不过,在不良资产趋势尚未完全明朗之前,风险抵补能力尤为关键。上半年,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5.74%,较2024年末的208.75%有所下滑,也低于同期银行业平均水平211.97%。拨备覆盖率的小幅回落,既可能与不良加速暴露、消耗拨备有关,也反映出该行在未来风险缓冲垫的构建上仍面临压力。

此外,在资本充足水平方面,北京银行呈现“两升一降”的分化格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9%,较上年末下降0.3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则分别升至12.08%和13.0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回落,提示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仍待加强,在不良处置消耗资本的背景下,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稳中有进挑战不小。

综合来看,北京银行资产质量正处在“以时间换空间”的吃劲阶段。该行通过加速不良确认和暴露,来夯实资产质量基础,但拨备与资本方面仍存在一定压力。下半年业绩能否真正实现“深蹲起跳”,取决于其后续能否在严控新增不良的同时,更加高效处置存量风险,2025年北京银行不良资产能否如愿“赶底”,万点研究将持续保持跟踪。

中期分红“爽约”背后的长期逻辑

北京银行的分红稳定性在银行业中表现突出,近年来通过持续的高比例分红和中期分红常态化,展现了较强的可持续性。可是2025年中报,该行并未披露中期分红方案。

北京银行中报发布之前,便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问询该行是否有中期分红的计划。对此,北京银行表示,北京银行自2017年以来现金分红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上,持续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定回报,北京银行将综合考虑公司盈利情况、资本情况、监管要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多方面因素,积极研究中期分红计划。

拉长周期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银行分红方案为10派3.05元(含税),累计派现金额为64.49亿元;2022年北京银行分红方案为10派10派3.1元(含税);累计派现金额为65.54亿元;2023年北京银行分红方案为10派3.2元(含税)累计派现67.66亿元,现金分红规模逐年小幅递增。

2024年北京银行开始中期分化,中期分红方案为10派1.2元(含税),现金分红规模为25.37亿元,年末北京银行再次公布分红方案为10派2元(含税),分红规模为42.29亿元,全年累计分红规模为67.66亿元,与2023年分红规模持平。

由此可见,即便是增加了中期分红,银行营收、净利润保持低速增长下,北京银行年度分红总规模也会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2025年缺席中报分红,并不意味着北京银行全年股东回报将出现较大缩水。

2024年“国九条”实施以来,银行业普遍积极响应“一年多次分红”的监管导向,分红机制正逐步从“一年一次”向“年度+中期”的双轨模式转变,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现金流预期的稳定性和获得感。

北京银行长期以来稳定的分红政策,反映了其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对股东回报的高度重视。尽管2025年未进行中期分红,可能出于资本规划或阶段性经营需求的考虑,但其良好的分红记录和清晰的沟通态度,全年回报仍具预期韧性。

随着下半年该行持续推进业务转型与结构优化,其在不良资产消化及结构性业务调整方面的成效,尤其是能否取得关键突破,将成为影响该行长期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总结而言,北京银行上半年的表现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战略赋能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该行能否在规模竞争与质量把控之间取得平衡,成功穿越周期,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兑现长期股东价值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