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走下“神坛”,是一个长达40年的错误?3类人谨慎服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4:42 1

摘要:想象一下,倘若有一天你不幸被困在荒岛上,只能携带一种药物自救,你会如何抉择?止咳糖浆、维生素片,还是抗生素?事实上,有一种药物或许是最佳选择,它就是被誉为 20 世纪三大神药之一的阿司匹林。

如果要问哪种药物堪称传奇中的传奇,阿司匹林绝对名列前茅。从诞生之初到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的故事充满了曲折与惊喜。

不过,近年来关于它的争议也不断涌现,甚至有观点认为它走下 “神坛” 是一个长达 40 年的错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想象一下,倘若有一天你不幸被困在荒岛上,只能携带一种药物自救,你会如何抉择?止咳糖浆、维生素片,还是抗生素?事实上,有一种药物或许是最佳选择,它就是被誉为 20 世纪三大神药之一的阿司匹林。

另外两大神药中,青霉素作为抗生素的代表,拯救过无数生命,这一殊荣实至名归。而对于另一大神药,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磺胺类抗生素,也有人觉得是用于镇静催眠的精神药物安定。但无论怎样排名,阿司匹林都稳坐神药的宝座。

它不仅能够缓解发热、疼痛和炎症,神奇的是,随着人们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具备越来越多的功能。老药新用在阿司匹林身上屡见不鲜,例如它还能预防心脏病、中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某些癌症,称其为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真神药毫不为过。

阿司匹林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发现柳树似乎有着特殊的功效,能缓解身体不适。公元前 5000 年左右苏美尔文明的石板上,就提及柳树可作为天然药物。公元前 3000 年创作的《埃伯斯纸草书》,更是明确记载柳树可治疗发热疼痛,可煮水饮用或敷在患处。18 世纪,牧师德华・斯通让疟疾患者服用柳树皮粉末,发现能降低发热和疼痛症状。

19 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植物的有效成分。1828 年,德国化学家约瑟夫・布赫纳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柳苷,1838 年,意大利化学家皮里亚从中分离出水杨酸。但水杨酸是强酸,刺激性极大。

1897 年,年轻化学家霍夫曼为缓解父亲的风湿病痛苦,尝试让水杨酸与乙酸反应,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它止痛效果显著,还减少了对胃的刺激。拜耳公司迅速申请专利,阿司匹林就此诞生。

1899 年,拜耳公司开始销售阿司匹林,起初它并未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销量平平。但在 1918 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瘟疫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场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瘟疫,被不恰当地称为 “西班牙大流感”,在 1918-1920 年的三年间,约 5 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达 2000-5000 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3% - 6%。

拜耳公司

这场流感的奇特之处在于,年轻人的致死率最高,原因是年轻人免疫系统过于强大,感染病毒后会过度反应,引发细胞因子风暴,造成严重炎症反应,反而伤害了自身。而阿司匹林作为初代的 “布洛芬”,在降低炎症反应、退烧止痛方面表现出色。

经过这场瘟疫,阿司匹林声名远扬,被全球人民所熟知。此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不断发现阿司匹林更多的药用价值,它在预防心脏病、中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的年消耗量一度高达惊人的 40 万吨,平均每人每年要服用 50 片。

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的争议甚嚣尘上。有观点称,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个 “长达 40 年的错误”,争议的源头主要来自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2018 年 8 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牛津大学的大型临床试验报告掀起了轩然大波。牛津大学组织的 ASCEND 试验从 2005 年开始,招募了 1.5 万余名 4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在 7 年多的时间里,虽然阿司匹林让严重心血管病风险降低了 12%,但同时却让大出血的发生风险上升了 29%。基于这些研究,有人认为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被高估了,尤其是对于未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有益处,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风险。

不过,也有许多专家认为,不能仅凭这些研究就全盘否定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 “二级预防” 中的基石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药物,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胃肠道的刺激,还可能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风险等。鉴于阿司匹林的这些特性,有三类人群在服用时需要格外谨慎。

第一类是有消化道溃疡、出血史的患者。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是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对于这类患者,阿司匹林可能妨碍溃疡愈合,使溃疡者出现出血、穿孔的危险性增多 4 - 6 倍。

第二类是本身凝血功能存在问题的人群,如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阿司匹林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第三类是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这类人群服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有研究显示,约 0.2% 的病人会出现过敏反应,其中部分患者还可能产生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阿司匹林并非人人适用,也并非如传言中那般 “一无是处”。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作用至关重要,切不可擅自停药。而对于未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则需要医生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如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再做决定。

在药物的使用上,始终应遵循 “权衡利弊” 的原则,切不可盲目跟风,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文章来源:鹿哥Gustav

来源:鲸鱼大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