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厚重的“鹞子追鹰”遇上小巧太极筝 “风筝魏”亮相上合组织峰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0:13 3

摘要:每一次文化交流,天津“风筝魏”的“老魏”魏国秋或“小魏”魏博文几乎都会带上太极风筝。这次在天津举行的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魏博文挥舞引线,让一只小巧的风筝“随身飞舞”,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魏博文的展示平台

魏博文与魏国秋

魏国秋手绘风筝

每一次文化交流,天津“风筝魏”的“老魏”魏国秋或“小魏”魏博文几乎都会带上太极风筝。这次在天津举行的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魏博文挥舞引线,让一只小巧的风筝“随身飞舞”,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这是我和父亲一起创造的‘太极’风筝。”魏博文告诉记者,这只小风筝重量不过10克,工艺却未减丝毫。就在上合峰会的新闻中心,有运用数字技术的“风筝漫游”体验项目:中外记者拽动风筝线,一落一起之间,“风筝魏”的15种造型风筝,便“飞舞”在南宋画家赵伯驹的《仙山楼阁图》里。“与新技术结合,为传统风筝拓展了无限可能的空间,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与传播。”

每一次都带着“最好的”

“每一次对外交流、展示,我们都带着最好的作品。”作为“风筝魏”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博文告诉记者,早在1个多月前,他就开始准备,在百余件精品中反复挑选,最终和父亲确定了28件参展作品。

此次展示的风筝既有传统花鸟鱼虫造型,也有蕴含美好寓意的款式,“以软翅膀类为主”。伴手礼则分为两种:一种是镜框摆件,另一种就是可在室内放飞的太极风筝。魏博文说,有一位外宾特意带走了两个太极风筝,“他说自己的孙子孙女都特别喜欢中国风筝。能把在天津带回的风筝在室内放飞,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惊喜。”

这种“迷你风筝”,是近年来父子俩专门为小朋友及上班族设计制作的,“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简单动作,就能活动颈椎、腰腿,还能收获放飞风筝的快乐。”还有更小的风筝,能直接装进火柴盒中。“‘风筝魏’从第一代‘先祖’开始,制作的风筝就必须保证能顺利放飞。”

传统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步骤,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太极风筝”在制作流程上虽有所简化,更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但工艺上却丝毫没有减分:扎架依旧牢固耐用、糊纸依旧平整服帖、绘画依旧精美细腻、放飞效果也丝毫不受影响。从“太极风筝”中,人们依旧能清晰窥见风筝制作传统技艺的精妙与传承,感受到老一辈手艺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与匠心精神。

“风筝魏”制作技艺创始于1892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它历经风雨却始终薪火相传:1915年,“风筝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让这门技艺首次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卓越水准;2008年,它成功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风筝魏”技艺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推动。

本次上合峰会期间,“风筝魏”能再次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天津地域特色,魏博文的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父子共护传承薪火

今年,在本次上合峰会之前,“风筝魏”还曾亮相大阪世博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场合。其实多年来,在国际国内一些重要活动邀请其参与时,选择也颇有讲究:有时请“老魏”,是看重他身上的岁月沉淀;有时请“小魏”,是因为他代表着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聊起自己与非遗技艺的结缘魏国秋说,年少时的他十分顽皮。那时家里还兼做灯笼,他便动手改良了一只贴着福字的大灯笼——插上大洋蜡,在晚上把这个“气死风”灯笼当成风筝放上了天,还拴在电线杆子上。飘飘忽忽的红色灯笼立刻引起围观,大家议论纷纷,猜测天上出现了UFO,“还有人打电话到报社,我在人群里看热闹,可得意了。”魏国秋小时候的技艺就已相当出色,他做的老鹤风筝,常常被其他小朋友“一网子抄走”。

“家里有张老照片,是我三岁时记者来家采访时拍的。”魏博文说,大概从那时起,自己就开始尝试画风筝了,“现在想来,当时大概就是孩童的‘随手涂鸦’而已。”但父亲每次都会把儿子的“大作”认真糊好、放上天,“这是属于我的小得意。”

大学时,魏博文就读的是空间信息与遥感技术专业。毕业时,原本计划外出闯荡的他,却突然接到姥爷病重的消息,“姥爷最疼我,我必须回来。”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毕业季”的相关安排。“于是,父亲告诉我‘那就在家干吧’。”

就这样,经过严苛训练,魏博文逐渐掌握了家传技艺。他还带着年轻人的创意,与游戏等知名IP合作,推出了各种青春时尚的联名款风筝,让“风筝魏”的受众群体变得更广。

本次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新闻中心特意设置了“风筝漫游”体验区。“数字技术的运用,给包括‘风筝魏’在内的传统文化,拓展了传播维度与体验边界。”魏博文如是说。

跨越文化界限的国际交流

“风筝魏”传承至今,已从中国天津走向世界50多个国家。关于风筝的魅力故事,魏国秋自己经历的就有不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次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魏国秋在八达岭长城上放飞了一只3米长的老鹰风筝。“呼啦”一声,风筝蹿上天空,不久就引来一群鹞子,追着风筝飞——这一“奇景”瞬间吸引了外宾们的注意。“大家正仰头看着天上的风筝时,一名法国人连忙走过来对我说:‘魏先生,请您把这只风筝卖给我!’”而在澳大利亚,魏国秋曾放飞一只巨型风筝,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这次吸引来的是一辆摩托车,骑车的外国朋友说:“亲爱的先生,您是中国来的吧?太喜欢您这只风筝了,我能不能买下来……”

前些年在美国的一次展览上,包括“风筝魏”在内的不少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当时有人特意拿来一只风筝请魏国秋帮忙查看:“为什么放起来总是歪歪扭扭的?”魏国秋试放了一下,随后拿起针在风筝一侧翅膀上轻轻扎了几下,再次放飞时,风筝立刻飞得又平又高又稳。这位外国人觉得十分神奇,“我还开玩笑说这是‘中国针灸’,他连我用过的针都想买去,我就趁机和他聊起了中国针灸的文化……”

“我的家,我的工作室,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离开天津老城里这一范围,但天津‘风筝魏’的风筝,已经飞向全世界。”64岁的魏国秋说,“风筝魏”将风筝制作的独特技艺展现到世界各地,而且始终很受欢迎,这充分说明,传统非遗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能在创新中适配现代生活、在交流中跨越文化边界的鲜活力量。

“我要做好传统技艺的学习与钻研,更好地将其保留下来;同时积极接触新鲜事物,吸收精华、择优选取,让这门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31岁的魏博文言行一致——每一步行动,都在为 “风筝魏”的延续与焕新注入力量。

来源:海河钟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