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33|胸中日月自增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07:43 2

摘要:武增光(1932—2017)山西汾阳人。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起,先后供职于清徐县西北农民银行、清徐县委机关报、新华社山西分社、太原日报社。1964年,调入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室;1984年,任山西省外文书店副经理。1992

武增光(1932—2017)山西汾阳人。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起,先后供职于清徐县西北农民银行、清徐县委机关报、新华社山西分社、太原日报社。1964年,调入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室;1984年,任山西省外文书店副经理。1992年离休。

讲述人:武宝玲

讲述时间:2022年8月27日

整理人:张玉

任劳任怨,正直善良

我父亲武增光出生在汾阳县一个革命家庭。我们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在那个年代,有知识的文化青年投笔从戎是很平常的事,我家也是如此。祖辈们书生意气,愿以热血荐轩辕,家族中投身革命的长辈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建树的是我的四爷爷武通甫,他于1936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离石县大武区武装工作团团长兼区长、战地动委总会干事、军委三局政治部干事、东北日报社秘书主任、沈阳市铁西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基建部部长,哈尔滨市副市长、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父母在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经常教育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做正直善良的人。

1948年,不满十六岁的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徐县西北农民银行,他在银行工作期间,被评为全省金融模范,后被调入清徐县委机关报社、新华社山西分社、太原日报社,均任职新闻记者。1964年,父亲被调入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工作。他任劳任怨,经常熬夜通宵赶稿。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当我一觉醒来时,还看到父亲坐在书桌前写稿子。他工作勤奋努力,写的许多稿件被评为优秀新闻稿,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父亲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老党员,父亲一生都在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离休后,他依然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文件,按时交纳党费;他粗茶淡饭,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却不曾错过每一次爱心捐款活动,而且总要比别人多捐一些,这已经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我的姥爷和我的爷爷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教书先生。姥爷是清徐县柳杜乡西青堆村人。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特别重视对女孩子的教育。因而我母亲才能在1951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徐县徐沟银行。母亲善良淳朴,干起工作来勤勤恳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在太原市金融行业技术大比武中,她以点钞又快又准而一举夺冠,领导和同行都亲切地称她为“点钞能手”。

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孝女,她每次回娘家都不空手,给家里买米买面,买生活用品。姥爷过世后母亲作为家里的长女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我的舅舅姨姨们都得到过她和我父亲的帮助,而我的外婆更是把女婿看得比亲生儿子都要亲,有什么好吃的,准是要留给女婿吃。

母亲在照顾娘家的同时,对婆家也倾注了同样的爱,她把我父亲的弟弟妹妹当作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来疼爱。有一次,我姑姑来我们家,母亲正好刚试穿一件新衣服,见姑姑来了,母亲二话不说,脱下新衣服就直接给姑姑穿上了。多少年以后,姑姑说起这件事还非常感动,说:“我大嫂多少年来一直舍不得为自己做件新衣服,刚做好了一件新衣服,还送给了我。”

母亲不仅对家人好,对邻居、朋友也非常好。记得我上小学时,我们家住在一栋二层楼的房子里,每层楼的住户共用一个走廊。大家都在走廊里做饭。那时候是吃供应,粮食不够吃,细粮就更少了。母亲偶尔用玉米面掺一点儿白面给我们摊煎饼吃时,也不忘给左邻右舍分几张吃。后来,大家提起这事,都记忆犹新,说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那几张煎饼真的是太珍贵了!

廉洁自律,诚信做人

1984年,父亲作为筹建山西省外文书店的副经理,负责基建和财务工作。他尽职尽责、一心为公、廉洁自律,不收包工头一分钱的好处,为外文书店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常说,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干干净净!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父母给我们立了许多规矩,比如: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不要浪费粮食,吃饭时不要吧唧嘴,吃菜时不要在盘子里乱翻,咳嗽或打喷嚏时不要对着人,不许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说谎话,不做昧良心事,要干一行爱一行,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这些家规我们姐弟都做到了。1974年至1976年作为知青的我在插队期间,牢记父母的嘱托,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学习。还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专栏等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由于表现突出,我被选为大队革委会委员、大队团支部副书记、知青队长,并出席了太原市和南郊区的知青代表大会。1976年,我正式参加了工作。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很快就熟悉了业务,还担任了业务部门经理,为传播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同父亲一样,我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后来,我担任山西省新华书店内供部经理和图书批销中心经理十余年,这期间我一心扑在工作上,廉洁自律、吃苦耐劳,从不为自己捞一点儿好处,为全省图书发行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业内人士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对此,我的父亲母亲总是鼓励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经济工作就和做人一样,要认认真真、清清白白,不能出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堂堂正正、问心无愧!”

我弟弟武宝新在上小学、初中时品学兼优,既是班干部“专业户”,又是学习尖子,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参加工作后,弟弟以他超人的绘画天赋和刻苦努力,夺得了全厂绘画技术考核第一名。作为厂画工组组长和技术标兵,弟弟被派往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大型漆器挂屏《在太行山上》的绘制工作,该作品得到省里和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一致称赞。面对荣誉,弟弟不骄不躁,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父亲一辈子都在学习,无论是坐在书桌前、沙发上,还是睡觉前躺在床上,父亲的手中永远捧着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父亲离休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报亭,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买报纸、杂志和书。父亲每天都很忙,忙着看书、看报、剪报、摘抄和收藏,忙着每天写日记。写日记,这是他每天晚上必做的事情。他的日记中,既记有日常琐事,又记有学习心得,还有备忘录。他常常把报纸上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一本本旧杂志上保存。他还把一些重要节假日,如元旦、新年、国庆节等献词社论,以及党的重要会议、党的工作报告和有关国内外大事、重要事件等新闻报道的报纸,都收集整理好,作为历史资料分别按时间顺序装箱保存。父亲去世后,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就是这些日记本、剪报本。

我父母的字都写得非常好,这得益于祖辈的熏陶,特别是我的父亲,不仅硬笔字写得好,毛笔字也写得非常漂亮。记得我刚上小学时,父亲给我的新书包好书皮,还为我写上书名和名字。当班主任老师看到我书本上那一笔漂亮的字时,惊讶地问道:“这是谁写的字?太漂亮了!”我抚摸着父亲的字,幼小的心里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现在想来,热爱书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一定是那个时候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的。成年以后,我也醉心于书法艺术,勤练不辍,在此方面颇有心得。当自己在书法上有了独立见解和思考之后,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仰慕也进入了新的境界:所谓字如其人,父亲的书法,不唯讲求笔墨熟练、技法高超,还讲求审美积淀、修养气质和文化况味。

我弟弟也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天赋,如今他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职画家,画出了许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多次受邀参加省级美展并获奖,而且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父亲晚年时写给孙辈们一篇文章,名叫《示孙儿》。在这篇作品中他告诫后代:“好传统,不能丢;感党恩,不忘本。”可以告慰我父亲母亲的是:他们的两个孙子辈的孩子也没有忘本,都继承了好的家风。他们都很优秀,都是硕士学历,现在在北京工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取得了好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同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的父亲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家产,但他们教会了我们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勤奋好学。他们用一言一行,留下了血脉传承的家风家教故事,这故事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这就是一个离休干部、一个共产党员的家风!

摘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