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整理了这份纪念书单,精选了36种关于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学类好书,和你分享。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并肩走向未来。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
8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在每一个抗战现场,文学始终在场,记录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浴血奋战,书写着每一个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顽强抵抗、坚韧不屈。
今天,我们整理了这份纪念书单,精选了36种关于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学类好书,和你分享。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并肩走向未来。
文末福利🎁,千万别错过~
一九四二年五月,冀中抗日根据地整个儿翻了一个过儿。冈村宁茨坐上飞机,在天上指挥着五万鬼子兵进行“大扫荡”,残酷的战斗,到处是一片红火。日本鬼子的汽车把遍地黄金的麦子轧烂在地上,骑兵包围了村庄,村庄烧起来,熊熊的火苗儿把黑烟卷上天去。步兵们端着刺刀,到处追赶着,把抗日群众从东村追到西村,又从西村追到东村。遍地是“嘎嘎嘎咕咕咕”的枪响,遍地女人哭孩子叫,多少个英雄倒在血泊里了,多少个战士牺牲在枪弹下,多少个地方工作人员,有的投河,有枪的把子弹打光了,剩下最后一颗打碎了自己的头,多少个青壮年、村干部,被裹着送走了,送去煤窑,载出关外,运去日本三岛……
《小兵张嘎》是抗战文学的瑰宝,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首次发表于1961年,次年出版单行本。作品面世后,深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总发行量超1000万册,并与同名电影一起,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本版为《小兵张嘎》的精装典藏版,除收录小说版《小兵张嘎》全文外,另收入作者徐光耀先生自传和谈《小兵张嘎》创作文字三篇、珍贵照片若干,并特请重量级油画家徐纯中先生绘制插图十余幅,点缀文中。部分插图有徐光耀先生亲笔题签。
1956年,孙犁创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病倒后,委托老战友康濯代为选编自己的作品。康濯将平时精心收集保存的孙犁部分作品,加上已出过的小集子选编成书,收入《山地回忆》《荷花淀》《采蒲台》《丈夫》《相片》等散文、小说共计54篇,取《荷花淀》《芦花荡》的副标题“白洋淀纪事”作为书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1962年,又推出了第二版,孙犁修订并增加了《访旧》《杨国元》《家庭》《齐满花》《婚俗》《张秋阁》六篇作品,同时配以国家一级美术师林锴先生为增补版专门创作的国画插图五幅,插图鲜活灵动,令人击节。
全书表达了作者经历的“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无疑是孙犁小说、散文的荟萃,在读者和研究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1999年,该书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鼓书艺人》以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为背景,讲述了大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苦难经历:胞兄宝森被日本军机炸死,女儿秀莲被特务张文糟蹋,嫁出去的女儿大凤也被抛弃。抗战胜利了,宝庆一家在回北平的途中,得遇被释放出狱的进步作家孟良,两人共同憧憬着光明的前途。《鼓书艺人》通过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一群从北方流落到重庆的鼓书艺人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艺人的生活和命运。作品展现了老舍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不仅是作家本人的一部力作,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描写曲艺艺人命运的长篇小说。
《鼓书艺人》于1946—1949年在美国写成,后由美Helena Kuo(郭镜秋)女士根据小说手稿译成英文。因手稿遗失,由翻译家马小弥女士据英文版再译成中文。
此版配有著名画家罗尔纯先生插图5幅。
《兵气销为日月光1938-1940年间,日寇侵华,苍生浩劫,丰子恺率领全家老小十人辗转到广西桂林、宜山等处避难,他深感逃难途中发生了太多太多不凡的事,于是将逃难的各种经历记录在册。1944年以《教师日记》为名结集出版。
丰子为一家之主,又是国文和美术教师,日记中有他对亲族日常的实录,也有对教育过程的实践与思考,更难得的是,他坚信:凡武力侵略,必不能持久。中华必胜!日记所及皆非虚构,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却不失希望的岁月。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是一部举世闻名的纪实文学红色经典。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解释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以及根据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产生活等情况。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与决心,以及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也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共产党人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与力量。
这是一本战死者的诗集——作者陈辉,本名吴盛辉,生于中国动荡求变的1920年,献身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涞涿平原上,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这是一本真正诗人的诗集——许多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自出版至今六十多年,仍然有被人传颂的例证。作者信奉人民就是上帝,其作品忠于生活着的内心,有战火蒸腾的味道,却没有硝烟飘散的浮泛。
这是一本珍贵的诗集——源自作者遗留的手稿本册,本册的布面,已经由墨绿色变成灰黑色,其中作品的细腻与率真,字迹的潦草与清晰,无不显现着紧张生活与战斗的特定的创作条件;代表了一代人的面貌,更突出了一代人热爱美好世界,并为之义无反顾的精神追求。
诗集以《穆旦诗集》(1939—1945)为底本,原版制作。收录诗作58首,附有王佐良先生的评论文章《一个中国诗人》。穆旦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目睹战争的残酷,他的诗歌创作与抗战经历紧密交织,其作品既反映战火中的民族苦难,又蕴含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抗战诗学”。
诗人、翻译家穆旦说:“没有一个新诗人是比艾青更‘中国的’了。”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艾青为我们留下了包括二十部长诗、近千首短诗和三十多种著作在内的宝贵遗产,被称为“中国诗坛泰斗”。
艾青的诗歌写作在抗战时期形成第一个高峰,被称为时代的“吹号者”,以深沉的爱国情感、成熟的诗歌艺术为民族解放和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书精选艾青的经典诗作70余首,其中包含写于抗战时期的诗作多首,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每首诗后面均附有一篇名家的赏析文章,希望读者借此更深入理解艾青其人其诗。
