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基层锻炼刚刚拉开序幕,希望我能在这一年里勤学习、深思考、重实践,努力读懂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这是我驻村第二周写下的工作笔记。
“我们的基层锻炼刚刚拉开序幕,希望我能在这一年里勤学习、深思考、重实践,努力读懂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这是我驻村第二周写下的工作笔记。
我驻村的地方是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八字桥村。松江古称华亭,历史文化悠久,享有“上海之根”的美誉,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根基。现在的松江浦南地区,生态宜居、和谐美好,希望的稻田里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2023年7月,我从北大燕京学堂硕士毕业后奔赴家乡,2024年1月来到了八字桥村。
春天,八字桥村的油菜花绽放时的场景
夏天,八字桥村的村民在田间辛勤劳作
01
做群众工作要“嘴巴热闹”
刚进村里,我就碰到了驻村锻炼的第一个难关——语言关。我深知学会本地话对于驻村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下足功夫自学并常与村民交流,日复一复地“泡”在本地话的语境中。
“阿嬢、阿叔,我是村里的小邱妹妹,前几天你们反映的绿化问题我们马上处理了,现在过马路不用hasisi(本地土话,意为担惊受怕),但还是要小心车子哦。”
“阿婆、老伯伯,这是我们村里给大家做的乡情人文本,你看这几页都是我们村老匠人的手艺作品,zalie(本地土话,意为厉害)咧。小囡回老家的时候,你们也能给他们讲讲我们村自己的故事!”
在走访村里一位老党员时,老人笑着用本地话形容我现在“嘴巴热闹”。我知道“嘴巴热闹”这句方言是指人很热情。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愈发察觉,“嘴巴热闹”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基层干部与群众相处的真谛。
02
帮村民留住乡愁
繁荣乡村文化,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钥匙”。3月的第一天,村党总支书记正式把筹建八字桥村文化展示馆这项任务交到我手里。欣喜的同时,我也深感重任在肩的压力。
着手工作时,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主题怎么定?如何合理划分板块?每个版块的资料如何挖掘……为此,我和同事们深入调研,倾听村民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经过与村干部们的反复斟酌,大家决定把“匠人匠心”作为本村的特色主线,将村里老手艺人的故事讲好,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恰逢清明时节,我从“舌尖上的非遗”入手。八字桥村有两位年过七旬的阿婆,她们用了大半辈子的时光,守护着制作青龙饺的传统手艺。热情的阿婆们带我去河边采摘新鲜的青草,回家亲手舂成汁;手把手带着我揉面团,教我做出一只只元宝状的青龙饺。体验式的采访,让我从指尖的触感、耳畔的话语中深入了解到村里老手艺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温度与厚重。
从主题敲定到内容搜集,从版面设计到实物展陈,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需要一一去沟通解决。历经近20稿的修改调整,文化展示馆的设计方案终于定了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八字桥村文化展示馆便是一部鲜活的村史典籍,内中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维系着游子与故土的深情眷恋。
与此同时,我为村民设计制作了八字桥村乡情人文本,希望让村民能从中了解到翔实的乡情概况。有一位老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捧起小册子仔细地读着每一页,感慨地跟我说道,自己曾在社区图书馆借阅过镇志, “现在有一本专属我们村的乡情人文本真是太好了!”我把这本小册子的主题定为“嗱佬喔哩”,这句本地土话意为“我们的老家”。我希望村民捧起“嗱佬喔哩”就能够“望得见田野、看得见河流、记得住乡愁”。
邱喆倩入户走访发放八字桥村乡情人文本
03
知行合一,在基层读懂中国
“理解中国,从理解中国农村开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曙光教授在燕京学堂开设的“中国农村”课程,成为我读懂中国农村迈出的第一步。紧跟老师的步伐,我开始对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构建起一个长时段、纵深且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交叉中一点点勾勒出中国农村的多元面貌。
2022年,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知行计划”实践并担任福建宁德团团长,在读懂中国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次经历,让我在与当地乡村的亲密接触中亲身体会到什么是乡村振兴——不是停留在论文里抽象的政策概念,而是与广大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实在生活。
邱喆倩参加北京大学“知行计划”实践团
参加北京大学“挑战杯”赛事时,我深度访谈了20多位到基层工作的北大校友。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与师兄师姐们产生了奇妙的同频共振,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那股磅礴而坚定的力量。从那时起,我便坚信,中国广袤的基层大地,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扎根泥土,在基层的热土与鲜活的实践中扬帆起航。
(作者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3届硕士生。本文是作者在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八字桥村驻村锻炼时所写的随感。)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