《吕梁英雄传》是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195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小说改编为电影《吕梁英雄》。2004年,导演何群、制片人张纪中等人将该小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新儿女英雄传》以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为背景,讲述中共党员黑老蔡组织抗日自卫队,带领牛大水、杨小梅等青年农民开展反扫荡斗争的故事。小说通过塑造平凡人物的集体英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与自我牺牲精神。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知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4年首版。这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传奇性。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但绝非补白之作,具备了同时期长篇小说经典的所有元素。《青春之歌》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青春之歌》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几个正面人物,真实感人。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敌后武工队》是描写冀中军民抗日斗争故事的优秀长篇小说,它通过以魏强为首的武工队同日伪军的复杂艰苦的斗争,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了中国军民在顽敌面前那种百折不挠、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中国人民那种必胜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苦菜花》以山东昆嵛山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同日寇、汉奸、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在这里,有双双受难、至死不屈的夫妻;有在敌人面前,宁愿牺牲自己的丈夫,却挽救八路军干部的农村妇女,这些英勇斗争的人们,经历了长期艰苦的过程,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斗争有正面战场上同敌人的较量,也有地下工作者在敌占区里同敌人的较量。《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属于后一种,它通过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金环、银环等同敌人的周旋和一系列的斗争,反映了在抗日战争的另一条战线上的斗争的复杂、紧张和尖锐,以及这一斗争在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与日寇、汉奸殊死搏杀。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奉命回到家乡肖家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队伍。汉奸杨百顺、刘中正和日军大队长中村密谋挑起百姓自相残杀,一场血腥屠杀即将爆发……
《战斗的青春》是雪克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42年冀中平原“五一”反扫荡为背景,讲述新区委书记许凤、区小队长李铁等人在日伪军大扫荡后坚持抗日斗争的故事。作品通过特务破坏、叛徒出卖等情节展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塑造了许凤、李铁等英雄人物形象。该书原名《凤姐》,后更名为《战斗的青春》以突出革命青春主题,与《青春之歌》《青春万岁》并称三部“青春”小说,多次再版并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黄河中下游交界的中原地带,发生了一桩震惊中外的大事:蒋介石以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为理由,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惨剧,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黄水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泛区,百万人死亡,千万余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生灵涂炭。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李準深刻地领悟和把握了这个题材,以编年史的写法描绘了难民“八年离乱”期间遭受的水、旱、蝗三大浩劫的苦难生活史。作者主要描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在这次大灾难、大迁徙中,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在他们身上闪发出来的黄金一样的品质和纯朴的感情。
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和他们在战火中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作品人物生动、情节曲折、笔墨委婉、气韵不凡,是抗战主题长篇小说中的史诗性作品。
《战争和人》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童霜威战前曾因官场失意而牢骚满腹,自命清高又难免随波逐流,但在抗日还是投敌的关键时刻,却以他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拒绝了各方势力卑劣的笼络与威逼。八年烽烟中,他携子童家霆避难南陵、宦游武汉,亡命香港、隐居上海、辗转重庆,见识了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百态。他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著 李彦译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用十年时间准备,重返东北三省作为伪满洲国存在的那十四年(1932—1945),在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迟子建秉承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写作理念,形式上采用编年体,让纷繁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恰当的年份浮出水面,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具象可观。全书出场人物有上百位,从“康德皇帝”溥仪到抗日将领杨靖宇,从俄国商人到日本“满洲移民”,从婉容福贵人到影星李香兰,但是贯穿全书却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迟子建以从容的笔调,描摹着他们在那段岁月中的生活,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们真挚缤纷的情感世界,而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在他们的故事里得以完整的重现。
《历史的天空》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刻画了梁必达、陈墨涵、朱预道等抗日军人形象,展示了一帧雄阔壮烈的民族战争画卷。乡村青年梁必达等人因逃避日军追杀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军,阴差阳错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他逐步显示了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智慧,由一个不自觉的乡村好汉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斗争艺术的高级将领。
《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中国远征军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群溃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毫无斗志,清楚自己是炮灰,是不会被历史记住的小人物。然而,团长龙文章的到来,让这群人重新有了魂:再跟日本人开战,像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本作塑造了龙文章、孟烦了、郝兽医、迷龙、阿译、不辣、蛇屁股、豆饼等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通过对中国军人抵抗日军侵略却节节败退的描写,反思了中国人贪恋安逸的生活哲学,对民族士气何以至此提出深沉又痛彻的诘问,更由此上升到生存之意义的反思。被誉为战争版的《红楼梦》。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本全编》首次收录兰晓龙创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本层面的全部创作:编剧草案、创作大纲、剧本全文、废稿,全面呈现这部优秀剧作从起意、烧脑到码出精彩剧情的创作全程。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全景式记述了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
在这本小说中,邓一光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叙了中国现代史中早期知识分子与民族、国家和世界命运同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主人公郁漱石在国民觉醒时期以少年之身赴日本和美国留学,在民族危亡时刻以青年之身归国抗战,在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香港保卫战中,率小组与敌寇作战,因被俘身陷囹圄,经历了三年数个月的非人折磨,又以直面恐惧与软弱的勇敢逃出战俘营,寻找同样陷入战争囚笼的恋人,参加了香港战后重建工作,由此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邓一光说:“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邓一光的写作重新审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荣耀和弱点,捍卫了人类的恐惧权利,捍卫了弥足珍贵的个人立场,展现出一位小说家深厚的人文关怀。
小说出版后,入选《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佳作、《收获》年度文学排行榜、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阅文• 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十大好书等十数种文学专业榜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本书为畀愚创作的小说精品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聚焦于国共两党情报人员的斗智斗勇,英雄、战争、暗杀、复仇、爱情,诸多元素兼具。《叛逆者》既有对生命的尊重,对小人物跌宕命运的悲悯,也有爱情的邂逅与唏嘘,信仰的抉择与坚守。
一九三三年山海关失守,北平危在旦夕。故宫博物院那文松等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在硝烟与刺刀之险中,在各方势力的重重阻挠下,毅然押运一万多箱故宫文物伶仃上路。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长达十数年的颠沛流离,也硕结了超越器物之上的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路内全新长篇小说,深沉回望历史,小说讲述司机路承宗与妻子周爱玲从抗战烽火到市场经济时代横跨五十载的生死相守,辅线铺展收养五个孩子温情与欢笑交织的往事,共同见证着个体命运与家国史诗的磅礴共振,以一个特殊家庭的冷暖悲欢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五名苏联女兵在列宁格勒北部山林中,与十六名训练有素的德国空降兵英勇作战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很快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和屏幕。这部小说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主题。
《童年的许诺》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自己踏上文学之路和作为战斗机驾驶员参加“二战”的经历。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勇敢而冒失、深情而严格的母亲和一个热爱文学和祖国、幽默随性的年轻人的形象。
小说在法国发行百万册,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图文版由法国著名漫画家、《拉比的猫》作者尤安·史法绘制300多幅插图,再现经典。
《安妮日记》《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藏身荷兰阿姆斯特丹密室时撰写的日记,由其父奥托·弗兰克整理后于1947年首次出版 。该书记录了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期间,安妮对青春期成长、战争恐惧以及人性反思的真实观察 。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由高年生翻译,完整收录30章内容,包含战时密室生活的完整记录及注释。作为反法西斯文学经典,该书以少女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被翻译成70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1943年春,布拉格的庞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里,伏契克决定动笔写一部关于人的报告。在看守的帮助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用铅笔头写下了一百六十七页手稿,名为《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本书以冷静而炽热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监狱中的残酷现实、战友的英勇无畏、集体的团结友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洋溢着胜利一定属于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不仅是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证言,更是一曲对自由、尊严和人类信念的颂歌。
本书基于1995年捷克语评注版直译,完整呈现伏契克作品原貌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如何不让爱与幽默泯灭?”
女性视角下的微观二战史,一座废弃的动物园,为300个犹太人打开“生门”。
在二战时的波兰,哪怕是给口渴的犹太人端上一杯水,也会招致杀身之祸。
纳粹铁幕下,华沙动物园长雅安·雅宾斯基和夫人安托尼娜将废弃的动物园改作地下抵抗组织的中转站。在长达六年的黑暗岁月里,安托尼娜温柔坚毅地守护着这座战火中的“诺亚方舟”,拯救了300多名犹太人和地下抵抗者的生命。
本书展现了二战中波兰普通民众抵抗纳粹的群像,也揭示了战争、人性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逆风之羽:一位女性抵抗纳粹的真实故事》面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浩劫,她用行动告诉世界:坐以待毙,才是最大的犯罪。
她是一位在二战期间勇敢抵抗纳粹的女性,是地下抵抗运动的领袖之一。尽管她一向行事谨慎,却没能逃过盖世太保的追捕,最终惨遭斩首。历史学家认定她是德国抵抗运动领导层中唯一的美国人,但她的非凡故事却几乎无人知晓。
几十年后,她的曾曾侄女丽贝卡·唐纳决定在历史中寻找这位英勇先辈。她翻阅各国解密档案,细数一封封信件、笔记与照片,在爱与背叛的故事之中,呼唤她的名字:米尔德里德·哈耐克。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佳传记类作品、PEN/杰奎琳·博格瑞德·韦尔德传记奖、《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纽约邮报》《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奥本海默传》作者凯·伯德携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倾情推荐,称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记体裁”。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